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是一首涵量极其丰富的长篇抒情诗。曾国藩与友人论文说过:“万山旁薄,必有主峰。”《离骚》建构的主峰是什么?本文认为:屈原实现美政的崇高理想,已绝望于楚国,自然把眼光投向别国;然而他对宗国的深厚感情又使他难以去国,这一矛盾冲突把屈原推向了极端烦乱和痛苦的深渊,也构成了《离骚》的主峰。全诗便围绕这一主峰而展开、而进行、而终结  相似文献   

2.
《离骚》是我国历史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五旬(“日黄昏以为期”两句计算在内),近二千五百来字。它是屈原诗篇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这首雄伟壮丽的诗篇,集中表现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精湛艺术,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少屈原研究者,在发掘这份遗产中,作出了贡献。可是,过去和近来的一些屈原研究者,不是从分析诗篇的完整形象入  相似文献   

3.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自传体抒情诗,在世界诗歌发展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篇千古传颂的杰作,体制博大,内容丰富,感情充沛,辞采绚丽,充满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哲学、政治、伦理和美学思想。我们可以说《离骚》是蕴藏着哲理的抒情诗,也是饱含着情感的哲理诗。前人对于《离骚》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对它的美学特色和审美价值却论述较少。本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一篇才气莽荡、思潮飞腾、情感如火的长篇抒情诗。它反映了屈原深厚的、真挚的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火热情感和为了正义、光明宁死不屈的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以文学形象反映政治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位才华卓绝的伟大抒情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雄奇壮美、富于独创和个性的抒情诗章.它长篇钜制,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七十余字.(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本上375句.2490字.洪庆指出有二句为衍文对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古今学者(?)法不一.主要有作于怀王朝和作于顷襄王朝二种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诗歌史上,两首篇幅最长、思想性艺术性都很超绝的长诗,都是悲剧诗。这两篇悲剧长诗,一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篇是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第一个诗人屈原所写的抒情诗《离骚》。一屈原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悲剧。他所生活的楚怀王、楚襄王时代的楚国,也是一幕从强盛到衰亡的悲剧,而《离骚》正是通过对诗人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描写,把这种现实悲剧表  相似文献   

8.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他创造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及其他二十五首幽怨奇丽骚体诗,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学遗产,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对六国极其丰富的文化典籍,进行大量的焚毁,所幸《楚辞》免于秦火。到了汉代文、景、武三朝,百余年间,一直为文人所爱好,学习、流传,而被保存下来;而且予以继承和发展,使汉代辞赋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我  相似文献   

9.
<正>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就其性别而论,是比较清楚的,读者也不会发生误解,因此也没有必要去进行辨析.然而《离骚》则不同.《离骚》这首浪漫主义的长篇抒情诗,在抒情手法、形象构思等方面,都是别出心裁的.它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有新的发展和创造.即以系统的连续不断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尤其是诗人自喻女性(即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并由此出发,以男女关系喻君臣关系,以女求男喻臣求君,借以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更是匠心独具.所以,辨析抒情主人公的性别问题,对于《离骚》来说,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体制宏大,结构绵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读《离骚》总觉得它反反复复,脉络难辨。当然,今天人们对《离骚》的结构线索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大多仍然停留在弄清这首诗的抒情内容的阶段,而对《离骚》的结构作为一种形式要素的艺术功能,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长诗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执著追求进步政治理想、毫不妥协地进行斗争、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等方面表现了屈原的人格美,其意义在于唤起麻木灵魂的警醒与自觉,培养人们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学遗产的宝库里,中国古代诗歌是一份璀灿夺目的瑰宝。如果将中国古代诗歌与外国古代诗歌试作比较的话,就思想内容而言,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就艺术水平而论,我们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是第一流的。 众所周知,世界诸多国家的一些民族,都有其引为自豪的长篇诗歌,特别是一些史诗(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具有很高的价值。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这类史诗(如藏族的《格萨尔》)。但是,在代表中国诗歌主体的汉民族的诗歌中,鸿篇巨制并不多见。象《离骚》那样的长篇抒情诗和《孔雀东南飞》那样的长篇叙事诗  相似文献   

