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律必须具有客观普遍性,并能对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个特征的适用性有很大局限,“否定之否定”不是一条客观普遍规律。事物运动的真实规律应是“辩证否定规律”,这一规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先行否定《呐喊》、《彷徨》、仙台经验、启蒙者、先觉者等现实鲁迅像,竹内好以《野草》、S会馆时期、文学者、非先觉者等为回心之轴,塑造了一个本质为"无"的绝对"文学者鲁迅"。但是,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目的论,使"竹内鲁迅"陷入了一种玄学式的同义反复逻辑,以至于以否定鲁迅来成就"竹内鲁迅",以无限否定至无来证明"无"。"竹内鲁迅"的形式先于内容、语言先于事实、目的先于历史,不过是以竹内好为代表的"二战"期间的日本知识人,表达其无法克服的历史困境和思想危机的媒介。"竹内鲁迅"其实"无"鲁迅。  相似文献   

3.
"守中"的"中"不是"中间位置"的描述性、客观性判断,而是"行、成、好、适合、适当"的评价性、主观性判断,"守中"是具有价值导向的方法论。老子坚持"反者,道之动","守中"就是"守道",也是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具有否定的意义,而且这种否定是辩证的否定,也就是有肯定的否定,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较低层次的部分,并以此肯定较高层次的部分。"守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然、道、无为,二是柔弱,三是静虚。"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学的精华,在他们所处的轴心时代是领先的。"守中"过于强调消极面,其实是守住"消极"的一面以图达到最终的积极结果,完成"反者道之动"这一辩证发展过程,这无疑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漫"是古今汉语中均较常见的词语之一,至少在唐代,就可以用作禁戒否定副词。"漫"作禁戒否定副词的演变轨迹为:大水→水满外溢→多→不受约束,散漫,放浪→随便地,胡乱地→枉,徒然,白白地→表示禁戒否定。另外,"曼"、"谩"、"慢"等在字形、语音、意义方面都与"漫"关系密切,而且也都可以用作禁戒否定副词。但"谩"、"慢"作禁戒否定副词主要是因其与"漫"相通的缘故,并非自身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战国中晩期到汉代初期,"名""法"并举的现象格外普遍,两者同样被视为现实政治中最高的、最为根本的因素,是统治者必不可少的两种统治手段。战国中晩期到汉初正是追求绝对君权的政治体制成长完善时期,为专制君主服务的带有普遍性、绝对性意义的法则、标准系统,是由"名""法"共同体现的,两者在性质上类似,在机能上有分工的不同,可以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6.
从逻辑哲学看公孙龙的“白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反对对"白马论"的实在解释与逻辑论解释.公孙龙的"白马"与"马"有第一性质,内在本质,绝对概念三种意义."白马非马"之"非"实指"全异",因当时"全异"与"有异"尚未分化,致使公孙龙以"有异"论证,以"全异"结论."白马论"以名实观为基础,又融贯"正名实"的社会理想,于是否定变化,进而否定种与属、实体与属性的同一性,阻碍系词意识的萌生.结语揭示了运动观与概念论的关系,由此给巴门尼德的"唯存在存在"以新解释.  相似文献   

7.
仵从巨 《南都学坛》2004,24(6):77-81
《九三年》是雨果一部特殊且重要的小说。小说中关于"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主题在研究、评论中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被否定。这一否定在今天看来是应重新讨论的。雨果小说中的这一认识或结论实际是一个深刻的、科学的、正确的、彻底的结论,从作品的分析与历史、现实的思考都可得到证明。应该对往昔的否定性意见或看法做出必要的调整与修正,应该把《九三年》、雨果及众多的作家作品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灰色"帽子"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重要命题"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彻底摆脱了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影响,也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但此命题并不否定各种意识形态有其历史性的承传、借鉴和批判,同时,也并不否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物质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相似文献   

