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帕特里克·希特勒于1911年在英国出生,30年代初移居德国。他的叔叔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曾向他下最后通牒:要么加入德国国籍,要么就离开德国。他选择了离开,并于1939年抵达美国。美国宣战后,帕特里克·希特勒请求加入军队,遭到拒绝。于是,他在1942年3月3日直接写信给罗斯福总统进行请战。尊敬的总统先生:恶名昭著的德国元首现在丧心病狂地想要奴役世界上所有自由的人们和基督的信徒。而我是他惟一的侄子。在您睿智的领导下,人们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一起进行战争,这场战争意义重大。当今,世界上每个人都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自己应为谁…  相似文献   

2.
法西斯上台后,苏联面临着日本和德国东西两方面侵略的威胁,制止侵略,避免或推迟战争,特别是避免两线作战,这是苏联战略的出发点。为此,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本文着重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时期苏联的远东政策。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也夺取了政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随着日、德法西斯的崛起,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争烽火四起,局部战争连绵不断,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下的苏联,越来越面临着军国主义日本和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的威胁。如何解除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3.
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30年代 ,在世界安全制度无法有效应付战争危机的形势下 ,苏联及时提出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正确主张。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它们决定了英国在这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英国对苏联上述主张所持消极立场的严重影响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欧洲也未能出现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阵线。英国的消极立场 ,源于对希特勒德国的错误认识、祸水东引心理及错误的外交战略 ,亦与美国对集体安全的冷漠态度有一定关系。英国是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希特勒是臭名昭著的德国纳粹党魁、战争贩子、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忠实走狗,这样一个死心塌地与人民为敌的家伙,在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爬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并不是偶然的。希特勒的上台,是同三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紧密相联的,可以说他的上台是德国政治、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飘扬在柏林国会大厦屋顶上的那面红旗,标志着国际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在世界历史上的惨重失败,而希特勒德国就是这种反动势力的集中的突击部队。法西斯侵略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妄想奴役人民,建立自已的世界霸权。他们认为摧毁苏联是达到这个目的基本条件。同时,反映最反动那一部分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德国法西斯主义,在反苏战争中追求阶级目的,妄图消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部分。这一时期,解决了历史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否则法西斯就要阻止进步和文明向前发展;人民和国家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还是要处  相似文献   

6.
希特勒是一个法西斯专政独裁者。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建立的法西斯独裁政权,对内极其残酷地压迫德国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极其疯狂地发动侵略战争,肆无忌惮地屠杀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给人类历史带来了空前的巨大的灾难,给现代社会的发展留下了十分深刻的伤痕。希特勒在他发迹之前,其实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早年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部队也只不过混上一个下士。1918年战争结束后,由于他初露反犹太人头角,得到陆军的赏识,在部队继续雇佣,当上了一名政治教官。只是从这时,  相似文献   

7.
纳粹德国在1933年至1936年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这段时间,其外交重点是极力挣脱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束缚,以求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谅解,取得重整军备的合法化。对此,笔者已发表文章论及①。重占莱因非军事区至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纳粹德国的外交目的是直接为发动侵略战争作准备,重点是寻求盟友,占领中欧,瓦解英法对德国的包围圈,解除“西进”的侧翼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千方百计使苏联处于中立状态。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宣布德国外交目标是要“在欧洲和德国直接接壤的地方”取得居住地和原料产地,并为此“决心冒风险诉诸武力”②。由于希特勒采取战争讹诈与欺骗交替使用的策略,这些外交目的都得到了成功,为纳粹德国走向侵略战争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史学界一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同,是帝国主义列强间为了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对于参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强盗战争。只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由于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就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急剧转变……战争的本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国史学界一般也持相同看法,肯定“这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在于它有着性质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芬兰化”问题,是国际政治界和学术界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简单化看法。现在,我想就此作一个概要的剖析,以就教于大家。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在战后欧洲分为美苏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一个曾经两次被苏联打败的小国芬兰,不仅没有加入苏联阵营,而且还保留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随之又同苏联建立了以1948年苏芬条约为基础的“特殊”关系。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如何估价战后芬苏关系?自然成了国际政治界和学术界甚感兴趣的话题。问题要从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说起。  相似文献   

