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在当今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战略高度来处理今天的"生态危杌",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态"如何成为"文明",或"生态"如何从"一种文明"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成为"整个文明"为问题域和主题,探讨"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本文认为,生态自20世纪60年代从生物学移植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经过生态哲学的形上提升,已经开始向整个人类文明扩展,但这种扩展仍囿于诸学科樊篱,而未达到"整个文明"."生态"成为"文明",必须经过三次辩证转换:一是将"自然生态"提升为"生态哲学",二是将"生态哲学"转换为"生态世界观";三是将"生态世界观"落实为"生态价值观",并现实化为民族精神.第一次转换已经开始,第二、第三个进程还有待奋力推进,其尖端性理论难题之一,就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生态文明"的造就,必须从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现实形态三方面推进道德哲学形态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西方近代哲学是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而生态哲学则是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变革呼唤着哲学观念的变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离开具体时代抽象地谈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根",离开了物质文明,哲学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哲学则是物质文明的灵魂,离开了时代的哲学,物质文明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僵尸".生态哲学不是把"一般哲学"应用于生态问题时所产生的一个应用学科,而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一般世界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考虑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物质上的适度消费原则,反对对物质消费的无限度追求.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国民的生态文化教养.  相似文献   

5.
网络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第二生态文明产生于世界的第三次二重化,是人类超越生存困境的新的理论诉求和实践尝试,是人类试图冲破各种历史必然性,走向自由与和谐的最新努力.它形成了全新的文明范式:虚拟性、信息化、精神自由性与和谐共享性.它是一个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文明,是张扬人的理性和智慧的文明.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新概念和新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分析国情省情的基础上,云南省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确立和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省,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成为包括生态相对独立领域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生态问题,马克思早期在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论点及其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理论中言及,而在<资本论>中又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阐述,并在生产方式的层面上从"人与人的活动互换"为中介来论述它的社会过程,进而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包括了维护生态的主张."生态文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的当代引申和运用,是谋求避免重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把工业文明综合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环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发展探索.  相似文献   

8.
经过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全球生态主义思潮已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印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当今中国,要想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其关键就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我国特有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交融碰撞,已形成一道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丽的乡村生态主义风景线.加之快节奏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尽管存在着具体界定上的歧义性,我们至少可以在人类文明转向、与资本主义文明竞争和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等三重向度上使用这一概念,而描述与规定这一概念的更大困难在于实践中理论目标与现实起点间所构成的巨大反差和一般意义上的动力机制难题.尽管如此,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  相似文献   

10.
人们达致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这些不同路径指向一个新文明方向,在这一总方向下,三个"面相"可以整合形成一个新生态文明的"三维一体"结构。在"三维一体"的理解模式下,不同路径、不同"面相"的生态文明是"三维一体"生态文明在不同方向、侧面展现的形态,其本质内容是一致的,各路径各侧面的理解可以相互协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卢霄  吕锦芳 《理论界》2022,(10):8-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总概括。生态文明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目标。生态文明社会的逻辑缘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新要求、中国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逻辑的结果;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发展视角下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探讨,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凝结与升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系统,需要从其逻辑缘起及基本特征方面整体把握才能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2.
董嫱嫱 《兰州学刊》2006,3(7):194-197
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我国高校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构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我国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注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做了继承和发展,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借鉴并且批判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哲学本体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提出通过各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为解决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嫱嫱 《兰州学刊》2005,(1):296-297,293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范畴,作为跨世纪人才的当代中国大学生,面对当前的形势,必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这就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富含伦理道德的意蕴,彰显的是以人为本和与自然为友的道德智慧.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而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加强以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为圭臬的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城市伦理精神和意境的教育,以及加强当代社会公共理性和公德心教育.建立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配套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要求将"两型道德"教育融入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之中,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形式,建立长远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王曦 《中州学刊》2008,(2):79-8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瓶颈是资源环境的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列举的当前我国面临的多种重大挑战中,"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名列首位,报告因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①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生态危机全面反思提出的新型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培养具有生态思维模式和生态行为方式的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佟维 《兰州学刊》2008,(Z1):33-35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诠释和运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儒学要得以发展,必须认真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冲突和社会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生态危机是一个迫切需要回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儒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环境保护理念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