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入词语素义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 ,现代汉语语素可以分为生字语素、熟字语素和义项不对号语素三类。造成入词语素义在辞书上不对号的原因是辞书未能指出它的古僻义项、意义支点、通假字、音译、义项变体等 ,然而只有据此才可以找出对号的线索和对策 ,探寻理据奥秘。  相似文献   

2.
语义范畴与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不是没有联系的任意组合 ,而是构成一个关联的语义范畴 ,这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对汉语的“头”和“在”这两个常用字的语义范畴、原型意义及词义和词性演变的分析 ,认为词义演变是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结果 ,是有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3.
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语义特征与词典用户的认知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在义项排列上,相对于历史发展原则,使用频率原则和逻辑联系原则更符合词典用户的认知模式;在释义用词上,学习词典首选基本等级范畴词,而非上位范畴词或下位范畴词,以降低词且检索的认知难度;以转喻、隐喻为基础的语义网络是义项排列中逻辑联系原则的认知基础,强调同一词目义项问的内在联系,避免了传统词典语义学仅仅关注义项间的区别性特征而导致的语义割裂倾向,更有利于词典用户的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体、数"范畴在汉语中的表现及其标志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从论证"体、数"范畴的变词语素出发,证实了汉语中存在这两个语法范畴,只是汉语由变词语素构成的语句和典型屈折语的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5.
名物化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都有.在以往的研究中,语法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颇受关注,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则不太受到关注.而对于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也缺乏清晰的层次观念,对语素层面的名物化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导致一些分歧观点的产生,如对"逆序类"结构是否存在的争论.名物化不仅发生在词层面,也发生在语素层面,其认知机制为转喻.明确语素名物化的观念对词汇语义和形式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在意义方面,转喻机制不仅使语素本身发生语义转化,而且通过语义转指发展新的语义类范畴,改造整个词汇语义系统.在形式方面,语素不仅可以以本义参与造词,也可以以转义参与造词,从而提供高效的新词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汉语中的构词语素入手,将它们与古代汉语中相对应的单音词进行比较,对比单音形容词降格为构词语素前后的语义变化,从而总结出单音形容词语素化语义演变的特点:形容词中量性特征不凸显、主观性强的非基本性质形容词语素化倾向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反义同词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从历时角度来看,反义同词为一词多义发展的特例,然而相反义项得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语言空间共存于同一个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的.从矛盾的统一性、反义词的同一性、事物的两面性、词义的反向引申等多维度地论证了反义同词现象产生和存在的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8.
义位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是与单个的词义相联系的一级语义单位,是与"义项"、"词义"、"语素义"、"语素组义"都有某种关系而又不完全等同的语义概念,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一种语言义,是静态的、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它不包括特定语言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的、临时的、具体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的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角度提出,语义范畴具有原型效应,应当以基本范畴词为核心,重视多义词各义项间的理据性联系,并通过语义聚合与切分、语义联想等手段,以原型词义为中心,在不同的认知范畴间建立起关联,帮助学习者探索出认知与语言的映合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研究庾信骈赋中常用颜色词的语义系统.根据范畴理论,将庾信骈赋中的颜色词分为青、赤、黄、白、黑五个范畴.首先,简要分析了庾信骈赋中颜色词的总体数量、词形和组合概况,研究发现,庾信比较喜欢用亮暖色,最喜欢用的是“白”范畴和“赤”范畴的颜色词.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青”范畴中的“青”和“春”,“黄”范畴中的“黄”和“金”,“赤”范畴中的“赤”和“丹”,“白”范畴中的“白”和“苍”,“黑”范畴中的“玄”和“黑”的语义系统.最后,文章将颜色词的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而每个范畴中都有一个原型颜色词,重点分析了原型颜色词的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认为其产生机制主要有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三种.  相似文献   

