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主题的承袭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小说《兄弟》体现出余华作品主题对以往的承袭与超越。在《兄弟》中,依然承袭了余华对人类悲剧性尴尬状态及荒谬的人生困境的揭示,关注着苦难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而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余华已经不再一味地强调人性恶,而是在人性美的迷失瓦解中对人性欲望进行追问。《兄弟》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也是余华内心的产物,不变的是他的怀乡之旅,而变化的是他对灵魂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王翠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128-129
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创作的小说《海狼》,与其个人的遭遇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写照。当然,促成杰克·伦敦创作《海狼》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个人经历外,对文学的强烈追求,以及其思想的矛盾与转变,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金凤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8-128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文化的时代,这样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对张炜创作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文学研究,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离开这一根基,文学就可以为其它的文化制品所取代。因此,张炜创作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怀恰恰是当代文学富有启示性的写作姿态,专著对于更加清晰地认识与领略张炜创作的文学审美无疑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袁红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2-54
《画魂———潘玉良传》是石楠的第一部传记文学,奠定了一些基本特征,其后石楠的创作在文本内容、写作方法和艺术特征上都延续体现了这些范式。这部作品及以后的诸多创作,使石楠成为别具一格的传记作家。石楠是一个优秀的传记作家,但其作品也有一些束缚的东西,比如类我化人物的选择,小说式的细节,对人物的美化等。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他认为人性具有两极:一极指向原始性的回归,一极指向创造性的发展。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形象地将人分为四类:在原始回归之路上疯狂、在双重人格中异化、在创造性发展中涅 、在神性关照下超越。在他看来,疯狂与异化的根源在于信仰的虚无与上帝的缺席导致了恶的本能的回归与膨胀。他认为人性的超越必须建立在神性关照的基础上,而神性关照的前提是人性在创造性的发展中涅 。 相似文献
6.
杨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101-103
《三个标准的终止》是杜尚反叛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始,其中所体现出的反艺术、反理性的特点及其智性形成了杜尚成熟期艺术创作的思想核心。这种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倾向最终贯穿了杜尚的艺术创作及人生,从而也使杜尚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7.
向征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3):102-107
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24岁离世,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神秘,留给后世的仅有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论诗》和几封书信.《马尔多罗之歌》如洪水猛兽一般充满了反叛和摧残.诗人以哥特小说的手法,将一切都夸张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其狂热的描述中充满吸血鬼、死亡、坟墓、残杀、同性恋、变异、畸形、人格分裂等等,表现了一种病态的、怪诞的、反常的审美理念,堪称法国20世纪"反文学"之先锋. 相似文献
8.
庆志远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2):100-104
叶嘉莹否定《人间词话》的创作目的是对南宋以来的词坛“纠偏补弊”,认为它的目的是“为中国文学建立批评体系和开拓途径”。王国维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论修养及《人间词话》的内容显示,其主要精神是游戏,创作目的是缺失的。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女性形象问题成为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中主人公赫麦妮集两种女性形象于一身:缺乏女性气质的女人,支配型女人。劳伦斯在刻画这一人物时一直用谴责的态度,表现出强烈的男性意识。对这一艺术形象的分析发现:劳伦斯在该部作品中宣扬了菲勒斯中心主义,流露出明显的反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10.
邓金洲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余华是当代文坛极富天分而卓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以先锋姿态登上文坛,而如今却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余华转型的原因,并以《活着》为例,分析余华转变的具体体现,从而联系其以后的经典作品表现转型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鹏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初盛唐时代军事政治形势的演变以及作者张说个人的思想情感与人生经历都在《梁四公记》这篇小说中留下了清晰的投影。在题材及创作手法方面 ,《梁四公记》是一篇熔铸史实与传说、现实与幻想于一炉的典型的小说文本 ,体现了唐代前期作家有意为小说的明确意识。我们可以通过素材的溯源、排比来分析作者的具体创作手法 ,从而把握这些手法之中所隐藏的自觉的技巧意识与作者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2.
从电影到音乐剧再到电影,《发胶明星梦》主题始终未变,只要有信念就能自由生活,体型、种族和性别,都无法阻挡梦想的实现。该片故事背景设置在1962年,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观众们随着音乐感受到美国60年代的自由风潮。电影《发胶明星梦》能体现出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独特。 相似文献
13.
胡旭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5-88
废名小说《桥》开篇讲述了一个遥远岛国深夜失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整个小说中独立成篇,别具意味。然而,学术界长久以来对这个故事缺乏必要的关注,几乎没有人深入分析过这个故事在《桥》中的存在意义。通过分析故事中一场来势凶猛的大火与一种隔岸观火的姿势和一个无法丢弃的玩偶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废名在写实中造梦境和无处不在的游戏叙述的创作原则,及其在废名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14-118
根据史铁生的自述,着眼于生理残疾引发的特殊心理,重新对散文《我与地坛》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不仅仅表达了身残志坚和回报母爱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一种既希冀心识不灭又困于灵魂挣扎的深层情绪,结合史铁生的全部散文作品,会看到这一情绪是其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5.
陈可培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103-106
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诠释被誉为英国人文主义的美学宣言的锡德尼(Philip Sidney)的<为诗一辩>.文章评析了锡德尼用以驳斥清教徒对诗的谴责的艺术及其著作的意义,并由此证明,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不仅仅是道家颠覆性的语言策略,是道家超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哲学写照,亦是道家对大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经典性总结.因此,它也适用于对西方文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通过对余华近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和分析,从四个方面说明余华受西方作家影响较深:受博尔赫斯的时间理论影响,余华在叙述时采用重复与循环的叙述结构;罗兰·巴特的“零度理论”让余华在写作中情感零度介入;川端康成清丽的语言一直影响着余华,让他的语言风格从“铺张扬厉”转变为“清新质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存在主义对苦难的超脱和激烈态度,被余华分别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艾尤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32-36
<孽子>是台湾第一部正面描写同性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放逐"为主题,对处于边缘文化的同性恋进行了关注,展现了一群由孩子、老人等弱势群体所组成的同性恋边缘人被社会和时代放逐的悲剧人生.这种关注是白先勇创作视点的一次转移,虽同样是放逐主题,但他所关注的放逐对象已由普通大众转向了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与边缘人.通过对弱势群体这一边缘人的关注.作品的批判指向由人向社会转移,由此展开了对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尖锐批判,既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渔不但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和导演。他总是从舞台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究戏剧创作与演出的规律。一部《李笠翁曲话》,堪称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之代表作,其中以《风筝误》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该剧以放风筝为缘机,在才子与佳人、拙夫与丑女相互错位而最终各适其配的婚恋故事中展开,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