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代"少吏"是汉代官僚结构中的低级官吏。汉代少吏享有的社会待遇包括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增俸及休假等内容。汉代少吏的社会待遇与汉代少吏的选拔资格、升迁制度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与平衡机制,从而为汉代少吏创造出一种优质的生活形态和仕宦秩序。作为反馈,汉代少吏大多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实现了切实的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2.
惠翔宇 《唐都学刊》2013,29(3):55-58
汉代“少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因其位处官僚结构底层,向为治秦汉制度史者所忽视。通过对百年(1914-2011)来汉代少吏的研究现状之综述,指出目前汉代少吏诸多方面亟待学者深入探讨。如汉代少吏的历史沿革,汉代社会的少吏名目、人数及分布状况,汉代社会的少吏制度,汉代少吏与其他社会势力(各级官僚、豪族、宗族)的互动关系,汉代少吏的趋贱历程等。汉代少吏是一座亟待学者挖掘的矿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汉代"少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具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汉初,郡府少吏的名目与人数较少;西汉中叶至东汉时期,郡府少吏的名目与人数成倍增加。其总趋势是:长吏在汉代郡府吏员总额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少吏则呈上升趋势。其一,汉初长吏之人数占郡府吏员总额的10.26%,汉成帝末年为2.11%,东汉时降则仅占0.22%;其二,汉初少吏之人数占郡府吏员总额的89.74%,汉成帝末为97.89%,东汉时则升至99.78%。汉代郡府少吏的上述演变值得重视。它不仅反映出汉代行政组织的日趋完善与成熟,而且表明少吏在汉代行政运作中的作用日臻重要,说明少吏是两汉社会秩序与行政运作的重要支柱与载体。  相似文献   

4.
王剑 《学习与探索》2005,(6):201-205
封事,即秘密章奏,是汉代朝臣上呈给皇帝的一种特殊的上行官文书,在汉代的文献中,它有多种称法,如密奏、密疏等。汉代朝臣上封事有如下特点:汉代臣民上封事是十分普遍的;西汉时并没有对臣民上封事的资格给予限定,而到了东汉时开始对臣民的上封事资格进行了规定;汉代臣民上封事的时机还与天象等偶然性因素相联系;汉代臣民上封事的保密性不强。这些特点是与汉代政治的发展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5.
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在实践中,汉代政府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社会政策,以“孝”作为官吏选拔的途径与评价标准之一;用社会政策和制度培育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以礼入法”,对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对孝的行为进行硬约束。汉代的措施给我们当今培养敬老爱老的风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对后世文官选拔制度及其民族心理影响深远.仔细考察察举制与现行干部选拔制度,可以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改革开放后蓬勃兴起的竞争上岗也带有察举制的残余.因此,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察举制的内容,检讨其得失,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可以为当今干部选拔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家政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现实政策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保姆群体往往受到较少的社会关注,通过对保姆群体的调查,描述了当前哈尔滨市保姆群体工作现状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情况,对从中发现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主要从国家立法和中介机构健全保姆培训监督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家政服务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汉代“田租税律”有对隐匿、漏交田税以及所交税不合规定者要给予处罚,对达到一定爵位等级者给予优待,地方政府编制《田租籍》、《田命籍》等账簿方面的严格规定。汉代征纳的物资形态以实物为主,而赋税的钱物折纳制度早在汉初即已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徐飞亮  谢晨 《社会工作》2008,(22):39-42
由于现实政策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保姆群体往往受到较少的社会关注,通过对保姆群体的调查,描述了当前哈尔滨市保姆群体工作现状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情况,对从中发现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主要从国家立法和中介机构健全保姆培训监督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家政服务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青年一代的优秀群体,承担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任,高校对学生干部培养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充分培养高校学生干部,挖掘内在需求,高校需要对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分析,整合目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管理体系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对原体系进行改善和调整,确保新体系的有效性.该文从健全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方式与标准、树立榜样,设置特色岗位,利用新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双向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考核平台监管机制五个方面构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管理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题东汉学者卫宏撰《汉旧仪》卷上说到"小儿官"职任。"小儿官"是内廷近侍身份,有"持兵""侍宿"的责任。在特定情況下,可和帝王保持极其亲近的关系。作为能够提供反映当时内廷制度以及未成年人生活情状的信息,"小儿官"应当为官制史、宫廷史和未成年人生活史研究者关注。"少为侍中"史例,值得讨论"小儿官"时重视。有些被史家归于"佞幸"者的事迹,亦符合有关"小儿官"的记述。"小儿官"作为特殊的历史角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情状。而对于汉代一些特殊的未成年人的生活情状和政治责任,也能够得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唐前历史地理与诗歌地理中的江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阅江学刊》2010,(3):123-127
在唐前的历史地理中,“江南”通常是以楚国为背景,指的是长江中游的南方地区。直到东汉末年,“江南”才开始较多地指称长江下游的南方地区。这时候北方人对江南的认知是瘴厉横行、刀耕火种的落后区域,而在生活中,江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但在诗歌地理中,“江南”很早就指称今江浙一带,轻松愉悦的江南民歌改变了文人对江南的想象。东晋南渡以后,以浙东山区、浔阳乡村和江汉水乡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进入诗歌并成为审美对象。美丽多情的水乡女子、轻快活泼的采莲场面、奇峭疏朗的山水景观和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构成了诗歌江南的一些经典意象。  相似文献   

13.
