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曹仲彬同志的《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一文(《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党,自然是十分正确的。但曹文却因此而批评“中国无产阶级有局限性”的说法“站不住脚”,就没有道理了。我认为充分肯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无产阶级的局限性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2.
谢先仁同志在《概念三问》(下称谢文,载《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5—6期)一文中认为,虚假概念“不能称之为概念”,“作为一种具体的概念形式”,虚假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它也就无所谓有没有内涵和外延的问题”。谢文的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按其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准则。根据这一准则,不能将法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法的阶级性本质是毋庸置疑的,但法还有其共同性,法正是阶级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笔者曾在《法的共同性初探》一文(载《社会科学》1983年第9期)中对上述观点略加论述。尔后,田培炎、沈国明同志分别在《也谈法的共同性》(载《社会科学》1983年第12期,以下简称田文)、《评法的共同性》(载《政治与法律》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沈文)中,对拙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田文与沈文虽不无合理因素,然而也多有误会与曲解。为澄清问题,对法的概念和本质作出合乎其本来面目的正确认识,笔者拟进一步展开论述,兼与田、沈二位商榷,并就正于广大法学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由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以下简称《新阶段》)一文中提到:黄金“已不再是或基本上不再是货币商品了”。谭寿清同志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上发表的《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以下简称《谭文》)一文中提出了以下几点理由: (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现在都保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全世界二十个工业国家,一九七四年底共拥有黄金储备8.7365亿盎斯,…一九八二年四月底拥有黄金储备实际为8.7316亿盎斯,基本上未见减少。……各国政府为什么这样偏爱黄金?因为“黄  相似文献   

5.
在《论智力投资的宏观经济效果》(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一文中,我对智力投资的性质、智力投资与物质生产领域内投资的区别、智力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含义和衡量方法作了探讨。本文以前文为基础,考察不同地区的智力投资经济效果的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1期刊载奚兆永同志《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一文,评论了张薰华同志《论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载《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一文中的某些论点。本文拟就奚文涉及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看法。这里有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三个方程式:  相似文献   

7.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6,27(4):31-33
笔者近几年来主要致力于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辑集并评述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著作,此前已发表过2篇文章,分别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载《学术界》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1期转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学术积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之二》(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4期转载)。现将上两文发表后收集到的当代学术史著作,按上两文的分类方法评述如后。一、关于当代学术史的宏观研究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4:问题意识和超越情怀》(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土地不是商品在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性质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了经过人类耕种和改良、或经过多年劳动加工的非原始状态的土地(建筑地段)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的观点,(本文引述并加以讨论的观点,请参见陈秀华同志的文章《社会主义建筑地段性质初探》,载《中国房地产》1984年第1期;《论建筑地段的商品性》,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9期)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土地是商品的立论根据,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几国同时发生”(简称“同时论”——笔者),还是“可能首先在一国发生”(简称“一国论”——笔者)的理论,目前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是理论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马、恩只提出了“同时论”,而没有提出过“一国论”;二是袁亚愚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认为马、恩没有提出过“同时论”,而只提出了“一国论”。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颇,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论”或者“一国论”都是马、恩的观点。十九世纪四十——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还处在资本主义“自由”发展阶段,不平衡还居于次要地位。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发表了马凯同志的《计划价格形成因素分析》一文(以下简称《马文》)。该文摆脱了长期以来单一的工资利润率论和单一的资金利润率论的约束认为价格中实现的盈利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或四种用途:  相似文献   

11.
<正> 黄楠森先生《当前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对当前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总结,读后给人以启发。朱德生先生《谈谈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文(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为我关系”的理解,很有独到之处。然而,这两篇文章在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话时出现了意见分歧。这  相似文献   

12.
读了耿兆林同志的《论新时期毛泽东领导思想的新发展》(载甘肃《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以下称为“耿文”)一文深受启发,但对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论述不敢苟同,今提出来求教于耿老师及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读到两篇讨论价值概念和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文章,一篇是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上张岱年先生所撰《论价值的层次》;另一篇是《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上刊载王玉樑《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两篇文章都对我有启发,也引发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4.
曾永寿同志在《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发表《也谈“月亮问题”——兼与李振伦等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曾文”),与拙文《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商讨意见。读过曾文之后,感到在关于“哲学实证化是否可能”这一问题上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拙文在“哲学实证化是可能的吗?”这一标题下所讨论的问题是很明确的,中心思想是  相似文献   

15.
钱大群、李玉生所著《<唐六典>性质论》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以下简称《性质论》),读后颇受启发。作者对《唐六典》制定过程及内容缺陷的分析是正确的,但认为《唐六典》仅仅是一部“被允许列在秘书省国家图书馆作为官方图书阅读”的“官修典籍”却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道路——兼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及现实价值》一文(载《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作了扼要概括。虽然都是正确的,但过于笼统。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跨越几千年,包含内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财富,对于其本质特点,需要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和揭示。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历史发展过程,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考察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则是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17.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正> 读了《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程祥徽同志《青海口语语法散论》一文(以下简称《散论》)和《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张成材同志《西宁方言的语法特点》一文(以下简称《特点》),很受启发。我也愿参加这一探讨,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发表的薛宗正同志的《唐轮台名实核正》一文,对拙作《轮台的地理位置和乌鲁木齐渊源考》(载《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提出异议。我觉得对薛文中阐述的一些问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在《模式转换中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初探》(载《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一文中,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作了初步的论述。现在随着我国分配实践的发展和笔者认识的深化,撰此文对前论作重要补充。 一、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新问题 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塑新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又要解决当前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