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生员的大规模扩招,高校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弱势群体渐有扩大之势,其类型有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专业学习弱势群体、交往弱势群体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弱势群体之成因及特点分析,提出了转化这些学生弱势群体的相应策略:经济策略,心理策略,专业学习策略和交往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精神扶贫作为扶助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新路径,可以弥补物质扶贫路径的不足。分析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成因及不良心理,阐释精神扶贫的重要价值,可以使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共同成为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双重扶贫路径,帮助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弱势群体可分为经济、心理和就业弱势群体。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必将有助于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全面实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心理、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一部分大学生。大学生弱势群体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自我健康成长,也给高等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主要表现自卑焦虑型、交际困惑型、情感受挫型、网络迷恋型和人格分裂型。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应该在经济上的资助,完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在心理上的救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在思想上的帮助,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就业上的扶助,需要政府、社会一起予以特殊的援助。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高等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这里的弱势是一个比较和相对的概念,包括能力弱势、心理弱势、经济弱势等,本文着重探讨了对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辅助的基本原则和良好途径与方法,以帮助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向“强势”转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及帮扶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进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切实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和生理上的困境,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具体表现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提出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的具体帮扶途径:准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完善帮扶的思想引导体系;积极落实助、贷措施和开发社会资助渠道,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完善帮扶的经济资助体系;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帮扶的心理疏引体系;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协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帮扶的环境净化体系;努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建立帮扶的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关心弱势群体 实现共同富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构成与现状值得深入分析研究,关心弱势群体攸关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对重庆弱势群体为例的抽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对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整体差、社会地位低下、思想整体呈现不思进取、心理表现消积和劳动技能简单,提出从心理、经济和政治上关心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招后的生源呈多元化趋势 ,伴随而来的学生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这已引起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积极探寻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以此帮助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弱势群体近几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家、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加大资助力度,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但仍远远不够。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还要关注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从思想上、心理上加以教育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总水平与心理韧性总体情况显著低于大学生非弱势群体。针对492名自认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学生社会支持分析发现,这一群体在专业、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上均存在差异;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韧性分析中发现,则存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能够很好预测职业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职业自我效能,而且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职业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