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赫哲族聚居环境的合理规划建设是传承和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实现"美丽中国"构想的一个重要环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我国北方的一个边陲小镇,地理环境优美,自然物产丰富,民族、民俗文化浓郁,是旅游、度假、避暑的理想环境。随着我国城乡规划进程的推进,街津口的旅游景观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处在探索阶段。为把街津口建成为环境更加优美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的、地域特色更加鲜明的美丽赫哲乡村游目的地,本文提出了几点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祖国东北边陲的同江市,有一个赫哲族聚居的小山村——街津口。全国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街津口中心校校长尤玉镯是一代赫哲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扎根街津山下,奉献民族教育30年,连续获奖26次。他走出的是一条怎样的人生轨迹? 1940年11月,尤玉镯降生于街津口一个贫苦的赫哲族渔民家里。家贫如洗,他上不起学。9岁那一年全国解放了。第二年街津口办起了民族小学,尤玉镯幸运地成了新中国第一批赫哲学生。 1959年8月,尤玉镯考取了佳木斯的一所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北疆的黑龙江省同江县,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聚居的八岔公社和街津口公社,分别由我边防五连和七连驻守。在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共同斗争中,人民子弟兵与赫哲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谱写出一曲曲军民团结的颂歌。边防战士总是把保卫边疆同建设边疆联系在一起,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当农业生产和渔汛大忙季节,他们都主动抽出人力帮助生产队播种、中耕、收割、打马草。只要生产队遇到困难,他们总是毫不吝惜地尽力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风情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全省赫哲族有一千三百九十七人,主要聚居在同江县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和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 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设有文字。赫哲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早年,赫哲族以削木、裂果,插草记事;现在、赫哲族已通晓汉语,以汉语文作为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5.
在赫哲族地区干部群众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1996年8月8日)省政府副省长马淑洁编者按:在黑龙江省赫哲族乡政权建立40周年前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淑洁于1996年8月8日至13日率慰问团赴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和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进行慰问...  相似文献   

6.
多年以来,以街津口赫哲族中心校为代表的赫哲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赫哲族文化与技艺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却受到冲击,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形势下赫哲族文化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街津口赫哲族基础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对改善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在期盼周明甫,张京泽一曲乌苏里船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赫哲人对新中国的感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对赫哲人的关心。解放45年来,赫哲族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次我们深入到同江市的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发现由于受单一渔...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畔的街津口、下八岔和乌苏里江畔的四排三个居民点。不久前,我在考察赫哲族渔猎生活时,发现了另一个居民点,这就是佳木斯市郊区的敖其村。还在1982年,我路经佳木斯市时,从有关人员谈话中得知,“佳木斯”是由赫哲语的“骨头”而得名,而“敖  相似文献   

10.
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总面积6164平方公里,辖有4个镇、8个乡、6个国营农场,总人口 16.7万人。同江是赫哲族的发祥地之一,共有赫哲族1500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的两个赫哲族渔村。 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赫哲族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同江市委、市政府把促进赫哲族的进步与发展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工作,狠抓落实,使民族乡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可喜局面。 (一)围绕资源…  相似文献   

11.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最东北边陲——黑龙江省合江专区的抚远、富锦、饶河、集贤、依兰、桦川、佳木斯等县市。其中大部分聚居在抚远县的下八岔、街津口、虎饶县的四排村,其余部分散居以上各地。赫哲族绝大部分都是沿江河而居,松花江下游、混同江南岸、乌苏里江左岸是赫哲族的故乡。赫哲族素以捕鱼、狩猎为业,近几十年来兼从事农业,解放后农业有了比较普遍的发展。但仍以渔业为主。三江流域资源、物产丰富。三江中盛产各种鱼类,其中尤以混同江的鲤鱼、乌苏里江的鲑鱼、挠力  相似文献   

12.
3月下旬的北京,阳光明媚。在北海公园看到垂向湖面嫩绿的柳条时,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早春的气息。没几天,我就接到赴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村出差的通知,而那边刚刚下过暴雪。我在仓促中开始了我在街津口寻梦的旅程。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物,一路马不停蹄向目的地进发,到同江时天色已晚。一夜休整,第二天早晨从同江向街津口出发,汽车转上林场公路后,就沿着一条洁白的玉带穿行在山林中。看着路边茫茫的白雪,从没到过黑龙江且一直在南方长大的我在脑海中搜寻着各种词汇来描述它,沉思一会儿,有一种想说又说不清楚的感觉。伫立在路旁的树木发出了…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20日至7月21日,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省政府副秘书长章茂龙、省民委主任舒展的陪同下,深入到同江市赫哲族地区进行视察,先后到赫哲族博物馆、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民族村及同江地方铁路、口岸等地调研。在座谈会上,同江市委书记韩库向李德洙主任一行汇报了同江市民族工作情况。李德洙主任对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口岸、人文、生态优势,“打民族牌,走特色路”,紧紧抓住“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和扶贫开发三个机遇,促进赫哲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赫哲族经济…  相似文献   

