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化缺省指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中国古典文论中蕴含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要恰当地补偿这些有民族蕴意的文化信息,译者面临极大地困难和挑战。结合《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的翻译实例,对其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总结了译者采用的四种主要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化缺省指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中国古典文论中蕴含有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要恰当地补偿这些有民族蕴意的文化信息,译者面临极大地困难和挑战。结合《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的翻译实例,对其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总结了译者采用的四种主要的补偿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两种综合性补偿策略。对其补偿效果结合实例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从互文性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和互相交融,认为每个0文本都存在着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国古典诗歌中充满着互文现象,把互文理论引入到诗歌翻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互文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提出译者不但要能充分认识到诗歌中的互文指涉,更要采取适当策略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中西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典诗词特别强调意象的表达。但由于语言的相对性以及文化缺省现象的存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必然会出现误译或误读现象。那么如何传达出这些意象,如何解决文化内涵和意象不一致,归化异化法、侧面-基底理论、注释法都是翻译过程中可采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我国古典诗歌中存在的大量的专有名词、典故及严格的韵律等文化因素给古诗英译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本文拟在分析古诗英译的一些实例的基础上,指出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文化现象所采取的不同补偿策略,旨在为更多的译者在今后的古诗翻译中提出实用的文化语境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通过对汉乐府名诗《上邪》的三种英译进行比较,对之加以详细阐述。诗歌翻译在文字、意象及用典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因此达到前后文本在意义形式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原作者与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认知环境、对译语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文化缺省,尤其在外宣翻译中,文化缺省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译者应该运用关联理论,加以各种翻译策略分析文化缺省现象,并对其进行重构,以寻求最佳关联,使译语读者感受到原语特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来自同一社会文化背景的成员都具有关于这一社会文化的共同的知识,在交际过程中,这些共同知识作为背景知识常常被交际双方所省略。如果被省略的部分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关,那么这部分的缺省就是文化缺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补偿由这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文化缺省所造成的意义真空。以珍妮·凯利(Jeanne Kelly)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为例,分析了译者所采取的几种翻译方法以及译者如何补偿《围城》中所体现的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作为预设的文化和情境认同在英语文化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缺省指作者在写作中对与其意向读者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是通过作者的意向读者恢复其记忆图式中的相关文化信息,填充缺省空位,建立连贯关系的。一方面,文化缺省在写作文本中的存在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高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效率,从而增加作品的美学效果。但另一方面,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往往是拦路虎。本文就这一文化现象对翻译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分析归纳了在翻译实践中处理这一文化现象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意象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能够推动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诗的形式焦虑促进了诗学对诗式问题的思考,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确立了自由体诗式的合法性,而新格律诗派的诗式理论则从艺术的本质上重新建立起了人们对诗的格律的信心。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诗歌诗式理论在依托资源方面发生了意见分歧,现代诗歌体式的建立最终向中国古典诗歌回归,一方面显示了现代诗学与传统的接续,一方面也使得现代诗式的理论探讨逐渐退出了现代诗学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4.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瑰宝。意境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文章通过在《红楼梦》生态诗的英译中引入意境的概念,为翻译研究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忠孝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英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本质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综合翻译。从文本分析入手,对中国古诗词中蕴涵的忠孝文化内涵进行细分,发掘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因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如何通过选词、构句、语篇效果等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英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中国忠孝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这就注定了汉英诗歌翻译时必然会出现文化缺失:归化缺失;删译缺失;意译典故造成文化的缺失;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文化接受缺失。这也就需要译者在认真读懂原稿的基础上懂得变通,抓住文化内涵的核心,由诗词的表层结构深入到其深层结构,尽力展现其"意"的传神和生动,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新诗文化价值观照研究思路的起点,应思考作为文学现象的新诗,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承载文化价值,成为文化现象的学理与事实,转型剧变期(五四时期与新时期的80年代)与渐变期的不同特点,以及创造主体在大文化观的文化冲突中所充当的角色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留古典诗歌人称代词缺省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法,分析人称代词缺省的"以物观物"英译原则和相关策略:物称、修辞、名词短语、非谓语动词、被动语态、疑问句。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人称代词缺省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论证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通过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的研究,着重分析古诗可译的客观性,并试图研究针对古诗中不可直译的内容等进行创造性处理的方法,如可通过对风格、音韵和文化方面的移植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