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什么语文教学要特别强调所谓的“活”呢?
  首先,什么是“活”?“活”就是灵活、活泼、活跃、活灵活现;就是朝气蓬勃;就是旺盛的生命力;就是语文教学中不僵硬,不死板。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这是中国人对生存的那份渴望。从中也折射了一个民族对人生苦难的巨大心理承受力,这种生存智慧是随遇而安式的——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而倘若死了,一切也就归于虚空。 然而,生活是有质量的,生命是有质量的。死可以死得天地泣、鬼神哭,也可以死得不那么轰轰烈烈但平静尊严;活可能活得窝窝囊囊、痛苦不堪,也可能活得风风光光,神采奕奕。这样,假定我们可以把生命的质量分解为生育的质量、生存的质量和死亡的质量这三个方面,那么就有理由提出一个反问:“好死”果真不如“赖活”吗?  相似文献   

3.
自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以结束生命的极端手段,表示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否定。由于其前因后果的悲剧性,常常又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世人的同情。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自杀者的行为动机令人费解或令人震惊,超出了平常思维给予解释的可能。如果不仅仅以“同值”剖析,我们还可能发现这类死亡,隐含着“死是一种解脱”、“死比活好”以及“我死,他人活着”等更为深刻的内涵。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的古训,今人已经在实践及理论上给予了不容乐观的修正。林某,女性,对岁,高中文化,仪态端庄,为人谦和,独身。当过…  相似文献   

4.
生和死是人类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此已有认识,荀子的“敬始慎终”说,《吕氏春秋》的《贵生篇》即是有关“生”方面的阐述。而对于“死”,古人更为重视,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凡民之丧,匍匐救之”的朴素思想。及至西周时期,统治者专门制定了一套丧葬礼仪来处理人生最后一站──“死”。到汉代,围绕处理“死”的问题,除丧葬制度的发展更趋隆重外,厚葬风俗亦随之盛行起来,与此有关的丧赠也发展起来。本文拟从赙赠、葬具和葬地、厚葬与丧赠三个方面探讨汉代的丧赠。一、赙赠赙赠包括两方面内容:(-)官赙;(…  相似文献   

5.
说“优死”     
关于“优生”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虽然现在距离 全社会普遍实现优生的理想还很远。然而,关于“优死”,人们谈得还很少。 人皆有死,然又忌言死。鲁迅在《立论》一文中说,某人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极了。满月时抱来给客人们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家人很高兴,感谢了他们;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得到了一顿痛打。鲁迅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却遭痛打。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哲学中有人生哲学,却没有“人死”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在生、老、病、死的问题上,日常“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病”的问题通过举办合作医疗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老、死”的问题还是农村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农村老人退休以后,缺乏工人文化宫、公园等设施供老人娱乐、休息,因此感到晚年生活乏味,同时,农村老人的“死”的问题也还是一个较严重的现实问题。现在农村多数地区还没有火葬的条件,还以土葬为主。由于风俗习惯等各种原因,农村老人逝世之后的丧葬费用仍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这笔丧葬费用往往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时代的钟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珍惜生命、优化生命的交响曲中,人们又不能不相信一个现实,那就是“死”。如何死?寿终正寝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长寿而终的呢?当有的人被病魔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当有的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时候,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多么希望能让他微笑而去,于是便郑地选择“安乐死”。自从安乐死耀眼醒目于报端之后,在我们这个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便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褒贬针锋相对,各自推出诸方面的依据,纷纷投书报刊,掀起了追踪生命、选择死亡的大辩论。一、死的“权利”之争安乐死辩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就是人是否有死的  相似文献   

8.
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化(续)——四、城市病与城市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发展小集镇的指导方针有一个重要依据,认为城市规模大了就会带来一系列无法解决的城市病。城市病是指大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住宅紧张、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犯罪率高等等。我国大城市不仅存在这些问题,而且还相当严重,那么城市病是不是一切大城市都注定要存在?我们认为答案应当是否定的。退一步说,即使要患病也有轻重之分。如同没有绝对健康的人一样,有轻微病症的人照常工作,有轻微病症的大城市照常运转,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泛泛地笼统地强调城市病,认为我国大城市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就是城市本身应有之义,似乎是“天灾”而不是“人祸”,以此作为控制城市发展的根据是相当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社交平台上,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伴随着“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什么都不想干”等等话语,加之“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的广泛流动,这种颓废的状态已经相当普遍,这些戏谑无奈的吐槽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令人焦虑。这种心态的体现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生活?这种表情包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与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共鸣,就业的压力、生活的预期、梦想的遥不可及使得他  相似文献   

10.
"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敏 《社会》2002,(8):27-28
时下 ,“烦”成了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以至在流行歌曲中也有了反映。走在大街上时常听到有人在唱 :“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比较烦”是一种什么情绪?产生“烦”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为了减少“烦”的情绪存在 ,社会又应该做些什么呢?“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焦虑现象。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使民众中产生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当这一紧张心理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社会张力 ,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吴忠民 ,1999)。也有学者称此为“社会紧张”(陆学艺 ,1991),或者“社会挫折感…  相似文献   