14.
简讯     
街津口赫哲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为改善赫哲族群众的居住条件,去年,黑龙江省财政厅拨专款100万元,同江市政府投资57万元,赫哲族人自筹100万元,在街津口乡建设了赫哲小区,有93户赫哲人搬进了新居。目前,95%的赫哲人住上了砖瓦结构的房屋,提高了赫哲族的生活质量。(佳民)湘西自治州“十五”期间将建设1000个专业村为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委1999年18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全州农村新一轮的扶贫攻坚工作,湘西自治州近日提出从2000年到2005年,全州逐步建设1000个专业村,专业村比例占全州2663个行政村的376%…  相似文献   

15.
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研究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原因。这里首先论述了从产业组织视角研究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可行性;其次,结合民族旅游业的特征,建立了SCP框架下的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分析模型,并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为例,进行了民族旅游产业组织的SCP实证分析;再次,基于SCP实证结果,分析了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最后,提出应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三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来引导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地球上有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人口多则达到千万少则只有个十位数,然而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来记录其历史文化,所以服饰便成为了这些记录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这些历史变迁飘荡在历史的浩荡长河中,所以无论是在蛮荒的远古,还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每个民族都会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写在自己的服饰中。就我国这个民族大国而言,绝大部分的民族都聚居在边远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的经济状态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所以其服饰文化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丰富夺目的色彩、精巧完美的制作工艺和深厚沉淀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世界服饰艺术文化中的颗颗明星。就赫哲族而言,其鱼皮服饰文化在其历史长河发展中也是影响深重的,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街津口)[1]也成为非物质文化及申遗项目。  相似文献   

17.
地球上有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人口多则达到千万少则只有个十位数,然而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来记录其历史文化,所以服饰便成为了这些记录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这些历史变迁飘荡在历史的浩荡长河中,所以无论是在蛮荒的远古,还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每个民族都会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写在自己的服饰中.就我国这个民族大国而言,绝大部分的民族都聚居在边远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的经济状态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所以其服饰文化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丰富夺目的色彩、精巧完美的制作工艺和深厚沉淀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世界服饰艺术文化中的颗颗明星.就赫哲族而言,其鱼皮服饰文化在其历史长河发展中也是影响深重的,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街津口)[1]也成为非物质文化及申遗项目.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凌纯声同商章孙二位先生,在松花江下游自依兰以至抚远一带.调查了依兰、蒙古力、苏苏屯、桦川、富克锦、同江、齐齐咪、莫红阔、街津口等赫哲村屯。回来后,又用2年时间.参考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该书是研究赫哲文化最基本的参考书。赫哲自来无文字,曾刻木裂革以记事。他们古代的文化,除在汉文献中司找到片断的记载外,仅存留在他们的故事中。正如凌氏自己所说.当时因为参考材料不足,未能作详细考证。那么,在他们收集的19将伊玛堆放事中.可得到哪些材料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口最少的民族黑龙江省东北部与苏联接壤的地区,有一块突出的尖角,这里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的地方,人们称它“三江平原”。这块地方包括富锦、密山、虎林,饶河、抚远等县。我国赫哲族就分布在这几县的沿江一带,主要集居在抚远,饶河两县。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根据1953年人口调查统计,一共只有四百五十人。史籍上有关赫哲族的记载据说,赫哲族是隋唐时代黑水靺鞨的后裔,在汉文历史书籍里,有“黑哲”,“黑津”,“黑真”、“额登”等不同的写法,但都和“赫哲”的发音相同或相近,他们早就居住在东北莽原上,远在隋唐或者更早的年代里,就和中原汉族有了往来。大约在明朝初期,又进一步增加了和汉族的联系。清朝初年,松花江的赫哲人属于呼文哈部,乌苏里江的属渥集部,黑龙江的属萨哈连部。十九世纪末叶,清廷把他  相似文献   

20.
赫哲族伦理道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哲族的伦理道德是赫哲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赫哲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起着直接的规范性作用。这也表明赫哲族是一个极为讲究伦理道德的民族,其伦理道德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赫哲族伦理道德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十分具体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赫哲族伦理道德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吸收和改造,使赫哲族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相统一,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