11.
词义是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义素分析法对词义进行剖析,能够清楚地显示词义的内部结构.在释义、考察词语组合以及同义词的辨析中引入义索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词义囫囵吞枣的现象,从而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词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简缩造词有时会导致词素义的衍生:原词语经过简缩后,原来整个词的意义往往会被浓缩到一个代表词素里,此意义就是因简缩造词而产生的词素新义。新、旧义之间有联系,符合简缩造词的特征和词素新义具有首现性是判定简缩造词生成词素义的标准。简缩造词衍生新词素义有自己独特的过程和规律。简缩造词衍生词素义最直接的原因是汉语中简缩词的大量使用,人类的转喻认知和语言的类推机制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名物化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都有。在以往的研究中,语法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颇受关注,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则不太受到关注。而对于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也缺乏清晰的层次观念,对语素层面的名物化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导致一些分歧观点的产生,如对“逆序类”结构是否存在的争论。名物化不仅发生在词层面,也发生在语素层面,其认知机制为转喻。明确语素名物化的观念对词汇语义和形式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在意义方面,转喻机制不仅使语素本身发生语义转化,而且通过语义转指发展新的语义类范畴,改造整个词汇语义系统。在形式方面,语素不仅可以以本义参与造词,也可以以转义参与造词,从而提供高效的新词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词的理性意义与情感意义同是词义内容的构成部分,各具特质、功能、形成机制以及在词义系统中的地位。人们通常认为理性意义和情感意义是主和辅的关系,但是具体考察不同词类、不同词义类聚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突显程度、不同亲疏程度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类型的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分布。不仅如此,理性意义与情感意义及其关系所对应的语言功能也体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单音节家具类词汇的命名主要是着眼于家具的材质及其形状特点,多音节家具类词汇在命名时,材质仅作为很小的一部分因素,而更重视家具的功能、材质、摆放位置等,在命名时也多采取特征语素加类属语素的方式。这种命名规律体现了附注造词法在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中的作用,在形式上,可以使新词更加整齐,成系统;在意义上,也便于人们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词义范畴的拓展变化与认知的发展直接相关、互相促进,其中的运行机制是隐喻式的。一个旧词与其新意义的最初关系往往不是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而是一个隐喻表达式,当它被广泛地接受和高频率地使用,其隐喻性随之衰减直至完全消逝,最终转化为常规的新词义。由死隐喻转变而来的新词义又构成了语言继续发展变迁的基石和阶梯。所谓"常规词义"和"新奇表达"的对立不复存在,"常规"由"新奇"沉淀而来,"新奇"又只能在"常规"之中孕育而出,隐喻是这一切共同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翻译学从翻译的言语思维研究才能真正揭示翻译的本质 ,即用译文语言再现原文语言的意义和内容 ;翻译单位可以是任何一般言语的意义单位 ,如 :积木块和句子的意义单位 ,而句子的意义单位翻译中 ,词级交际值的确立和转换是关键。从理论上讲 ,句子词项的交际值处在横轴 (篇章和句子义值轴 )和纵轴 (控制轴 )所决定的平面内 ,调整两条轴所得到的交点就是该词项的交际值。  相似文献   

18.
“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AABB式词的发展,作者认为,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词古已有之。文章重点探讨了《金瓶梅词话》中AABB式词中语素A和B的语义、语义限制、语义特点和AABB式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认为从历史发展来看,《金瓶梅》中的AABB式词的语义限制比以前的AABB式词有所放宽,其构成方式也比以前显得多样化。正是这种变化,促使了近代AABB式词的快速发展,也为AABB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一种复杂网络,语义韵是相似语义倾向的词同现连接关系体,因此更宜于采用词同现网络进行描写与研究。语义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相对稳定的两级网络结构, 有相应的两种语义弥散方式: 关键词节点与邻接词节点形成一种连接、发散状的密集核心,词节点之间较强的语义弥散产生了较为清晰、具体的基本语义;外围词节点通常形成集群,通过邻接词节点与关键词节点较弱地连接,弥散一种较为隐性的态度意义或交际目的,以延展、丰富基本语义。这一特征在更深层次上是一种认知与语用惯性,人类通常以关键词为注意点,以一种稳定、固化、相似的路径结构与方式认知语义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