11.
相轻与相敬     
文人相轻历来是知识界一些人难治的痼疾。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径,自古而然。”这“相轻”还往往是表现在相争之中。诸如争论中或以权威自居,口大气粗,仗势压人;或字里行间,多有自我标榜之心,实为贬低他人之意,同实事求是相去甚远;或将争论的内客扔在一边,唯知讽刺挖苦,一副“骂死王朗”的嘴脸……以上种种,皆为文人相轻的表现。学术论争本未应该是而且可能是最看重“对事不对人”的原则的。说应该是,因为学术论争是辩说真理,理应摒除私人意气,不因感情上的好恶而党同俄异,西谚有所谓“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民住房紧张是我国目前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这在城市青年人口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据上海、无锡、苏州、绍兴和嘉兴五城市住房调查,五城市无房户占总户数的6.98%,其中绝大部分为结婚无房户和等房结婚户。绍兴市结婚无房户和等房结婚户占无房户总数的96%。另据1986年共青团中央研究室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在十八个大中城市进行的青年结婚消费问卷调查的分析表明,已婚青年自己分到公房的仅占27.1%。城市青年人口的住房紧张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普遍而又非常严重的问题。这对青年人口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对于“四清”运动的研究尚不深入,本刊这期推出翁笑冰的专题论文。文章认为,“四清”运动是“左”倾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在理论、斗争内容、思想动员和干部准备几方面都是“文革”的预演。除了毛泽东,当时的领袖人物,相当一部分同样存在着阶级斗争的错误观念。如果说“四清”运动是解决干群关系紧张的不成功的尝试,那么,“文革”则是更激烈、更不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作品的灵魂?近些年,探讨什么是文学经典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不朽之作的文章和研究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当人们从多方面去探究和总结究竟有些什么重要因素与元件构成,在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大小与生死寿限时,千万不要忘记说来说去,一个作品究竟是生是死,是生气勃勃前程远大,还是萎靡不振恹恹欲绝,归根结底还得取决于这个作品有无灵魂,自身是否强健,像人一样,有灵魂人才能活,无灵魂人必然就死,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他说的是人之精神灵魂活着,人就虽死犹生;人若…  相似文献   

15.
李振连 《探求》2001,(2):21-22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改革的深入 ,以“推行火葬 ,改革土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碍于观念和利益问题 ,殡葬改革仍举步维艰 ,殡葬市场的发展还未取得应有的地位。对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重视 ,以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殡葬市场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领域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对于“殡葬市场”人们却谈虎色变 ,认为在殡葬领域不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说是“活人连死人的钱也赚” ,其实殡葬市场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  相似文献   

16.
邓小南 《浙江学刊》2003,(3):99-103
本文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 ,从“问题意识”、作为“过程”的制度史、作为“关系”的制度史、严格学术规范 ,加强学术交流四个层面阐释了什么是“活”的制度史 ,以及如何才能将制度史研究做“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雪清 《东西南北》2011,(11):26-27
萨科齐插手利比亚。背后是贝尔纳·亨利-莱维的活跃。作为哲学家、记者、公共知识分子的莱维在法国有着电影明星般的地位。“上帝死了,但我的发型依然完美”,这是人们对他爱恨交织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目前,农村在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新居背后存在着令人忧心的问题:大量旧房被闲置,而在耕地上却建起了不少房屋。据了解,农村建房“喜新厌旧”,造成大量耕地流失现象已相当普遍。农村重建新房、闲置旧房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房用地的制度尚不完善。目前农村建房用地采取按户头申请和批准的方式,无法制约家庭中因子女成婚后,另立户头而重复批地的现象,人均实际占有面积远远超出规定标准。二、农民的土地公有观念模糊,节约耕地的意识不强。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农民往往认为,耕地是集体的,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自《水浒传》之后,开始出现续书。如果说《金瓶梅》尚不能算作续书的话,到了《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荡寇志》)出来,让《水浒传》中全部人物(或未死人物)继续活在他们的笔下,按着这些新作者的意图继续演出一出出的活剧,这便是真正的“续作”了。自此后,竞相效尤的各种小说“续作”便源源不断地问世。可以这样说,只要一部著  相似文献   

20.
<正> 近见报端,有的学者提出:我国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处在1985~2015年之间,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在2000万以上,绝大部分在农村;另从七十年代以来的十五年中,我国农机动力以平均增1570万马力的速度增长,高峰期达2000多万马力;因而“人机争酬”,机多活少;决定我国现阶段农作物不能急于走全盘机械化道路,不能过急地追求农机数量上的大发展,农机只能在关键环节上起“补充”、“辅助”作用。上述观点,值得商榷。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观点看,这是把生产力中的人和工具割裂开来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