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朝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2)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35分,希特勒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强烈抗议无效,于9月3日,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战场的隆隆炮声,使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朝野震惊。9月1日,罗斯福在内阁会议上发表声明:“我向你们保证再保证,政府将尽一切努力,防止使美国丧失和平。”9月3日晚,罗斯福又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对于欧洲战乱,美国“这个国家仍将是一个中立国家,但我不能要求每个美国人在思想上也保持中立。即使是中立者,也有考虑事实的权力,即使是中立者,也不应该要求他闭上眼睛,瞒昧良心……。”罗斯福相信,道义观念和自身利益会迫使美国最终走向战争双方的某一边。 相似文献
2.
罗志刚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3-4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苏联极需避免两线战争,全力西顾,日本亦有避免转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以确保南进之暂时考虑,两国通过谈判缔约使关系得到了改善.苏德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待机北进的计划,日苏关系虽受到动摇却未陷入破裂.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导致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3.
程文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6):53-5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面对纳粹德国在保留侵略波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和平倡议”,美国表示了反对与拒绝。这一方面是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纳粹德国政策中出现遏制因素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它当时所推行的援助英法遏制德国的政策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范鸿达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1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和伊朗之间的交往是非常少的。那时对伊朗影响最大的外部国家是英国和俄国。虽然伊朗领导人有意把美国吸引到自己的国家,以抗衡英国和苏联给自己造成的巨大压力,但是因为相距遥遥,而且当时美国在伊朗也没有足够多的利益值得它冒与英苏对抗的危险,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伊关系只是停留在相当低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回答了人们关注的1939—1941年苏德经贸关系对德国军事潜力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问题。作者用大量的资料说明,卫国战争前苏德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德国打破对它的经济封锁,促进了双方军事潜力的增长,客观上帮助了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象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达到了“决定性”的程度。作者认为苏德密切的经贸关系的主要作用是掩盖了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的准备,使苏联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其政治军事影响比经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王为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法西斯德国,这两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交战国,在1939—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中断六年之久的经贸关系突然热切起来,被人们称为“密月关系”。苏德经贸关系为什么能骤然升温?仍然是人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恢复和发展濒于崩溃的经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于1922年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的签订,在帝国主义对苏的包围上打开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好象一个炸弹在全世界爆炸”。四十几年来,这个条约一直是国际史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从分析苏德战前的苏联对外政策入手,粗略地探索这一条约对当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以期参加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同时,德国方面还进行了广泛的虚伪的宣传活动。他们竭力把事情说得似乎苏德关系从来没有这样稳定,并且还想使这种关系蓬勃发展,1941年1月10日签订的经济协定就是这一宣传活动的组成部分。德国公司的全权代表,如“法本拖拉斯”指出:“俄国人打算在1942年讨论贸易契约,可见,莫斯科有意同德国制定贸易关系的长期计划。”1941年初,“德国通用电气”、“克虏伯”、“曼内斯南”、“西门子—苏科尔特”、“林美达尔—巴尔基哥”,“切依—依坎”、“捷尔门肯”等大公司的经理们经常出访苏联驻柏林大使馆。苏联大使馆的代表也常收到德国各地区上述公司的企业的邀请。恰在这一时期,苏联商务代办处向“曼内斯南”公司订购了批量的和便宜的钢管。 相似文献
9.
庄得宝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111-112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西方代表人物是柯尔施和卢卡奇,从研究的理论方向上看,二人的观点相通,但是理论切入点和阐释侧重点就存在很大差异。文章通过阐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中二者所持的观点,对他们不同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艾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纵观二战后的苏美关系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随着各自实力大小的变化而时紧时缓。如所周知,苏美所奉行的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即以经济和军事的实力为后盾。为此,双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在不断地追求军事优势,以压倒对方,于是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夺,这也成为二战后苏美关系发展的一个主旋律。 二战结束时,苏联正处于战争的创伤之中,战争使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后人民急需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因此,苏联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尽快 相似文献
11.
姚敬恒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30年代有过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尝试。那就是由英国前首相阿瑟·亨得尔逊主持的1932的日内瓦裁军会议。1.走向重整军备亨得尔逊在他的工党于选举中遭到惨败以后来到了日内瓦。他根据他在裁军会议上的所见所闻,感到很难给他政治生涯的最后阶段带来满意的成果。虽然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并且曾满怀希望地断言会议的工作不会是徒劳的,但这次裁军会议最终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相似文献
12.
希特勒采用了与1938年相同的战略——神经战。 1939年4月3日和11日他草签了准备进攻波兰的军事命令。在4月28日的帝国议会演说中,希特勒要求把但泽归还给德国,并取得一条穿过波兰走廊的航线和铁路线。同日本缔结军事同盟的冗长的谈判失败了,但由于5月22日同意大利签订“刀剑条约”而得到了补偿,因为这一条约 相似文献
13.
姚敬恒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二、1925~1931:“美好的”年代尽管战后时期产生过骚乱,和平主义者在希望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力量有所削弱方面,并没有完全感到失望。由战争所引起的感情减弱了,和解似乎是可能的。有五年之久,外交家们试图奠定持久和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姚敬恒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本文全面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资料丰富;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来说,很有参考价值。但,文中某些提法不尽妥贴,某些论断也失之偏颇。不过,从全文着,仍不失为有独到见解的论著。这里发表的译文,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尚斌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发展史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国共关系史,揭示其客观规律性,对于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仅就抗战初期的国共关系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波兰的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1941年7月3日,在德国背信弃义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的十二天以后,斯大林在电台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也许有人要问,苏联政府怎么会同象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一些背信弃义的人和恶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呢?”①对这个问题,四十多年来有种种解释。②我们认为最好还是看看当时人对这件事是怎么说的。根据当时报刊的记载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苏联与德国签订了震撼世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至今日已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一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由此而产生的影响都已成为历史,比较清楚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对这样一个条约,众说纷纭,西方往往诬蔑它是“背信弃义的邪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苏联则针锋相对,认为正是这一条约的签订,“打乱了侵略集团的最终形成,粉碎了德意日一致投入战争的可能性”,“创 相似文献
18.
沈志恩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1939年8月到1941年6月间的苏德双边经贸关系是不平衡的。苏联虽然得到了某些短缺的机器设备和军事技术装备,但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牺牲了部分战略物资储备,并暴露了军事工业的弱点。此外,这一时期两国间保持的经贸关系,还被德国用来制造假象,掩盖其侵苏准备。 相似文献
19.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86,(3)
1939年8月23日缔结的苏德条约,“好象一个炸弹在全世界爆炸”,春天以来紧张的气氛,现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自条约缔结以后,一系列重大事件纷沓而至。如何评价该条约呢?史学界认为:德国订立该条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破坏当时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是要“争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史学界对此无异议。苏联为什么要缔结该条约呢?根据苏联史学界统一的口径,其观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1945年以来,论争的焦点是关于社会学操作论的本质,以及社会调查研究的分析模式的选择标准等问题。在这个时期,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这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帕森斯将社会学理论用于社会研究。社会学家—不管他们是否接受帕森斯的理论——也更清楚地意识到,理论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