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圣经》文学性的研究,牢固确立了《圣经》的文学经典地位."圣经文学研究"历经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内涵渐趋丰富.本文探讨了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圣经》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揭示了《圣经》基督教对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圣经文学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后期,圣经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一直是无人涉足的学术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复苏,逐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从圣经文学综合评介、圣经文学专题论述、《圣经》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扼要总结了中国圣经文学研究20年来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对<圣经>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质的变化,除了出版多种版本的圣经故事和围绕<圣经>对西方文学、社会、政治及文化影响进行梳理和探讨之外,在全国范围内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圣经>和基督教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建立了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主办了<圣经>研究的期刊杂志,举办了国际和国内研讨会,并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比如在人民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大和北京大学都聚集了一批与国际<圣经>研究接轨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我们中国学者研究圣经文学乃是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在中国,圣经文学研究是否能够取得成绩,其关键的一环就是研究者们能否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相兼容.由于圣经文学是整个基督教研究的组成部分,研究圣经文学必须与基督教研究的总体态势保持基本一致.自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督教研究,据我个人的体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段时期,当时主要的工作是拨乱反正,而基督教学者们的成绩主要是恢复研究,即把中断多年的研究工作重新拾起来.这一阶段的成果产生得较多较快,但是深度不够.第二个阶段是江泽民同志主持党中央工作期间.1990年12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一定要做好宗教工作>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宗教工作如果做得好,可以对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好作用;如果做得不好,就会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  相似文献   

5.
圣经汉译在客观上使中国作家接触到了圣经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本文以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和文学先驱之一的周作人的作品为例,通过研究发现圣经汉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和示范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仿真技术在专业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象手法是《圣经》中最具“圣经特质”的手法和表现技巧。它既体现了圣经文学寓抽象于具象、寓世俗于超验的文学思维模式 ,又展示出圣经文学想象奇幻、描绘生动的审美品性与价值。《圣经》中的异象手法对后世犹太作家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圣经》作为文学经典进入我国高校教材,期间经历了由浅入深、由部分内容到全部内容,由文学欣赏到文化研究的角度的渐进过程。《圣经》进入高校教材,使学生对《圣经》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文化和宗教意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政治开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者在何谓犹太文学这一问题上所持有的主要观点,指出作家的犹太身份和犹太体验是界定犹太文学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同时,从使用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和使用非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两方面考察犹太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在中国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犹太文学研究与隶属于各国别文学的犹太文学研究之间的界限似乎过于分明,多数从事国别文学中的犹太文学研究的学者与中国犹太学界缺乏交流.  相似文献   

9.
在外国文学中,英美文学文化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透视《圣经》剖析英美文学的来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以期提高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10.
希伯来文学指犹太人或以色列人用希伯来文创作的文学。1980年,朱维之先生的《希伯来文学简介》一文标志着我国新时期希伯来文学研究的起步,其后,希伯来文学书籍相继印行,研究工作渐趋深入,圣经文学方向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20多年来,中国希伯来文学研究的实绩主要通过希伯来圣经文本研究、希伯来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研究,希伯来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探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学术研究中,实证考察与理论探索并举,两个方向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已有的学术基础上,学者们只要脚踏实地地探索一条富于民族特色的学术创新之路,中国的希伯来文学研究必能尽快与国际接轨,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认可。  相似文献   

11.
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美国清教文学传统"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清教文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圣经文学传统,但美国清教文学在神话构建以及圣经话语使用中都注入了具有明显北美地域色彩的独特内涵,由此形成美国文学与其它基督教文学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2.
爱默生文学《圣经》中“自我、诗人和哲理”暗合了《圣经》中耶稣“神、神迹和神谕”三大主题。《圣经》千百年积淀的主题塑造了爱默生的文学和思想,既从无意识的层面给他烙下了《圣经》的印记,又从文化意识层面赋予他文学创作中无穷的灵感。对于常常被诟为缺乏系统性的爱默生思想,可以从《圣经》主题角度概括:“自我、诗人和哲理”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元结构,是贯穿爱默生文学的“罗格斯”。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文本的跨文化阐释中,义疏代表着从文字翻译与注释向阐释话语建构的转型,希伯来《圣经》的希腊文翻译阐释与中国佛经翻译阐释中都已经初步建构这种话语.其中意义重建又是理论的核心.中国阐释学发展中,宋明理学在话语重构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宋明理学经过爱默生等人的重建,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新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圣经研究(或圣经文学研究)中,"经文辩读"(Scriptural Reasoning)可能包含着最为深刻的批判精神. 所谓"经文辩读",源自1990年代初期一群犹太学者倡导的"文本辩读"(Textual Reasoning).他们根据犹太哲学家柯亨(Hermann Cohen)、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等人试图跨越文化分野的思想,并列研读<圣经>和<塔木德>(Talmud)的篇章.后来犹太学者彼得·奥克斯(Peter Ochs)又逐渐聚合了一批基督徒和穆斯林,使之成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经文的比较性研究.奥克斯等人还创办了"经文辩读学会" 和<经文辩读学刊>,等等.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界一直关心并力图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和文学史研究领域,其意义和价值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研究应该注重理论创新,大胆地回答"文学是什么",以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文学史研究则应该讲求实事求是,小心地考察"什么是文学",以描述文学发展的本来面貌,20世纪有关研究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中国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研究都多少有些模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多少采用了一些本该主要由对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创新,而文学史研究又多了一些主观的成见.如果我们能够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适当做一些分理,鼓励文学研究者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止于阐释前贤,同时也鼓励文学史家更多地尊重古人,而不要强迫古人服从自己,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面貌也许会有新的改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简要地阐明了英译《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巨大影响 ,并从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说明了解《圣经》对英语学习者的重要性。《圣经》中有的数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与四十相关的《圣经》典故 ,为数字串联《圣经》以便利学习记忆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出现的"空间转向"带来了对传统空间观念的极大挑战,文学研究是构成这一转向的重要组成.由此,"空间转向"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研究观念,文学研究如同文学一样成为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独特空间.  相似文献   

18.
梦是民族祖先的智慧库。越是早期的梦,越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在西方文学的早期阶段,有不少作品描述了梦境,研究这些梦境,能发掘出有益于中国梦的思想资源。重温这些梦境,是诠释西方文学经典的一条新的路径。李伯梦、但丁梦、皮尔斯梦和海涅梦,分别反映了美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国民性格,其中均有值得中国学人参考的正面价值。西方各国的梦文学大都具有宗教指向性。圣经是西方各国梦文学的总源头。  相似文献   

19.
典雅美是<圣经>文学所体现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圣经>文学的作家们极为重视审美的社会价值,把对声色美之"真"的追求同伦理道德之"善"的要求完美的统一起来,写艳情逸事而绝无秽笔淫词,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文学的典雅美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应当为我们今天文艺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文学概念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文章从莎剧中的圣经典故翻译切入,论述莎剧翻译在世界文学作品的流通过程中的跨文化价值。莎剧作为世界文学经典,不断被翻译、改编、上演,形成具有活力的复数“世界文学”,兼具权威性与经典性。圣经典故注释作为梁实秋莎剧汉译本中独特的副文本因子,是联系作者、译者、读者的重要枢纽,在跨文化的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文章从世界文学的视角,对《文星丛刊》版中的圣经典故注释所体现出的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梁译莎剧通过对圣经典故注释这种跨文化阐释的策略,对莎剧进行世界文学经典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