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是适应西方历史化发展新趋势而出现的经典本,也是18世纪中叶产后作家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中,进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从而弘扬人的聪慧与劳动创造能力,否定了上帝万能及其上帝创造一切的荒廖理论,作品通过鲁滨逊荒岛28年艰苦卓绝的经历,象征性地展示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提出了劳动创造历史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2.
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在 1 71 9年写的《鲁滨孙飘流记》( Robinson Crusoe)是世界文学名著中最流行的小说之一 ,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荒岛上的鲁滨孙”已成为一般人熟悉的典故。这是一部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巨著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之更不乏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对笛福笔下鲁滨逊不断变化的身份、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小岛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描写的强奸、屠杀和暴力等情节的分析来重新解构《鲁滨逊漂流记》,并得出如下结论:《鲁滨逊漂流记》和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能够被列入帝国文本,在对它的解读中,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所折射出的殖民历史和殖民思想,同时现实世界也要求我们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经典文本进行彻底的后殖民重构。  相似文献   

4.
作为以海洋和航行为背景的历险故事,《鲁滨逊漂流续记》也许不如其前篇《鲁滨逊漂流记》享有盛名,然而,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贸易书写有其幽深的政治和经济渊源,值得关注。运用新历史主义,并结合作者笛福的散文随笔、政论小册子、书信、作者传记以及所生活的历史环境重读这部经典,分析小说中的鸦片和茶叶等贸易书写,挖掘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和隐喻系统,揭示其隐含的17至19世纪英国与中国贸易关系。研究发现,文学与历史的深刻内在关联充分体现在《续记》中,作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笛福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倡导私人买卖和自由贸易;《续记》作为虚构文本丰富了新历史主义的探索形式,从鲁滨逊的个人故事和小写历史入手反观英国的海外扩张和贸易,可以拓展历史反思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具有冒险精神的英国人鲁滨逊·克鲁索,不听父母劝阻,去海外历险,不想却被困于孤岛上,孤苦伶仃,生存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生存下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运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历经千辛万苦,战胜了困难,并且还救援教化了野人"星期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印象特别深刻。 鲁滨逊是一个大冒险家!在一次海难中,他被海浪卷到了一座荒岛上,但鲁滨逊的身上却蕴藏着惊人的生活毅力,当他发现岛上有食人族的时候,他并没有畏惧,而是以智慧建造了一个任何人都上不去的房子,  相似文献   

7.
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体现了笛福创作的主要特色 :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注重人物性格刻画 ,塑造典型形象 ;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及其创作对西方小说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丛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便有对《三国演义》的译介。从原始资料的考察与细读入手,详细分析包括郭实腊、美魏茶等在内的来华传教士对《三国演义》有关内容的译介,能够进一步探讨其译介特点及译介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滨逊式的英国人优越感来自两方面,一是他们不断进取的技艺带来突飞猛进的器物进步所造就的船坚炮利之国力,二是其自恃合理的现代思想之尖锐力度。鲁滨逊手捧《圣经》、肩挎长枪的“拓疆者”形象,似乎是霍布斯的“利维坦”的象征。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历史性的“创世”,在于强行以现代“技艺-技术”征服原住民的同时,用基督教世界观取代其文化,实现将整个世界“大一统”到西方文明阴影下的隐秘运作。在鲁滨逊们的眼里,西方的历史即世界的历史。然而,西方造就的“利维坦”真是全人类的福音吗?  相似文献   

10.
西方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和卢梭二人提出的自然状态理论最为著名然而又彼此对立。笛福的生活和创作年代恰在霍布斯和卢梭之间。一方面,笛福深受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影响,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着明显的霍布斯式的反乌托邦自然状态;另一方面,这部文学作品又无意之中流露出卢梭式的乌托邦自然状态观。这种矛盾性使他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成为霍布斯和卢梭之间的一个桥梁,而卢梭则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华裔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谭恩美,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自从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被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谭恩美的研究持续不断,但是对谭氏作品的译本进行系统翻译研究的工作尚处于萌芽状态。目前还没有学者对谭氏作品的译介历程进行详细的梳理与评述的先例,本文拟对谭恩美作品在中国大陆包括台湾地区的译介及其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回顾,包括考察译介数目、出版社、译者、译介特点及接受情况,勾勒谭恩美在中国的译介图谱,进而探究华裔美国文学翻译存在的问题,以期拓宽研究视界,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丹尼尔·笛福被公认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国内学者长久以来多关注荒岛求生的励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对小说《摩尔·弗兰德斯》较少涉及。部分研究多聚焦小说的伦理困境或摩尔的道德重构和身份重塑,鲜有论及小说凸显的道德经济观。事实上,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严重道德危机,生成经济和道德层面复杂和多变的伦理关系,诱发摩尔经济犯罪和伦理失范。有鉴于此,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着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犯罪者的优越道德观,并希望通过降低阶级等级来恢复道德经济,以此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笛福,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伟大作家,由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影响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体现了明显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其笔下的人物大都家庭关系简单,视金钱为最大的追求,重视契约和账目,追求个人生活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乌托邦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发展愿景,目前许多文学经典作品中均充斥着乌托邦的思想,将乌托邦外化为一种类似现实或者可以实现的前景。目前学术界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乌托邦思想及特征研究较多,但深入研究较少,而作为鸟托邦尤其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重要典范,文学领域的乌托邦社会思想的建立与形成始于《鲁滨逊漂流记》,并由此开启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并被堪称为一部反映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和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小说。无论是在言语体系,形象塑造,还是宗教信仰方面,主人公鲁滨逊都以一种"中心"与"边缘"的思维来界定欧洲文化与非欧洲文化。本文借用萨义德的"对位阅读"法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的文化殖民,试图颠覆中心与边缘对立的思维模式,揭示小说中欧洲中心主义的表征,让边缘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民族文化还原到其本来的多元和偶然中。  相似文献   

16.
17.
《摩尔·弗兰德斯》中的摩尔是一个恶的化身。作者笛福以冷峻的笔墨,对她的拜金主义的婚姻观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对她的偷盗行径和贪婪动机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对她的残缺不全的人生做出了极具象征意味的诠释,与此同时,也对她赖以生存的社会进行了应有的谴责。但他并未混淆社会与摩尔的界限,既无意借摩尔的堕落来抨击社会的黑暗,也无意用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自1918年推出英译中诗选集《汉诗一百七十首》后,便在西方一举成名。在该集170首古诗中,韦利只译介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唯一一首诗歌《洗儿戏作》,这与苏轼本人在世界上的文学地位极不匹配。原来这与阿瑟·韦利所处的20世纪初期英国译介中国古诗的情况、与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的主观见解、译诗标准等因素密切相关。分析韦利译苏诗的特点,挖掘其只译介苏轼《洗儿戏作》的原因并梳理韦利译本的流传情况,便于窥见20世纪早期的英国甚至整个西方对中国古诗的译介倾向,以更有利于中国古代诗歌在当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负面的,他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中国能够对英国殖民者打开国门,促进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希望英国统治者扩充军队以保护海外商人的商业利益。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不是真正的中国,笛福只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欲望化的他者,意图将中国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以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