9.
"无父文本模式"是张爱玲和杜拉斯作品中存在的共同主题。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具有强烈的女权思想,在作品中她们以"无父文本模式"表达了自己对父权社会的无情嘲讽和否定。张爱玲的态度是彻底和完全否定的,杜拉斯则是在否定中还期待着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质量互变规律的关系存在着某种(?)解,认为量变就是肯定,质变等于否定,两次质变就构成一个否定之否定周期。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见解已经成为我们理解、阐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个理论模式。然而,大量事例证明,这个模式本身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的成分,并不具有无可辩驳的客观普遍性。人们正是由此而产生了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之客观普遍性的动摇和怀疑。因此,应当重视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质量互变规律关系的研究。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理论与“黑格尔主义的遗迹”的关系,是其中争论的问题之一。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书中说,恩格斯“坚持辩证法,挑选一些例子来证明三段式的正确,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由以长成的那个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是黑格尔主义表达方式的遗迹。”对列宁这句话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从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产生歧义。如有的从这里进一步推论出:否定之否定就是“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是“黑格尔的思想残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公式”;有的说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界时中国模式的理解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上,也涉及金融危机中的政府作为问题。经济学界对中国模式否定和批评多于肯定,首先源于对已有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不具独特性的分析,也源于对中国模式不具普遍性的认识,还源于对中国模式尚未形成的判断,以及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还会"是茶陵话中一个常用的词语,其除了具有和普通话中"还会"相同的意义、用法以外,还具有表否定的特殊用法。用于否定对方的观点或者行为方式。"还会"否定功能的产生是因为"还会"常用于反问句,是一个反问标记,由反问标记发展出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看到了历史描述的选择性和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出"历史无意义"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历史认识的能动性,他否定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由于片面强调历史解释的相对性,他否定了历史认识的普遍性,进而否定历史意义的存在.波普尔在这个问题上的偏颇之处在于,他忽略了"没有主体的能动性就没有历史认识"和"能动的认识始终是对客体的反映"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词心"说是中国近代词论的重要学说。词论家况周颐给予"词心"说充分的重视和阐发,他一方面以"词心"概念涵摄诸多与主体相关的诸如性灵、学力等理论命题,使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缓和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之间的矛盾,使词的创作趋向于主体的自由表达,实现了审美转向的个体激活。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词心"说可以说是对词的他律意义的一种背离,当然,这并不是对词的社会功能的取消和否定,而是不再将它视为绝对意义的价值。"词心"说作为一种具有普泛意义和深度品质的词学审美理想,对于近代词论的个体精神与创作原则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由意志作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设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的意义上必然地联系于具有纯粹性和普遍性特征的绝对存在;这样的存在因为拥有自身的原因性而区别于经验的过程,并同时将这样的存在与普遍性的原则规定或定言命令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自由世界的标准。当然,自由的确立还在于获得世界统一的先验综合根据,在于取得自由意志与其行为结果的统一;自由原因性的可能来自理性存在的事实及其实践特性,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道德律命令才会因为“积极的自由”的存在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崛起是"中国模式"的载体与叙事。作为表征中国崛起的事实的本体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探求中国崛起之道的认识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仍在建构之中。西方关于认识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的解读差强人意。正如国际性的现象需要国际性的阐释一样,"中国模式"也需要一种中国的阐释。只有从文化角度切入,才能深入"中国模式"的内核。从文化视角考量"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意指一种软实力的崛起。让世人理解"中国模式"并产生一种新的认同感,中国知识界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8.
否定句的生成分为两个有意识的过程:首先确定"非"常态情况的先设,然后对这个先设进行否定。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我们以"活动动词"在同为过去时间的条件下,既可以受"不"否定,也可以受"没"否定作为分析的突破口,分别讨论了用"不"否定和用"没"否定的语义区别。用"不"是以主观断定或主观意志否定先设的,先设肯定信息与否定都表示对同一客观情况的两种不同主观判断,是静态的。用"没"是以客观事实来否定先设,先设肯定信息与否定分别表示对客观情况的描述,即先设和否定分别表示两种客观情况,都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有一种追寻哲学普遍性的传统,而这种追求最终导致了哲学本身发展的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就包括了对哲学普遍性的否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来分析哲学普遍性问题,不仅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的需要,更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务之急。对哲学普遍性的否定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理解结构为基础的,是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拓展、新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儒教的"天"与早期儒教的"上帝"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没有人格性的抽象本质.儒教属黑格尔所说的自然实体宗教,它的最高崇拜对象只能是那形式上看具有某种抽象普遍性的自然东西天.儒教"天"的崇拜不可能有在现世生活之上之外的宗教意义,而只能有一种抽象的道德意义,此即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它是一种否定个体自由的抽象的实体道德,其消极性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