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总是由于他有某种愿望和基于这种愿望而形成的特定活动动机。文艺创作自然也不例外。凡真正的文艺家,都经常会有一种想写想画,想抓住对象表达感受的强烈愿望袭上心头,这就成为他进入创作过程和创造境界的主观动机。从心理结构的层面分析的角度看,创作的愿望和动机是文艺家以审美情感为主要驱动力的  相似文献   

2.
迷狂与理智--试论《九歌》独特的审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这位历史人物,其人格构成具有双重性,是巫与圣两种文化的结合体,这种人格主体特征直接影响了<九歌>的艺术创作.屈原在对<九歌>素材的提炼过程中,注意将巫觋的迷狂转换为诗兴的迷狂,将宗教体验转换成艺术形式或审美感受,在这种艺术观照的同时,又融入现实理性的思考.这样,使作品表现出其中有情感的酣畅,但不一味地狂热;有精神的自由,但却不无休止地放纵;有向神灵抛舍的过程,但却没有陷入"原罪"的深渊.这种迷狂与理智相融并存的独特审美趋向,正是<九歌>艺术的绝艳秀拔之处.  相似文献   

3.
赵雪梅 《理论界》2007,(3):190-191
古希腊文论中的文艺创作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神赋论”时期、“迷狂论”时期以及“技巧论”时期。与此同时,人与神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相应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艺创作需要情感,也需要情感思维。 如果思想是创作的方向盘,情感便是创作的引擎。情感的明显作用是推动创作。引起创作冲动的条件,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敏锐和感知,由社会矛盾激起的情感,对于社会研究的心得,对于生活中艺术的“矿藏”的发现。某个艺术构思的雏形的形成,艺术的一鳞半爪的形象在头脑中的浮现——在这里最重要的是生活的波澜对于文艺家的精神的冲击,文艺家对于人民事业的高度热情,和由艺术构思所诱发的对于美的意境的憧憬,和对于未来艺术作品成功的预感和喜悦,艺术家当主动创造条件引起自己的创作冲动。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近三年以来,中国当代灾难文艺创作出现了井喷状态,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文艺家们的创作实践表明,灾难艺术意义深度的拓展与美学品格的提升具有人性之维、命运之维、神秘之维和文本之维四条路径。重审后新时期中国国家话语转型所建构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文化语境并深思上述四条路径是中国文艺家克服灾难艺术表征危机的创作前提。  相似文献   

6.
审美情感是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中心枢纽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网结点。它的生发及其同外物的互动关系是审美心理学、文艺创作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审美心理学已经证明了审美情感是主体对特定对象的体验、评估和态度,而体验、评估和态度又随着特定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易,同时也证明了审美情感的变易又导致了外物审美特性的变迁,正如王夫之所说“景生情,情生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所表现的四时推移如何激活诗人主体审美情感以及主体情感的反施作用,探索情与景的互动关系。一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客体和表现对…  相似文献   

7.
陈正敏 《兰州学刊》2008,(8):188-190
《启蒙时代》通过对南昌等在“文革”最初一段时间心路历程的描述,揭示了上海这个现代城市所具有的反讽精神,这种反讽精神使南昌等“文革”一代人,不仅没有更深地陷入迷狂,反而获得了启蒙。因而,《启蒙时代》这部小说在王安忆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反讽的表现,使王安忆的创作具有了一种新的维度,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艺是诉诸人们感情的一种意识形态。同物质生产的目的不同,文艺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给人们以娱乐、审美和教育的作用。文艺作品只要从文艺家的案头走上社会,为人们阅读、欣赏、评论,它总要以各种方式影响读者(观众)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审美倾向,并渗透到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古以来,一切进步的思想家、艺术家都比较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精神目的。早在纪无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这里的“陶冶”原文是“卡塔西斯”(Katharsis),作宗教术语是“净化”的意思。就是说,悲剧要能陶冶人的情感,让人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发展,使悲剧对社会道德有良好的影响。以后,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继承了这一思想,也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 文艺究竟能不能比生活更高?我想从以下方面作些思考:文艺是否仅只是认识;毛泽东同志是否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文艺作为一种认识来同生活作比较;“更高”是否是认识“更正确”(见刘光裕的文章,载《江淮论坛》1982.2.)的意思。文艺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审美,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动反映,是艺术掌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在文艺家对现实的审美活动中,理性认识活动在其中具有规范知觉、想象的趋向的作用,使人们在审美中不只看到对象的感性形态自身,而且通过它获得对生活的广阔理解,达到对对象的深刻把握。由此艺术家才能把许多个别的特殊的感性材料概括为艺术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审美活动不成为低级的感性知觉,而是富有深刻认识内容的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从文艺家审美活动的结果——艺术美的创造来看,正是由于理性认识活动的参与,使文艺作品具有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规律的特征,即使作品获得“真”的品格。但是,认识活动在文艺家  相似文献   

10.
王茜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84-93
从气氛美学的角度来看,气韵从属于艺术形象单方面的审美特性拓展为艺术形象与欣赏者、事物与感知者共在的意向性审美经验。气韵既是艺术形象或事物迷狂式的空间存在方式,也是欣赏者性情化的身体在场方式,同时还是由人和事物、艺术形象和欣赏者共同营造的意向性审美空间的敞开方式。从气氛美学的视角理解气韵也揭示出日常感知经验与艺术审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基于气韵体验的艺术审美训练能够通过塑造人的趣味偏好与感受力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实践行动的审美标准,这对于提高感知经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减少审美经济学和消费主义对人的隐蔽操控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