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九一三年七月至九月的“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最后一幕。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集团进行了一场悲壮的斗争。当时南方革命党人虽号称“联军十万,拥地数省”,但整个战争的主要战场只是在江西与南京,因而“二次革命”又称“宁赣战役”。而南京地区的战争之烈、历时之长与重要程度,又远超过江西。因此可以说,“二次革命”时期,全国矛盾与斗争的焦点在南京。本文拟对南京地区“二次革命”的始末作一归纳分析,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这场斗争的全过程,更深刻地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及其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六十一年前,国民革命处于危难关头,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帮助之下,毅然创办黄埔军校。走黄埔路,发扬黄埔精神,永值纪念。 一、黄埔创办 孙中山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的挫折和失败。在护法战争中,他依靠南方军阀打北洋军阀,但“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结果到处碰壁,一筹莫展。特别是他培植多年,以为“可资依靠”的“革命将领”陈炯明,  相似文献   

3.
简论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真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一生追求革命,追求民主,追求中华民族自立,追求国家之兴盛于世。从上李鸿章书的失败,到同盟会宣言的发表;从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到护法旗帜的举起;从二次革命的败北,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促成,在他行为的轨迹上,处处闪烁着一个民主主义者的挚诚。如他所言:“文奔走国事三十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由此,他赢得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赏。终于在中华大地上推翻了专制,创立了共和。同时,在其从事长期艰辛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生纯化并发展了自  相似文献   

4.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拯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高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大旗,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建立后,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这一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试就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一)  相似文献   

5.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拯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高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大旗,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建立后,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这一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试就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6.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放弃了原先的民主自由理念,主张个人独裁与一党专制。他认为党员和普通民众的自由太多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革命应该不是扩大而是削减民众的自由。孙中山这一思想就成为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理论根源。孙中山想用集权专制的办法争取民权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1913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军事独裁统治,夺回已经失去的辛亥革命的成果,曾经组织了一次武装斗争,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二次革命”,或称“癸丑之役”。这次革命以江西讨袁军在湖口起义为开始,斗争地区曾波及南方七省,是我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现仅就江西湖口起义的历史,作一初步探索,错误之处,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作“孙文学说”,阐“行易知难”主旨,恰恰在杜威来华,胡适到上海恭迎之际,因此,孙中山乘便就“行易知难”学说分别与杜威、胡适师徒商讨。杜、胡各自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对其进行了评说。本文试析他们的不同观点。一、“行易知难”说的提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民主派迅速发生了分裂。其中右派势力采取了与反革命相妥协的方针,不赞成孙中山的革命建国计划,许多革命党人脱离了革命,反袁世凯斗争终告失败。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认为革命建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革命党人在思想上深受中国几千年来的“知之非艰,行之惟…  相似文献   

9.
以往常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使民主共和国从此深入人心。其实,这“深入人心”是说不上的。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即讲了“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因而是失败的。究其失败原因,除了我们通常所列举的种种之外,由于历史上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缺乏民主传统,广大群众缺乏为实现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思想准备,则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就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之时,孙中山先生正在美国北部为筹集革命经费而奔走。十月十二日,他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从报纸上获悉“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消息。面对国内业已开始的革命决战,是否立即回国领导这场斗争?孙中山颇感踌躇。他后来在一篇自述中曾追记自己当时的思想情况:“时予本可由太平洋潜回,则二十余日可到上海,亲与革命之战以快平生;乃以此时吾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一大"丰功伟绩".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胜利开始,至"二次革命"("赣宁之役")失败而最后结束,中间以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孙中山解职临时大总统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何认识后一个阶段,怎样评价后一个阶段中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国内外史学界存在着分歧.拙文对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总结他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时说:“大抵我们革命,在起初的时候,奋斗均极猛烈,到后结果,无一次不是妥协。”①究其失败之根源“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②“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③由于历史的惨痛教训,孙中山晚年在十月革命的影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针对革命党内部的思想困惑,总结了失败教训,提出"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用以团结革命党人和民众,鼓舞革命斗志。其"知难行易"观具有浓厚的进化论特色和民主革命的背景,体现了孙中山追求历史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二次革命”失败后 ,陈其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继续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积极策划反袁活动。 1915年 12月 5日 ,陈其美终于领导了肇和舰起义。他领导的这次起义是反对袁世凯复辟之第一声 ,云南护国起义之先导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为了改造中国,他付出了全部心力;领导辛亥革命,则是他一生中最富意义最有影响的丰功伟绩。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它不但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朝政府,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这个共和国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推动了民主精神的高涨,成为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两大历史课题。研究孙中山就不能不研究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也不能不了解孙中山的思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前,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不久之后,胜利的果实为军阀袁世凯所篡夺,三民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和野蛮践踏。孙中山为捍卫三民主义,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一次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在绝望中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改组了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以“联俄、联共、抉助农工”为基础的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在苏俄革命成功的启发下提出的一套治党、治国、治军理论。它既是"以俄为师"的理论成果,也是颇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色彩的辛亥革命后处于政治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本质是坚持一党独裁、领袖集权,剥夺和限制党员乃至公民的政治自由与民主。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矛盾。“民生主义”乃为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提出“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纲领。这个革命纲领,既表现出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格,则又反映出二十世纪初所处的时代特点。 孙中山所主张的“民生主义”,其内容所含有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外历史上  相似文献   

19.
在"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寻求日本的援助.日本政府、军部、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中国的"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时而阻挠,时而支持,时而参与.中国的"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与日本的关系是密切而微妙的,从中也反映出"二次革命"、"三次革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罗伯斯比尔曾经指出:“法兰西革命是第一次建立在人权理论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革命”,“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比尔对卢梭的崇高评价,是并无夸张的。如果说,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自由思想作为它的理论依据的话,那末,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则以平等思想作为它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