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由于金融市场外部、内部及技术条件的制约,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导致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存在诸多“瓶颈”。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金融创新的理性选择是要突出金融业的制度创新,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创新,加强金融机构的机制创新,规范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创新,在注重创新数量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提高创新质量和科技含量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金融机构将全面面对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 ,金融创新将是中、外金融机构市场竞争的焦点。通过对中外研究 ,探讨了中外金融创新在原因、内容、效果上的差异 ,分析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与挑战 ;提出我国金融业近期金融创新的重点取向应在加强科学技术应用、扩展保险领域、银证联合创新等方面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是 2 1世纪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充分认识金融创新的积极意义 ,认真分析我国金融业的现状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导致了金融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全能化和集团化发展 ,并使金融监管机制由分业监管走向混业和职能监管。我国金融创新相对落后 ,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引发我国金融创新高潮 ,同时也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机构将全面面对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金融创新将是中、外金融机构市场竞争的焦点。通过对中外研究,探讨了中外金融创新在原因、内容、效果上的差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与挑战;提出我国金融业近期金融创新的重点取向应在加强科学技术应用、扩展保险领域、银证联合创新等方面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但金融创新中也蕴涵着一定的创新风险,如果金融过度创新会引发金融危机。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可以说是金融过度创新的结果。我国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形势下,如何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创新风险的体制机制,对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将起十分关键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从金融创新方向、机制、路径等方面着手加强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金融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金融创新活动也逐渐由当初的生搬硬套西方经验发展为结合实际、独立创造 ,但我国的金融创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对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历程和成效进行回顾 ,并通过探讨当前我国金融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一步提出对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路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从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经营体制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和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来看,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最终选择,我国应对混业经营的挑战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要采取三步走战略,并致力于金融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金融创新对于我国金融业优化金融资源、重新整合、加快发展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制度、技术、产品、服务上的不足也是众人皆知的 ,因此 ,在创新过程中 ,存在着发生运营风险、电子风险、技术风险等的可能 ,我们应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防范 ,保障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创新活动对金融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我国的金融创新也正在走向深入 ,对我国的金融创新与国际金融创新进行比较研究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入手 ,剖析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整个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促进了金融机构创新,提升了其竞争意识,完善了资本市场监管制度,而且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发展。但同时,互联网金融给传统的金融形式和金融理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以及新兴业务模式,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从观念更新、调整转型以及模式创新方面提出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金融成长模式包涵了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概念的双重内涵。在既有的框架下,农村金融产权改革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仍难以彻底消除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负效应,且并未触及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问题,新的供需矛盾突出。实践表明,单一的外生和内生农村金融成长模式在中国行不通。适应性农村金融成长模式应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方向,其构建策略包括坚持稳定、连续与灵活的渐进式改革;加强制度的开放性、柔韧性与可控性建设;建立适应性成长机制,努力降低组织成本等。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金融支持体系在振兴东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民间金融也必将在东北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东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民间金融已经成为支持振兴东北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发展我国现代租赁业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发挥现代租赁的融资融物的功效,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文章在对现代租赁业做简单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代租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我国现代租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讨论在目前时代背景下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对中资商业银行拓展贸易融资市场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中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的主要特点及不足,提出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的新方向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加快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文章以绿色金融为逻辑起点,贯穿于作用对象、作用方式及作用目标,形成合力影响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勾画出两者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层面先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其下设的二级指标分别是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碳金融与经济高效发展、经济稳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绿色发展、经济创新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绿色金融发展综合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再利用2008—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来检验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维度上,绿色金融提升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其影响系数为0.281 4;在分维度上,绿色金融促进了经济绿色发展、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创新发展,却抑制了经济稳定发展,对经济高效发展作用不显著,且效应大小为经济绿色发展效应(0.587 0)>经济结构优化效应(0.275 9)>经济创新发展效应(0.112 6),这反映出绿色金融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较好,而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支持绿色技术上还有待加强,绿色金融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影响了经济稳定性,以及绿色金融服务降低了经济发展效率。据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改革重点是建立绿色金融绩效评估机构来考评绿色金融活动实施效果,以稳定经济发展;制定绿色产业目录清单,以绿色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结构优化;鼓励各绿色金融参与主体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研究对于厘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系、评估影响效果及如何创新绿色金融政策以全面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金融空洞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金融空洞化现象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防范金融空洞化,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支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民间金融进入农村地区;开放资本证券市场,加快直接融资步伐;加快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创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业优惠信贷政策.  相似文献   

18.
民生财政是现阶段我国提出的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对国内学者关于民生财政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归纳成民生财政的内涵、我国现阶段实行民生财政的必要性、民生财政在我国的历史使命、民生财政的判断标准、民生财政重点倾斜的领域五个方面内容进行综述。最后,对民生财政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与评价,提出目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及互联网金融,其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地位与意义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或将持续,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将加大推进力度,在此双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将承载更多的改革使命,同时也会获得极佳的成长契机。基于对互联网金融在供给侧改革中的责任与发展机遇,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落实,并加快互联网金融的自身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依托大数据驱动金融供给创新、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坚持差异化品牌发展路径、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变化、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并着力推进绿色互联网金融。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金融是房地产业的血液。在中国,房地产金融业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它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按WTO协议要求,中国将于2006年对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将会出现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