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孔凡河 《学术探索》2011,(6):110-114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而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中之重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沿阵地。当前,我国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民本至上、服务为先”施政理念缺失;重经济管理,轻社会管理的职能偏好难改;财力与事权不对称,基层公共财政步履维艰;公众参与机制滞后;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张力不减以及法治行政失范,公共权力异化等困境。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上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李同民 《东岳论丛》2007,28(1):169-172
从犯罪人到受刑人的观念变革以及受刑人权利保障的不断实践,体现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权理念的不断扩展。然而,更要以受刑人权利保障为主线分析行刑观念的变迁、监狱职能的变革、监狱制度的设计原则及如何以受刑人权利保障为指导,从而构建现代化文明监狱。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管理是中国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须在明确创新主体的基础上,以服务为理念,以民生为重点,以法制为保障,促进河北省农村的文明、和谐、稳定、繁荣、美丽。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理念视觉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市场经济理念视觉下的企业管理创新首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问题,应秉持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把“市场观念”、“法治观念”、“信用观念”、“人本观念”做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企业财务管理的体制上,应从与“物本、资本”相对应的“财权、产权”的变革中,逐渐转移到与“人本”相对应的“人的维度”方面来,以此唤醒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人本意识,并在“人的维度”机制的指标设计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5.
观念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加强和创新政府社会管理,必须推进观念更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社会管理的目标选择、主体结构、方式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转变思想观念,即确立和强化人本管理、权利本位、公共治理、服务优先、依法管理、制度正义、源头治理、基层本位、科学用人、和谐稳定等十大观念,重塑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6.
边疆民族社会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管理实践中,实现村民自治的制度创新,从根本上为应对危机提供了制度保证;创建多中心社会组织网络结构,为乡村民族社会高效率的社会动员、社会控制和危机应对提供了组织保障;重构"精神家园",促进了危机应对观念的更新,并为应对危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三者的有机结合标志着边疆民族社会危机应对管理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晨 《重庆社会科学》2007,(4):10-11,21
从制度的层面探讨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制度的正义促进和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制度和谐是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推动社会和谐理念落实的客观需要,是巩固社会和谐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要想实现制度和谐,第一要务是以社会公平为基石,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两个同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制度正义。  相似文献   

8.
行政执法方式创新,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是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和稳健路径。行政执法方式创新,应当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行政政策的具体要求。在理性对待钓鱼执法方式引起的争议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行政执法方式创新的时代潮流、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规律,以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创新,以法律制度保障引领创新。  相似文献   

9.
李培志 《理论界》2013,(7):79-81
化解我国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矛盾,需要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通过对社会事业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以此为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提供具有整合功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这是推动我国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面对我国民生、社会事业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当前应着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实践创新的智慧与勇气探索社会事业"深水区"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姿态和创新的举措。要以创新的观念为先导、创新的制度为前提、创新的技术为核心、创新的市场为归宿,创新的管理作保障,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竞争的二十一世纪处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对政府的管理也提出了挑战。当前政府管理创新需要依靠电子政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有力武器。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技术工具,要想实现政府的管理创新,还需要政府改变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互动方式,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与办事能力。如何发展电子政务,实现政府管理创新,需要政府及公务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营理念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等几方面内容.文章重点提出了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意见建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企业要有战略管理理念、培养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手段、重视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监狱行刑目的应是刑罚目的的具体体现,具体的内容包括报应目的、特殊预防目的和罪犯回归社会目的。报应目的是人类历史上刑罚产生根本原因和刑罚属性在监狱行刑中的体现;特殊预防包含着现代刑罚理念的合理元素,是对人权的尊重和人本主义的提倡;罪犯回归社会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是整个社会的切实愿望,也是监狱行刑的终极目的。三目的相互衔接,前一目的为后一目的的手段,后一目的为前一目的之实现提供方向,形成了平衡与和谐的监狱行刑目的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4.
风险社会情境下社会管理创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转型的加深,中国也步入了风险时代。介绍了风险与风险社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中国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将社会管理纳入到风险社会的情境中,探讨了中国在当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包括政府在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效度上面临的挑战,社会组织在与政府的关系、社会认同和资金方面的困境,公众意识、公众参与渠道和主体地位定位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面临这些挑战所应采取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批判性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从科学发展史和社科领域批判与创新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教育现状看 ,学会批判性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创新的表述经历了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完善社会管理"再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转变。在文字表述变化的背后,蕴含着社会管理创新政策内涵和具体内容的转变。随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大战略性任务继续推进,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各学科均展开了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涉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路径、策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两个维度。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属实践方面的创新;后者是指总结中国实际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属理论方面的创新;前者为后者奠基,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升华,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是不能并列的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丁国峰 《学术探索》2012,(10):40-43
在经济转型时期构建管理创新型社会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总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管理创新型社会主要基于我国社会结构状况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尖锐化、科技进步的需要、民间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变革可能产生的风险等。管理创新型社会的法治化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与法治紧密相关并相辅相成。构建管理创新型社会虽任务艰巨,但可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构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群体性事件上升对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当前,浦东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理念、方式、体制、善后反思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缺失。近年来,浦东政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在树立人本观念,不断整合管理机制、多途径解决群体性事件方面下功夫,并注重学习和体制革新。浦东群体性事件化解的缓解率不断提高,其经验对我国其他地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