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评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和“无主体过程论”段忠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阿尔都塞是西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60年代,他一反当时正在欧洲蔓延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一些基本观点做了重新的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是由伯恩斯坦、考茨基等开创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二是发端于俄国、苏联而由西方一些共产党理论家所全盘接受的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三是卢卡奇等人最早提出后又被法兰克福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们之间的争论在哲学上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哲学?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三种思潮在哲学上的争论与分歧是紧紧地同社会理论方面的争论与分歧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国际传统的思潮为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改良的态度;第三国际传统的思潮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批判,主张对当代资本主义实施革命的态度。后两种思潮尽管都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理论出发点截然有别。共产党的理论家出发点主要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运动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发点则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反对历史唯物主义最为激烈的一个,利奥塔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予以坚决拒斥,其路径是从消解阶级斗争的主体和瓦解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两个方面展开。立足于后现代的立场,利奥塔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解放学说斥之为"宏大叙事"加以抛弃,积极颂扬以多元和差异为特征的微观政治,主观上试图超越马克思,然而客观上矫枉过正,走向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该学派为了使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成为既是科学的又是革命的理论,从命题分析和方法论等多种角度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进行了重构。英国学者马库斯(MarcusRoberts)对这一思潮给予了批判性的质疑,指出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股运用分析哲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这种思潮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和倾向极不相同.以美国学者爱尔斯特为代表的一种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突出体现了语义分析、逻辑分析、科学和数学分析等分析哲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向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对马克思的方法论基础、这个学说的产生的背景,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剥削等理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质疑.爱尔斯特并宣称马克思这些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已经死去,只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还继续存活着.对爱尔斯特这些以新颖学理形式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诘难,我们必须预以严肃回应.我们必须在与当代各种错误思潮的论争与交锋中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进行的所谓"批判",列宁专门撰文回应了这些歪曲事实、肤浅的批判.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理论家在没有弄懂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情况下,片面解读马克思地租理论,妄自否定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性,维护所谓的土地递减理论,其实质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对此给予了坚决的反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  相似文献   

7.
运用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和C·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概念,发掘了社会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两条主线,全面梳理了社会分层及社会冲突论、批判主义、性别分层的三大传统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吸收以及当代社会学三位杰出理论家布尔迪厄、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认为马克思的"幽灵"所引发的社会学想象力在后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厦中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需要理论"之价值指向,首先必须深入发掘这个理论的切入点,而马克思的"原创形态"的相关论述,恰恰是其出发点。马克思还进一步抽象规定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人的需要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要以人的本性需要为最终价值尺度"三大理论维度支柱,并以此搭建"需要理论"的逻辑架构。显然,重新认知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指向,对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进路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人的需要"是一个具有多向度、多层次、内涵十分丰富的哲学范畴,"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一个本质维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此有较为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然而,"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理论中显得十分单薄。罗凯亮、杜玉玲在《论"人的需要"的现实性、社会性、目的性》一文中,对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的现实性、社会性、目的性进行了初步解读,以期对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作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形形色色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在某些人公开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条件下,通过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指导与反指导这样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物吾两忘论",否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知识体系;"三分说"否认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主宰和支配客观规律说"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代中国哲学自觉走向人学论"企图用人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对于这样一些倾向和思潮,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批驳和反对,以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阵地.  相似文献   

11.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现象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在其分析马克思文本《理解马克思》这一著作中,运用历史社会学的"历史语境",阐释了自己对于马克思及其论题的理解,充分体现出其"分析的"方法论进路,表现出一种对严密和明晰的风格的坚持,《理解马克思》的出版源于埃尔斯特广泛的研究涉猎以及对马克思研究的回归。埃尔斯特观察马克思如何解释和以什么方式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在这个解释过程中并存着"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方法论的集体主义"两种方法论主张;与方法论密切相关的是三个层次的社会科学解释模式,包括亚意图因果解释和超意图因果解释所构成的因果分析;"超个体的实体"的存在则被用于定义"方法论的集体主义"原则。透过对埃尔斯特著作及其方法论主张的了解,人们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现象,从而加深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科学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认识论断裂”的学说来说明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的差别,认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向科学的转换。他以“认识论断裂”为立论基础,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学说割裂了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之间的承接性,但其理论努力和探讨也提供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解释方法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哲学史存在着“认识论断裂”问题。此见解的实质是:在理论实践和政治实践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结构具有“双重否定”。在理论实践方面,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研究起点问题作了新解,却误读了马克思的本意。在政治实践方面,他以“结构”凸显了社会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却忽略了“现实的个人”的地位。阿尔都塞的“断裂”说有其偏颇之处,但对人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真精神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客体理解,还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问题,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为传统哲学的"符合论"真理观、认知真理观和"绝对的真理观",其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问题,陷入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错误之中。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就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生成根基、形成机制、发展机理、真理的证明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解决人们"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担任莱茵报主编开始,马克思便不断与现实状况进行接触,现实的利益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已经无法用所知的黑格尔哲学去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促使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并逐步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随着研究更深的介入,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把经济学批判与哲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并在后来1845—1846年间创作了大量文本,这都为其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经济学视角的切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更赋逻辑性,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脉络的更清晰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塔克尔-伍德命题”认为马克思并非基于道德视角,而是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功能和作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胡萨米等人对此予以驳斥,他们认为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是用一种隐晦的和间接的道德批判方式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评判马克思视野中的正义问题时,“塔克尔-伍德命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论是不同分析范式的产物,双方各自主张“文本解构”和“时代解读”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综合来看,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时以“道德评价尺度”为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以“历史评价尺度”为优先,两种评判尺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平台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对原始社会的家庭思想非常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史观的应有内容。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作了具体阐述。归纳总结其家庭理论的成果与缺失,对于还原唯物史观发展的历史,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成过程中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马克思站在其现实人的立场,对犹太人间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并为犹太人间题的解决提出现实路径,这直接突显着贯穿于马克思哲学始终的”现实”本性。马克思哲学正是立足于现实,展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指明路向,抓住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本性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关系的争论,实质上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体系构成,以及更重要的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全人类的全面自由的解放”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举措。地区差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各地的推进不应千篇一律。其中,地方性资源对各地马克思主义的推进有重要影响。根据湘西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现状,以湘西红色旅游作为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特色资源,深入开发、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湘西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