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虽然全球化问题由来已久,但"全球化"一词出出于我国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而把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考察更是近年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十七大以来,把文化建设作为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并列为必须完成的三大历史使命之一,反复强调要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法兰克福学派以20世纪人类经历的深刻的文化焦虑为背景,在理论定位和精神本质上把社会批判理论解读为一种深刻的文化批判理论,它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仅解构了工业社会的文化,而且对我国大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国民 《理论界》2008,(7):98-99
很多学者相信中国古代没有平等思想,但孟旦认为先秦思想家十分关注“人之自然平等”,并将其作为人之概念的基点。而西方早期思想家大多关注的只是“人的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研究理论化趋势自1980年代以来日益显现,对应了文学研究在学科交叉和多元视角下的发展态势。本文以亚登书局的莎士比亚理论系列(Arden Shakespeare and Theory)中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莎士比亚与经济理论》为切入点,对其跨学科的莎学批评视角和观点进行分析与评述。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经历着各种经济转型和重大变化,而其中新经济语境下社会、心理、美学、伦理等方面的微妙变化让莎剧和经济学发生了批评的关联。莎剧创作、表演和莎士比亚时代的剧场究其根本并非单纯的美学艺术事业,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商品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梳理和厘清“经济”一词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莎士比亚影响的关系,莎士比亚时代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经济学转变,以及相关的重要观点和案例分析等一一被阐明。通过莎士比亚的创作和经济学视角的批评,我们能进一步领悟人类和金钱相互主客体转化的现象和进程,并深入观察和了解莎翁时代英国社会在心理、文化和社会上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对"80后"人群的教育经历及其机会不平等状况进行深入探讨,重点考查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和阶层不平等,并回应由《无声的革命》所引发的争论。数据分析显示:尽管教育机会数量增长明显,但城乡教育差距加剧、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7.
传统女权主义运动,秉持包含理性、公正、机会均等、选择自由等基本观点在内的男女平等思想。藏传佛教亦有众生平等这一根本理念。本文以藏族史诗《格萨尔》为文本例证,从性别层面做整体观照,着重分析比较了此二种思想在性质和现实发展方面的根本差异,以及在终极追求方面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8.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许多理论,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生命"历来被视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主题,对生命的领会和自觉构成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理论特质。牟宗三曾说:"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思想三大主干之一的道家哲学同样弥漫着浓重的生命气息。李振纲教授新著《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共十章,35万字,该书将庄子哲学含涉在"大生命视域"下,以新的视角诠释着庄子与现实世界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我们就会发现,庄子思  相似文献   

10.
曾如刚 《学术探索》2012,(5):156-158
公示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译入语中找出同译出语相对的话语以传递译出语所表达的意思,双方间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过程中特别需要警觉的是伪对应翻译,即形式上似乎完全一致而实际内涵根本不同的错译。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旅游景点和绍兴市名人故居公示语翻译为例,从文化关联理论和跨文化视域的角度,对公示语伪对应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吕箐雯 《船山学刊》2022,(6):108-116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着“符码是文化再制的内在机制”,而非“外在权力关系的转播站”的观点,伯恩斯坦建构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符码”来探讨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深层逻辑。为了实现教育符码相对“自主性”,教育系统应在符码控制领域提供及再制批判的资源,当教育再脉络化领域具有某种程度自主性时,其产生的论述能够阻碍官方符码教育论述的支配程度.市民社会的兴起在实现“自主性”方面也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3.
预期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兼评《预期理论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生 《学术界》2008,(3):297-301
文章全面、系统、历史地论述了各种预期理论,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揭示了各种预期理论的特点、缺陷及其演变和发展的线索.研究预期理论的发展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文学角度,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瑞普·凡·温克尔》与外国神话传说尤其是中国故事——王质遇仙的互文关系及其共同审美心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不同民族,由于面临共同的生存发展问题,必然存在心理过程的一致性,在文学上,则表现为相通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并呈现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雄辩症》是王蒙创作的散文,淋漓尽致地讽刺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无理搅三分的黑笔杆子,散文最精彩的莫过于17个"说"的运用。在此选择的译本分析对象是目前普遍认可的琥珀版译文。在此从语用视角出发,主要运用关联理论及顺应理论并结合相关翻译理论来分析《雄辩症》中"说"的翻译,从而为翻译标准研究的深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共同搭建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了人类历史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及趋势,对"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思考视角。"中国梦"强调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国国民素质进行审视与重塑,对于探讨"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开展,文学领域发生了以鲁迅为代表的"阶级论"与梁实秋为代表的"人性论"的论辩。鲁迅在论辩中发表了长篇论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章指出了新月社标榜"文艺自由"的虚假性与反抗专制压迫的软弱性,阐明了自己译介苏俄文艺理论的动机与目的,并对梁实秋用"人性论"否定无产文学的种种错误论点进行了辩驳。  相似文献   

19.
贺来教授的新著《"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批判为背景,思考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问题是现当代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又充满着异常的复杂性。将这样一个问题谈出新意、谈出深度,需要著者做出极大的努力,也是读者最为关注的方面。总体而言,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等人所著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小说叙事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部创新之作,它借分析、解剖英美重要小说理论家有关叙事艺术的理论观点,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小说叙事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该书既兼收并蓄又推陈出新,在世界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史上迈出了坚实而强劲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