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诗经·王风·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南宋诗坛学苏者或流于恣肆驰骋、学黄者多务为锻炼雕刻,朱熹从其"这文章皆是从道中流出"的文学本体论出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诗学思想,其中与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学有合有离:合者如重道德修养、养心治性与"诗见得人";倡儒家"温柔敦厚"之诗教;讲究诗之法度,主张循序渐进;黜浮华之习气。离者如欣赏自然平淡之作,反对刻意费力之作;尊古非律;反对无益的唱和之风,认为"失其自然之趣",不如不作。  相似文献   

3.
《诗经·王风·黍离》这一诗篇的诠解,自从汉代以来,齐、鲁、韩、毛四家即已各异其说.《诗序》云:“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采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王应麟《诗考·韩诗·黍离》云:“伯封作也.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于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太平御览》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注引自陈思王、植《令禽恶鸟论》.又《诗考》引刘向《新序》:“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是也.楚元王受诗於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孙,所述盖鲁诗也.”《诗考·齐诗·黍离》亦以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而作  相似文献   

4.
作为佛教净土信仰的基本经典,净土三经伦理思想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是离恶向善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离三毒之恶而向三善,离五恶而生五善,离浊世之恶而向净土之善;二是慈爱悲愍的弥陀愿力,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悲愿,包括拔苦之愿和与乐之愿,体现净土伦理的他律解脱特性;三是兼顾各类修习特性的道德修行方法,特别是三品往生方法;四是体现快乐安隐、纯善无恶、清净庄严的极乐至善的道德理想之境。由此也体现了净土系伦理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5.
诗义重章互足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三百篇皆古乐章,其章句措置之法,往往异于他文,故有辞意限于字句音节,不能完具者,则以前后章互足其义。而风诗率采民俗歌謠之作,反复詠(?)者特多。故有一义而离为数章、析为数句者。若专执一章一句而立解,则鲜有合者矣。自康成作笺,已不全了此处。后来(?)经诸家,其(?)斯义者,或增字为说,或则立异解,而不知于本篇各章互求之。盖事有近且易而人之求诸远且难者往往如此。小雅之辞句,间与国风相类,故亦有章别而义相联缀者。若大雅与鲁颂及商颂之长发,虽或于意有不尽,重章以申殷勤;惟其辞气音体皆与风诗迥异,故于义之重章互足者只偶见焉。今试求之国风小雅之中,其易知者,如魏风伐檀首章  相似文献   

6.
一、《离骚》的题意对"离骚"二字的解释,自汉代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说法约有四种.(一)离忧这是司马迁的解释.《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大概他是因为《九歌·山鬼》里有"思公子兮徒离忧"之句,"离忧"较好懂,所以借  相似文献   

7.
邓析是一位理论严密的逻辑学者,是先秦逻辑史的第一人,以“两可”之辞著称。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指责邓析操“两可之说”,“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吕览·离谓篇》)直至今日仍有不少逻辑工作者认为邓析的思想属相对主义诡辩论。那么邓析何以落得操“两可之说”之名呢?从《吕览·离谓篇》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来分析,我们不难窥探到邓析这一逻辑思想的基本义蕴。 故事说:“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者。’得尸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地》篇有一则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司马彪注: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使离朱(色也,视觉)索之而不得,使喫诟(言辩或声闻)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郭嵩焘说:“知者以神索之,离朱索之形影矣,喫诟索之声闻矣,是以愈索而愈远也。象罔者,  相似文献   

9.
“真”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属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经典中无“真”字 ,而“真”字却大量出现于《老子》、《列子》、《淮南子》 ,尤其是《庄子》等道家著作中。例如 :窈兮冥兮 ,其中有情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而已反其真 ,而我犹为人猗。 (《庄子·大宗师》)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属天清而散 ,属地浊而聚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列子·天瑞》)太清之始也 ,和顺以寂寞 ,质真而素朴 ,闲静而不躁 ,推而无故。  (《淮南子·本经训》)然则何谓“真” ?《说文》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目…  相似文献   