13.
《邶风·柏舟》是一首百字短诗 ,却在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上都与《离骚》有着惊人的相似。它应是《诗经》中对屈原影响最大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14.
论《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江立中(岳阳师专中文系)屈原研究,聚讼纷坛。屈原作品25篇,创作时间的轨行先后,就历无定论。这25篇的诠次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在《九章》与《离骚》10篇。关于屈原的绝笔诗,历来尽管持论不同,但都集中在《九章》与《离骚》诸篇。笔者...  相似文献   

15.
《离骚》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最重要作品,它本身不仅是一篇光辉的政治抒情长诗,而且对了解屈原的斗爭经历和思想性格,以至于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离骚》的创作年代历来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古今研究者对此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结论,本文也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研究《楚辞》的同志参考。一《史记·屈原传》最早说到屈原创作《离骚》的时间。传中在记述上官大夫夺稿、进谗,楚怀王怒而疏屈原之后,紧接着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相似文献   

16.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他创造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及其他二十五首幽怨奇丽骚体诗,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学遗产,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对六国极其丰富的文化典籍,进行大量的焚毁,所幸《楚辞》免于秦火。到了汉代文、景、武三朝,百余年间,一直为文人所爱好,学习、流传,而被保存下来;而且予以继承和发展,使汉代辞赋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我们肯定地说,这是汉朝人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桩巨大贡献! 在汉朝四百年间,对于屈原及其作品伟大的艺术成就,强烈的感染力,以及深远的巨大影响,汉朝文学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至于对屈原的“为人”,其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去留、生死诸大节,上自贾谊、刘安、司马迁,到扬雄、班固,下至王逸,就他们评论文字来看,看法就很不一致,而且分歧很大,总的来看,其中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辨证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它是诗人爱国情怀和不幸遭遇的写照,是饱蘸血和泪的一曲壮烈的悲歌。诗中展现出雄奇瑰丽的缤纷世界,奔涌着深厚浓烈的思想情感,其景动人心魄,其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有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楚骚美学系统之说,如果这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离骚》诗篇就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璀灿无比的明珠。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鉴赏《离骚》的论著,谈到了诸如《离骚》的崇高美、悲剧美、形象美等方面的灼见。本文则试图从意境美的角度对《离骚》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楚辞·九辩》一篇,自东汉王逸以为宋玉所作,《昭明文选》、《文心雕龙》亦承认。虽明人焦竑、清末吴挚甫提出屈原自作说,然或失之粗疏,或失之武断,并无坚强证据以推翻王氏旧说。王逸又以为本篇主题乃是宋玉“闵惜其师忠而放逐”。虽迎合者不乏其人,然其属揣测之辞。本篇实为宋玉借古乐为题,以抒写自己的感慨愁思,是受屈原影响而写的与《离骚》相类似的自叙传性的长篇抒情诗。对《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性,现代的文学史著作和论著,则或语焉而不详;或认为其  相似文献   

19.
小引:姜亮夫说:“关于屈子身世的材料,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写下的《离骚》的首八句诗。”这八句诗,“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才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部分(《屈原》。见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一卷)。事实上对屈原的身世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对这八句诗的理解不一致。对屈原作品的理解有分歧,也往往与此有关。因此准确地理解这八句诗,是准确地理解屈原身世并进而准确地理解他的作品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这就是我讲疏这八句诗的原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考曰伯庸。1:帝——王逸说:“德合天地,称帝。”(《楚辞章句》。下同)故知首出“帝”字,有歌颂远祖之意。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它是诗人爱国情怀和不幸遭遇的写照,是饱蘸血和泪的一曲壮烈的悲歌。诗中展现出雄奇瑰丽的缤纷世界,奔涌着深厚浓烈的思想情感,其景动人心魄,其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有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楚骚美学系统之说,如果这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离骚》诗篇就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璀灿无比的明珠。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鉴赏《离骚》的论著,谈到了诸如《离骚》的崇高美、悲剧美、形象美等方面的灼见。本文则试图从意境美的角度对《离骚》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