王煜焜 《唐都学刊》2013,29(1):14-22
“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从某种程度而言,党锢事件影响了之后的历史走向,魏晋南北朝的士人气象亦由此而定。因而“党锢之祸”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后汉末年的政治史颇具意义。而且,党锢事件的爆发并非由宦官一手促成,士大夫阶层本身亦有问题。“党锢之祸”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一是东汉皇权与地方士族的冲突;二是宦官集团对党人集团利益的侵犯;三是党人“错误”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4.
陈奕玲 《唐都学刊》2012,28(1):59-72
从文武官职的角度看,"军将"、"武臣"、"武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用来泛指军事行动中的各级统帅,多与地方行政官职构成文武之别,但"军将"一词北魏后内涵有所扩展,亦指中央与地方军队的统帅。"文官"与"武官"之称从东汉开始普及,主要用以区分中央官职。两汉存在"文吏"与"武吏"的对举,所指侧重地方的基层吏员集团。从文武群体的角度来看,汉代以后,从军队出身、以武功扬名者渐渐被视为一个群体,该群体常被称作"武士"、"武夫"、"武人"、"武将",他们多具有善战强悍、学识浅薄、不闲吏职等比较固定的特征。文人群体常被称为"文吏"、"儒生"、"文士"、"文人"、"学士",尽管诸词所指人群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和武人群体相区别,强调其不长武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赵殷尚 《唐都学刊》2010,26(5):41-44
"表文"原指臣子用来向君主陈述请求的文章体裁,虽是朝廷上的公文,但是有些表文写得相当灵活,其文字亦简洁明畅,往往含有感情色彩。例如三国时人诸葛亮的《出师表》、魏曹植的《求自试表》等;到了南北朝,因受骈文的影响,它们都以四六文为主,崇尚对仗,讲求华丽,只能扮演公文形式的角色;这种表文的特质在唐代仍未改变,但是元结和贾至与众不同,尝试不假雕琢、有真实感情的表文创作,推动了表文在文体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16.
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对西汉“中谒者”这一职官略作考释,提出西汉“中谒者”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汉承秦制,汉初就叫“中谒者”,武帝至成帝建始四年(前29),名称叫“中书谒者”,成帝建始四年后,恢复“中谒者”,一直到东汉仍叫“中谒者”名.汉初“中谒者”职掌之一主天子冠服礼制朝祭百事,身份多为士人,其迁转多在郎官系统中进行,约自高后以后,“中谒者”始为宦官承担.武帝至成帝建始四年,以中书令领尚书事,其迁转多在宦官担任的职官中进行,成帝建始四年后,中谒者仍职如汉初,恢复到汉初的秩俸,仍然是由宦者承担.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中唐顺宗时期的王叔文、韦执谊的短期执政,一直被当代史学界美化为“革新”,然依据史实,王、韦的所谓“革新”,实则有名无实,其政治眼光既缺乏远见,执政粗莽,且个人品质亦甚低下,其“暴起”领事,失败在不旋踵之间,是意料中事。中唐文人刘禹锡、柳宗元固锐于进取,但终因遇人不淑,且个人较少把持,年少轻狂、未识几微,一味盲从,终为其所累。柳一贬不起,郁郁而终;刘虽获永年,仕进道途亦从此一蹶不振。皆令人为之洒一掬同情之泪。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则是浓厚的王、韦“情结”和或激愤、或感伤的色彩。中唐另一文人韩愈因撰写《顺宗实录》,对王、韦新政及刘、柳多所批评,又长期被视作政治上的保守派。“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社会学”;明乎此,我们方可对刘柳作品作出深刻解读,对韩愈《顺宗实录》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上双寨村地势隆起,实际是人为的夯土堆积。当地人传为“周幽王宠褒姒修的梳妆台”,有学者断定为汉元帝后傅昭仪之墓。前说系民间传闻,不可靠;后说与史书记载和考古探测有距离。对引文《水经注》加以梳理辨证,并结合刘玄死葬的历史背景分析,此间是更始皇帝陵墓的所在更符合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