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仙忠云 《社科纵横》2005,20(4):10-11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因素,各方面发展都落后于发达地区。在新形势下,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必定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全球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和深远的、先进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观念。全球文化不是同质和一元文化 ,而是由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组成的多元的和异质文化。文化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文化扩张 ,从而 ,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会发生冲突。要建立全球文化新秩序 ,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同时 ,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新本民族文化 ,把本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李存山 《求是学刊》2002,29(1):21-25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必然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的强化 ,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发展是相互促动、辩证统一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多元起源走向愈来愈广、愈高层次的“多元一体”。在现阶段首先要强调全世界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对话中产生“重叠共识” ,从日益增多的共识中逐渐走向全人类文化的“多元一体”。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实践理性与“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在人类文化达成“重叠共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姜长斌 《日本学刊》2006,(4):123-132
中日两个民族的关系不能用“同文同种”做片面解释。日本民族文化和心态的形成,由多种因素构成。它既受地缘地理、自然环境影响,更由社会内部矛盾发展使然。可以说,地理、地缘、社会、经济、文化对日本民族心态均有重要而复杂的影响。虽然我们难以期待中日关系在短期内得到根本好转,但只要中国持续发展下去,断了日本右翼和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非分之想,两国关系终归是会好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以其整个文化的进步为标志的。在“历史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史”的今天,各民族间文化的碰撞、冲击、融合的范围就会愈来愈大,程度也就愈来愈深。文化整体结构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民族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是推动民族文化进化和社会历吏发展的内在机制。笔者试图用结构学的原理,讨论日本文化结构的特性、成因及其功能,这对于认识日本文化结构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于重构中国文化以推动今天现代化的实现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过程会给民族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改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标准在发生着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要把不同地方的艺术放在一起评价。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符号表意传统,这种传统会融化到民族和文化的血液之中。传统还会回潮,会以某种形式顽强地保存下去并展现出来,不断以新的形式活在当代。人是传统的承载体,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个人保持自己的传统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社会与一个封闭的社会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进步”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各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因而,现代化是复数的。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它们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寻求和生成自身的现代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现代文化。现代性也是复数的,不存在单一的现代性。当代社会正在出现一种区别于“后现代性”的“当代性”,它意味着许多重要理论的突破和重要传统的复归,人们可以通过它“回到未来”。  相似文献   

7.
所谓“继承”,通常指新旧文化的关系,首先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问题,同时也包括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所谓“借鉴”,通常是指在发展民族文化时怎样从外国文化中有所“拿来”,广义地讲也可以指本民族的新文化与本民族的旧文化的关系。两个提法,角度不同,实质是相通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讲,继承和借鉴归结到一点就是:无产阶级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怎样认识、处理这种新文化和国内外有史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化的关系。这是一个老课题,又是一个新课题。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不断地賦予它以新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贺昌盛 《唐都学刊》2003,19(3):25-29
这里所说的中国“西部”的概念 ,应当区别于单纯以地理学或经济学的尺度所划分出来的那种区域性的概念。它既不同于一般所认为的中国西北、西部陲疆和西南等在地域上的综合 ,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所谓欠发达的或有待发展的西部经济形态 ,所以 ,不妨称之为“文化西部”。所谓“西部文化” ,主要是相对于以农耕文明形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 ,和以现代都市文明形态为基本范式的京、津及沪、穗等现代城市文化而言的。这一文化形态在总体上显示为一种以“游牧文明”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形式 ,无论是在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 ,还是宗教信仰或民族个性上…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察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工作,都不能不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研讨。正如赵紫阳同志所指出的:“我国的民族问题,当前更多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上。”无疑,正确评估和认识我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很必要的,对搞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创新的源泉,将会促进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区域文化如百川归海,共同汇聚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以地方文化为视角,分析高校英语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将对高校教育以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