10.
典故屏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白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11.
在《孟子》一书中,孟轲多次提到行王道。他所说的王道究竟是什么内容,它与所谓夏商周三代的王道,有无共同之处?在当时是否有其进步意义?试论述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生于战国时期的孟柯,为什么要痛斥春秋时期的五霸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要急于实施三代之王道.他说:"(夏)〔一」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商)汤执中,立贤无方;(周)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如)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声以待旦。"(《孟子·离娄》下,以后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学之进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壹历史与史学之别一,历史为人类过去之活动,属于生活之范围;史学为研究此种活动之结果,属于知识之范围。且取其他社会科学以为譬:如经济生活,属于生活范围者,而研究经济生活之经济学,则属知识范围;社会生活,属于生活范围者,而研究社会生活之社会学,则属知识范围;政治生活、属于生活范围者,而研究政治生活之政治学,则属知识范围。生活为独立自存者,知识则依循生活而起:历史即属生活范围,故系独立自存;史学即属知识范围,则系依循历史而  相似文献   

13.
说盗人未有甘心而为盗者也,必不得已而始为之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彼为盗者,未尝不知之为乐也;知其为乐而不之享者,良亦有不得已在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吸风餐雨,掠十得一。彼为盗者,亦未尝不知之为苦也;知其为苦而必为之者,良亦大有不得已存也。天下太平之时无盗,纷乱之时多盗,岂盗为纷乱之时所必有者欤?良亦有不得已而有之者。非迫于饥寒,即迫于罪过。大好男儿,铤而走险,致委骨穷尘,而为祸一世者,岂无故哉!原  相似文献   

14.
毛诗笺疏质疑——二南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郑君康成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今绎笺义,知其所谓不同者,实以毛义为非;其下已意者,则以己说易毛,或依三家之义以释诗也。惟郑君即云宗毛,而又兼采三家者,意在删取众家,归于至当。其易傅者,非有意与毛立异,乃依经序为说耳。其主三家者,非徒左右采获,由疑毛传未合经序之旨耳。只其揅之过深,求之地当,致有求合而反离,求密而反疏者。故宋儒讥其按迹以议性情(王应麟汉书地理志考证引李氏语),而清人复病其说之膠滞也(朱鹤龄诗经通义)。唐贞观中,孔颖达等撰毛诗正义,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惟其于毛、郑义有异同处,往往左毛右郑,而于郑君宗毛为主之本意,反忽而少察矣。  相似文献   

15.
[原文]: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  相似文献   

16.
说“朝”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注一〕作为记录汉语之符号——汉字,远在造字之初,表意性明显。按其形皆可知其义,形义一也。因形表义,义蕴于形。由殷虚甲骨,可察一字之源;纵览金、石、籀、篆、隶、楷之变,其正、误可辨。(?)(朝)字,以殷代甲文较今之楷书,其结构无二,古人造字之旨亦明。然汉·许慎《说文解字》主小篆之形,附会其说,“朝”之形义离矣。今人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出版)一书,“朝”字释例,据金文而未之验以甲骨,溯流而未穷其源。笔者欲探“朝”字本源,遂  相似文献   

17.
[原 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相似文献   

18.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故论词之格局之先,必讲求字、句与章法。词之用字,于音义外,更有添、减、偷、衬之法。于调中本字,不足于意,而添字以助之者,谓之“添字”;减调中本字别成新调,而仍不失本调声情者,谓之“减字”;调中本字,于声觉有未足,而加字以衬声者,谓之“衬字”;约调中之虚声本字别成新调而仍保持本调声情者,谓之“偷声”。词之有“添字”、“减字”、“衬字”、“偷  相似文献   

19.
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十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文学类云: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子户外遥掷,便回急走。刘注云: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传嘏论同,中书今李丰论异,侍郎锺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寅恪昔年撰“论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其大旨以为六朝之清谈可分前后两期。后期之清谈仅限于口头及纸上,纯起抽象性质。故可视为言语文学之材料。至若前期之清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