10.
尽管苏联对德国入侵早就有所准备,但在苏德战争初期依然遭受了沉重打击。关于这一事件至今仍有许多疑问。根据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这主要因为,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为避开战争,保护既得利益,在对德政策中执行了一条由强硬到妥协的错误路线;同时也被德国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错误估计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和入侵时间,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11.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苏联国民经济的战时改组,迅速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使其能充分地调动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战争,是战争胜利具有特殊意义的因素。本文着重谈谈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国民经济的改组问题。一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人力和物力,利用早已开动了的战争机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集团中最反动、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几乎把人类数千年文明毁于一旦,世界人民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战争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参战国的物资总损失高达4亿万美元,世界各国人口伤亡多达5千万人以上。列宁写道:要弄清战争的原因,必须“研究战前的政策,引起和导致战争的政策。”①本文拟从历史研究的客观角度出发,剖析一下1941年夏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1939年9月,二战在欧洲全面爆发,由于英法对德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灭亡…  相似文献   

13.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宣布对德作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面战争的标志.波兰沦陷后,希特勒立即进攻北欧,挥戈西向,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就希特勒的侵略本性和既定的战略目标而言,德波战争爆发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德波战争是否就不可能阻止或推迟爆发?希特勒又是怎样实现了他  相似文献   

14.
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国内外的普遍看法是:在法西斯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时,苏联把争取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反对法西斯,反对战争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只是到1939年8月因国际形势严峻,才违心地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事实是,苏联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同德日改善关系,并与意大利维持友好关系。苏联自始至终奉行的是双轨的而不是单轨的外交政策,只是在执行过程中按照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安全及利益之需要,决定某一方为重点而已。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采取了绥靖主义政策,企图将苏联首先拖入对德国的战争,苏联被迫实行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在苏德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苏联只顾及自身的安全,不顾及欧洲的安全,只攫取领土、资源和人口,不顾及国际正义与责任,大力发展与德国的战略关系。苏联采取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建立的绊脚石,是强权政治的遮羞布,在后果上,它与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有异曲同工之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回答了人们关注的1939—1941年苏德经贸关系对德国军事潜力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问题。作者用大量的资料说明,卫国战争前苏德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德国打破对它的经济封锁,促进了双方军事潜力的增长,客观上帮助了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象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达到了“决定性”的程度。作者认为苏德密切的经贸关系的主要作用是掩盖了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的准备,使苏联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其政治军事影响比经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狄克逊"访满"未遂事件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纳粹党领导人亲日思想影响下,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主张通过访问和承认伪满洲国,达成德日接近。德国外交部从维系与西方国家、苏联和中国关系出发,不赞成立即倒向日本,故拒绝了狄克逊的“访满”请求。但是,在希特勒对外政策思想影响下,德国外交部对远东政策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纳粹统治时期德国远东政策的亲日色彩日益浓厚。  相似文献   

18.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宣布对德作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面战争的标志。波兰沦陷后,希特勒立即进攻北欧,挥戈西向,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就希特勒的侵略本性和既定的战略目标而言,德波战争爆发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德波战争是否就不可能阻止或推迟爆发?希特勒又是怎样实现了他灭亡波兰的侵略计划呢?本文想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瑞典这个国家,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科技,无论是陆军、空军还是海军的战斗力,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国,即使是二战时的希特勒德国和冷战时期的苏联,也对它敬畏三分。但是瑞典却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即:苏联的参战大大加强了二战的反法西斯的、解放的战争性质,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开辟了大战的新时期;苏联是打败法西斯德国的最主要力量,并在打败军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苏联是反法西斯联盟的缔造者和中坚之一,保证了联盟战略的完全成功;苏联帮助许多国家的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甚至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总之,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到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以及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