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技术更新较快、与国际技术发展比较同步的学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对"人工智能"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探索性地提出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方法和实施双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分析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旨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线下教学采用探究式案例教学,强调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线上教学则是依托学习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研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工智能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被誉为其他领域专家最想参与的研究领域之一的人工智能,不仅为广大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喜爱,也是其他学科学生感兴趣的。本文通过对跨学科人工智能教学的研究,给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门课程,并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得以应用。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的课程在其他专业推广的可行性,讨论了能在不需要太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短时间内参与该课程的学习,并提供了详细的教学大纲供广大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4.
智能交互教学资源,生动形象、高效有趣,能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化腐朽为神奇。实施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开发实践建设,建设更具特色、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探索智能交互教学资源的发展趋势及功能特点,对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和引领意义。智能交互技术将引领教学资源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教学设备是未来教室设备建设的方向近30年来,我们应用了黑板、投影仪及屏幕、电子白板、智能触摸屏等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主要有FLASH、PPT等。回顾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学资源的制作发展历程与科技、设备的发展历程同步。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前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之一,与其他科学技术不同,人工智能专注于对人意识、思维的模拟、研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此技术开始融入高校教学中,以“代工”形式承包了诸多重复性教学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可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导学等新型科学教学方式,对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深度分析,探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融合路径,逐渐形成“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的统一理念与人机协同发展教学模式,深挖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潜能,协助高校思政教师开展高质量思政课程,以达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促成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方式与思维方式。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的主体性不仅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既是阿里巴巴的山洞,又是潘多拉的魔盒。人工智能在给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主体的道德观、生存环境、能力提出挑战。要实现人工智能背景下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应优化人工智能大环境,重视人工智能环境下人的主体性地位,尤其要重视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积极迎接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的主体性的挑战,准确把握机遇,制定应对策略,以此促进人与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实际应用,其越来越成为科技革命的关键力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人机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时代。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内涵和实践路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它以智能技术变革为向度催化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伦理和安全方面,人工智能算法存在伦理安全的“缺口”,应构建算法善治与计算正义的法理模式,高质量促进人工智能至真至善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学实践教育正面临着实践环节流于同质化与浅表化、实践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过于机械、实务人才供给与人工智能时代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法学实践教育,有助于通过提供沉浸式的创新体验与多维度的评价机制等方式突破目前困境。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法学实践教育时,应注意对系统算法偏见的辨别与防范,并坚守法学教师在实践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避免过度的技术依赖。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学实践教育应在教育目标清晰化、教育环节智慧化、教育平台联动化、教育队伍复合化以及教育评价个性化五个维度实现路径革新,以实现人工智能与法学实践教育的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知识结构化方法用于纷繁复杂的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并用学术俯瞰图等可视化图表来表示这些联系。该方法有利于知识创新,可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教学和经营决策等许多领域,受到国际上一些名牌大学的重视。在"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和应用知识结构化方法,指导学生建立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方法的学术俯瞰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迎接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逐渐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尤其强调从小培养计算思维。本研究提出设计型STEM+AI的教学模型,旨在为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提出新路径。该模型融合STEM与人工智能(AI)学科内容知识,通过设计型学习步骤为基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研究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通过计算思维的多维度测评方式,包括计算思维测试(CTT)、Bebras以及计算思维量表(CTS)多维量表,对武汉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测试。研究表明,设计型STEM+AI教学模型在计算思维的多维测量上均能显著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研究构建了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创新教学模型——设计型STEM+AI,并详细阐述和分析了该教学模型促进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为我国小学人工智能教学、STEM跨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步入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缓慢是进行人工智能赋能的必要性;国家战略的支撑引导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共同构成人工智能对其赋能的可行性。为此,在坚持“价值为本,技术为器”“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上,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赋能,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铸魂育人实效,进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地位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人工智能技术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是针对高校测控专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下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更精确的把握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知识水平,进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打造教育优质公平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此过程中亦存在许多问题与隐忧,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人工智能产品致损的责任承担、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保护和人工智能服务中的个人信息及隐私安全.本文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并结合国内外立法实践及理论研究,针对人工智能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构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加强法律规制,引导人工智能产业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使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认知场所。本文围绕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使用的主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建设与使用的规范,试图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使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法律人工智能既是法学与计算机、应用数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又指具有同法律人的思维功能相似之能力的智能系统,它可以分为强法律人工智能与弱法律人工智能。法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法律推理拥有基于道义论推理以及基于实践理性推理的性质,具备超越性、辩证性、所依赖知识的特殊性、语用性、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和真值的不敏感性等特征。强法律人工智能和弱法律人工智能法律推理在每一特征上亦有所差别,这促进我们因应人工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工智能法律推理问题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6.
破"五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新文科建设及评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新文科建设依赖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逻辑理路表征为:知识论逻辑——人工智能促进文科学科专业生成,新生成专业的发展评价要坚持"问题+需求"导向;教育观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学生培养目标,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避免专业和培养范式的"碎片化";教研方法论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教学方式,新文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造更加科学与合理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文科评价的应然图景,需要坚持:评价目的彰显立德树人、评价主体交互多元、评价标准科学多样、评价方式多维联动、评价结果全息直观和评价支持系统的"智能介入"。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四个方面:造就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树立"全人"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大数据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目标,需要构建四个实践路径:课程体系设置"文理融合",打造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拓展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模式创建"理实并重",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协同",创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文科评价要打破"五唯"取向,坚持"新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17.
加强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现有研究而言,学界对人工智能科学内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对人工智能的理论观照和人工智能助推马克思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向度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问题意识不足、对话缺失、教育工作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未来需要在辨识与辩证中明晰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的问题域,在科技与文本中推进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形态建设,在阵地与场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相似文献   

18.
新美育时代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新文科教育理念对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的迫切需要,以及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艺术教育的新要求,成为艺术教育外部环境变化的根本影响因素。其内部环境构成仍是传统艺术教育中长期形成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方式等多层面之间的矛盾关系与现状。高校艺术教育在新美育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务必关切新文科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以美育实践为目标性路径,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  相似文献   

19.
法院实践教学基地模式设想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改造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中建构学生知识能力。主要做法是: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法院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校法学实践教学的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搭建新的平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等。为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法院实践教学基地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内涵、法院实践教学基地模式的意义、法院实践教学基地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做法以及法院实践教学基地模式的学习效果几个方面对普通高校法院实践教学基地模式进行阐述,揭示法院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在普通高校的法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法学研究应当谨防“学术泡沫”,人工智能刑事法治建设应当立足我国本土实践的真问题,重点关注真正能够对我国刑法产生挑战的人工智能危害行为。新型人工智能犯罪属于典型的行政犯,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初期,人工智能刑法应当塑造行政前置性立法方法,具体包括“前置行政不法”和“前置行政程序”两类立法模式。其中,“行政性”是指人工智能行为等构成要件在静态规范层面中的不法行政评价和动态行政程序执行中的过程性、经历性行政评价,而“前置性”是指行政性评价前置于人工智能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认定。相较于信息网络犯罪和计算机系统犯罪的立法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危害的实践特质在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性和算法技术对人类活动时空的延伸性。因而,行政前置性立法特质要在人工智能刑法体系中得以体现,就需要立法者尤为注重全面性和双重性规则。行政前置性立法有助于保障刑事归责的专业性,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的技术特质挑战,实现不同算法技术危害行为的等级评价。在具体设计行政前置性立法规则时,立法者需要将规则特质运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以及人工智能产品的测试、生产、销售和使用等阶段。具体而言,第一,对于行政不法前置性立法,刑法应当重点评价人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