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灾后重建过程通常是依靠国家行政系统的力量来实现的。但是随着近年来严重自然灾害的频发,受灾面积不断扩大,灾害后果不断加重,致使灾后重建的形势变得日趋严峻。每年因灾生成的大量灾民,加上原有的贫困人口,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巨大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挥NGO组织的力量,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合力,共同抗击自然灾害并完成灾后重建使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是,由于中国NGO组织的建设起步较晚,与政府的合作形态尚在磨合之中。究竟这种合作形态如何建构?主要的合作形式有哪几种?特别是这次"5.12"汶川大地震,以灾后重建为对象的互动形式和效果如何?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中国NGO组织与政府合作应该选取哪些模式更为有效?显然,这是我国社会管理机构和NGO组织发展进程中都必须回答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解放军指战员以及社会各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援行动,并在灾民救助与安置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工作重点从救灾抢险转移到灾后重建,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特别在灾区社会经济的重建与灾民生产生活的恢复等方面显现出工作的复杂艰巨性和长期攻艰性.然而,面对灾区进行深入的社区调查研究工作还未有效系统地展开,这将影响到灾后安置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灾后重建工作中要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仔细注意到细节问题,又要把握好整体的统筹.深入了解灾区情况与民意动向,灾后重建的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问题困难.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城乡统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不仅要保障灾区人民的生活恢复到正常水平,避免灾区人民因灾致贫和返贫,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为灾区经济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根据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地理特征、人口居住情况等,以"人群规模居住,城镇规模建设,土地规模利用"为指导,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协调互动"为目标,在重建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社区合作与灾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社区结构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原有社区结构被消解、社区认同度降低、互助传统弱化、成员间的社区合作意识淡薄、缺乏通过集体行动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等,分析了在这种状态下农村社区合作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认为:灾区的重建是灾区社会结构乃至集体社区的重建,应该以恢复激活原有社区的传统并增加新的内容作为工作重点;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人和受益人,农村集体社区重建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村社区合作与灾后重建应该充分调动和保护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实施性高、操作性强的重建方案,以加快农村集体社区的重建速度。对于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灾后重建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多重动力机制交织作用的动态过程。使用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家庭动力、社区动力和政府动力对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速度的影响,可以发现,家庭的个体特征对住房重建速度的解释力较弱,但本社区其他居民的住房重建速度则通过社会比较和规范压力的机制影响了家庭的住房重建速度。政府的经济干预能够加快住房重建速度,而行政干预则会延缓住房重建速度。研究结果表明,灾后重建行为不只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嵌入于群体社会规范和政府干预措施中的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6.
灾后社会工作力量和社会工作组织以一种外来植入性方式介入灾区重建中,并对灾后重建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四川灾后建立的首批五家社会工作组织试点为例,首先阐述了灾后社会工作组织的植入性内涵及特征,进一步论证了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在灾后重建乃至整个社会建设事业中发挥的成效及其面临的困境,最后对未来我国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救援为中国红十字会提供了第一次大量参与灾后重建的机会。政府鼓励中国红十字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与政府和普通的NGO相比,中国红十字会拥有自己参与重建的条件和优势,在重建中也逐步确定了自己的业务范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锤炼了中国红十字会多方面的能力,也对红十字会未来的救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建筑市场主体不成熟、工程量清单认识不足等问题,探讨灾后重建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并对灾后重建工程造价控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既是一场地理大地震,又是一场思想大地震。如何尽可能地发挥理念、价值、精神的力量,引领与促进灾后思想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成为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恢复与重建中的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现状问题-基本理论-切入视角-对策机制-意义启示”五位一体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思想重建研究框架,以期重建灾区人民的思想家园。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是灾后进行紧急救援的最基本保障和前提,也是灾区日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针对5.12汶川地震后进行的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角度选择了六种融资方式,分阶段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在恢复前期中央财政拨款和政府问的对口援建是相对优化的选择,后期建设BOT融资方式是灾后发展提高相对优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高效、有序地进行,"国家支持、社会帮扶"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方针.灾后重建中,数以万亿计的国家资金和对口支援资金投入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民间资金投入灾后重建,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补充作用.民间资金参与灾后重建,为灾后恢复所需的巨大资金与物力投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模式.笔者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四川灾区若干案例的调查,探讨了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运行,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并为加快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校高度关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响应科技部号召,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积极派遣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支援灾区建设。7月24日,受国家减灾委和科技部的指派,我校支援灾区重建工作小组一行5人到达四川省什邡市,为什邡市灾后农村住宅的重建开展相关工作。在什邡市的4天时间里,工作小组为灾区发放了由我校编写的《农村房屋重建抗震指导手册》1 000份,并且还给灾区带去了由我校设计院设计的5套具有不同功能和户型的农村永久性抗震住宅的设计图。  相似文献   

14.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之既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又能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本文就援建部门协调机制、民间组织参与机制、农民利益分享机制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震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协调机制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后,地震灾区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本文认为,灾后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重建,同时也包括思想重建,并就灾后思想重建的内涵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灾后重建中政府形象的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紧急快速的救援、公开透明的信息处理、全方位的社会动员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高度认可,充分展示出危机管理下的现代政府形象.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构建人本政府,重建规划制度化常态化彰显法治化政府,统筹灾后重建政府是主体凸现责任政府.形成多种合作保障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提高公信度以塑造阳光政府.  相似文献   

17.
灾后重建是保障地震灾区群众重归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测量灾后重建绩效,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后重建绩效?文章回顾了灾后重建绩效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认为效果和效率是灾后重建绩效的两大方面,以"消除灾害影响并恢复到灾前水平所用的时间"作为衡量灾后重建绩效的标准,能够反映灾后重建的效果和效率,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灾后重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方法,并选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作为案例,对三次地震灾区的重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绩效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三次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如期完成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但因存在灾害程度不同、对口支援质量不同等原因,三次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法律法规、政府责任体系、灾害补偿制度、社会化援助机制、保险制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对策研究,重点应建立健全恢复重建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恢复重建中政府部门职责、拓宽社会力量参与途径、加快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合理确定损失补偿程序与标准以及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在汶川灾后社区物质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社区意识的有效重塑逐渐成为灾后社区重建和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以社区意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切入点,根据四川3个极重灾区的抽样调查数据,用实证研究方法,集中讨论和分析灾后社区意识重塑过程中居民社区意识水平的现状。研究结果发现,在灾后社区重建过程中,由于各种具体因素的叠加影响,总体上居民的社区意识状况一般,社区意识重塑工作应持续加强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营造安定良好的社区内外部环境;二是注重社区居民社会关系的重构和社会资本的重建;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对总体重建工作的协调指挥作用,以期为社区意识重塑的规范化、高效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灾后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依法重建是该系统工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如何保障灾后重建工作科学有序推进,直接关系到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区域的稳定团结。以康县为切入点,力图分析我国关于灾后房屋重建法律制度的现实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关法律建议,以期保障灾后房屋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灾区人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