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33-35
孙悟空、贾宝玉身上都具有叛逆精神,孙悟空的叛逆精神表现为对现有秩序的巨大冲击性同时又具有积极进取、匡扶正义的社会责任意识,贾宝玉所体现的叛逆精神是以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来对抗社会,以贵族的优雅和温和实现自我逃匿。孙悟空和贾宝玉形象存在着共同的悲剧意蕴,由叛逆到顺应现存秩序,最终以宗教作为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胡世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3):87-91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作品用了上古神话,使之具有神话色彩,借助神仙下凡故事,使之具有神仙色彩,加之贾府继承人的叛逆色彩,因此带来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作品凭借天才之笔,将贾宝玉的丰富、复杂圆融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程建忠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5):69-71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充满深刻矛盾性和复杂性的艺术典型,是曹雪芹满怀激情和理想、倾其心血和才华创造的艺术形象.贾宝玉的女性化特点与女性化性格以及叛逆与顺从、反抗与妥协、坚强与懦弱、初步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性与封建贵族家庭少爷公子的局限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4.
5.
蔡铁鹰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40-43
通过对数年前在福建顺昌所发现的有关"齐天大圣"资料的重新考证和分析研判,在充分肯定其价值和功不可没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资料研究和考据诠释,对王益民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中的诸多不适之处提出质疑,指出那种据此断言"孙悟空祖籍福建"或"孙悟空是顺昌人"的认定是一次远离其应有价值而充满误读误判的炒作,隐含了严重的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光源氏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前者诞生在18世纪初年的中国清朝,后者诞生在ll世纪初期的日本平安时代.这两个人物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他们的产生虽相隔七百多年,却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曾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经历了种种奢华,然最终家族走向没落,他为寻求精神自由而出家.光源氏则是紫式部笔下日本平安时期的贵族,他是所有男人憧憬的对象,流连于风月场间,对女子处处留情,但最终因灵魂忏悔而出家。通过出身、人物形象、爱情观、价值观、结局、社会评价等多方面的分析。总结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探讨社会环境、以及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等在人物形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和哈姆莱特的生存困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份的困惑,贾宝玉表现在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排斥以及不愿与达官贵人交往;而哈姆莱特则表现在不看重王子的身份以及视丹麦王室家庭为"牢狱"。二是婚恋的困惑,贾宝玉一方面钟情于黛玉,另一方面却对实现婚姻缺少行动上的努力;而哈姆莱特因受到母亲与叔叔不伦之恋的影响便怀疑爱情,又在复仇与爱情之间矛盾挣扎。三是事业的困惑,贾宝玉厌弃仕途经济的传统人生道路却又找不到未来人生的努力方向;哈姆莱特决心复仇,行动却一度延宕,又在复仇紧要关头犹豫不舍。 相似文献
8.
王恩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6-119
结合《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探索分析了曹雪芹为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命名的深刻寓意 ,指出了作者借神话中补天的顽石 ,表现贾宝玉棱角分明 ,不向封建势力妥协的叛逆性格和斗争精神 ,揭示了其假宝玉 -真顽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与奥涅金都是世界文学画麻中的“多余人”.在他们身上既具有“多余人”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孟宪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52-55
从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世俗性由强变弱。表现在:(一)出身,(二)性格。转变的原因:(一)时代背景,(二)文人心态,(三)载体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英雄主义价值观。文章以中西著名魔幻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作为研究文本,对其主要人物孙悟空和哈利波特的英雄形象塑造进行对比,分别从出生背景,成长阶段和英雄结局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差异,以期对当今全球化下的文化共融起到桥梁式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武玉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3):86-89
比较《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可从中看出孙悟空也和宋江一样是个被招安者,只不过一个显露一个隐蔽罢了。孙悟空的招安是潜在的,而且是时隐时现的,在招安的态度、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都与宋江的招安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仍属异途同归。 相似文献
13.
14.
张乃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5):110-113
秦可卿在整部《红楼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意义。秦可卿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她的遽然死去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情节高潮,一个埋葬恶浊丑陋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主人公贾宝玉穿梭其中,并和秦可卿发生了谜一样的关系。贾宝玉和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主要有三个情节可以说明,即卧室梦游、探病流泪、闻逝吐血。这三个情节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解释贾宝玉痴情欲绝的原因。也是打开数百年来解读秦可卿、贾宝玉形象谜团的钥匙。从现存的文本考察,秦可卿无疑是宝玉的性启蒙老师。有理由推论,是秦可卿的诱惑使得贾宝玉遽入梦境,在那太虚梦境里,宝玉受到了近乎性虐待的伤害,使他对性产生了恐惧,造成了他心因性的精神阳痿。 相似文献
15.
冯汝常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23-26
在《西游记》前七回中,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可谓是最为精彩的片段,而无独有偶,在《南游记》里,也曾有华光大闹天宫的记载,然而因出身与动机存在差异,两者大闹天宫的结局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樊庆彦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69-72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失乐园》中的撒旦均是反抗封建主流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同处,但由于两者产生的时间与文化背景不同,在反叛的目的、手段、结局等方面存有差异,因而属于不同的类型形象,从而昭示着中西社会、文化及民族心理等层面的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贾宝玉惧父心理的文化透视——贾宝玉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60-64
《红楼梦》令人惊异叹惋的地方在于塑造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在他身上,作者寄寓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内蕴。在小说中,贾政贾宝玉这对父子发生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乃至贾政下狠手暴打贾宝玉,由此更加深了宝玉内心深处的惧父意识。分析这种意识,可以看出父权文化、文化父亲形象在小说的中反映。那么,这对父子之间的冲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贾政代表着现实生活,执着地实践着、追求着这样的生活,也希望家族的继承人宝玉能够完成这种实践和追求。然而宝玉向往着诗意的梦幻生活,拒斥着现实生活。父子的冲突也就以各种方式发生了。种种冲突也就积累成宝玉的心理障碍,使他拒斥、疏离自己的本无恶意的父亲,使得父子之间的伦理亲情日渐疏离淡化甚至绝迹,而贾政也只有固守着自己习得观念、价值,整天价端着个架子那样疲累地活着。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对父子二人而言,都不无悲剧的意味和殉道的悲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值得同情,需要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杜肖柯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8
贾宝玉的诗词既有具体的美感,又具意味幽深的哲理。在贾宝玉的诗词及与诗词相关的情节中,凝聚着他的审美意趣和哲理。贾宝玉的审美观包括如下内容:对自然的审美体验,闲适放达的审美心态,对人生超脱的审美认识及爱憎分明的审美情怀。贾宝玉的审美观体现了他的诗性人格、生命经验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9.
单立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8-60
在清代这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士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生存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一形象 ,我们能够深刻地透视出本时期士人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的裂变。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秦钟,尽管作品中关于他的内容并不多,但他是作为贾宝玉的为数不多的男性“情友”形象出现在书中的。从曹雪芹对他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他的态度并非是欣赏、歌颂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回头纨绔(或准纨绔)”来塑造的。他与贾宝玉的交往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