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往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对者大多是就假说的内在论证过程及方法的不足进行批评,本文拟从一个外在角度对假说加以驳斥。通过对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概念隐喻化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或决定不同的隐喻化思维,而是思维影响或决定语言。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相似文献   

2.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理论,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而我们通过对英汉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该概念隐喻化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英汉"人生"概念隐喻既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和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它们都呈系统性,都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人生"这个抽象概念,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概念隐喻网络体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也体现了语言的系统性。"人生"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系统性和文化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相似文献   

4.
英汉“爱情”隐喻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喻不仅指隐喻的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存在着相同的和不同的隐喻概念,原因是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及物质经验和不同的文化经验.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认知始源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探讨英汉身体部位词"foot/脚"在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投射过程中的相似性,支持了Sweetser"以身喻心"及覃修桂"以身喻身"的上位隐喻具有跨语言性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时间—空间隐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源自泛人类的认知体验。首先介绍了Lakoff的英语时间隐喻模式,然后在归纳了关于汉语时间隐喻系统的三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汉语时间隐喻系统在水平轴"前/后"上的隐喻模式及自我方位进行了探讨。强调只有先区分"自我参照物"和"时间参照物",才能发现汉语中很多"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在隐喻上的"一致性"。英汉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汉语中自我也是面向未来型,"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隐喻在汉语中同样存在,此外,汉语"前/后"时间隐喻还存在另外两种模式。最后,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往前/后看"为语料,对上述隐喻模式进行了例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人体概念域到非人体概念域的投射主要是结构功能型的投射 ,英汉两种语言大致相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各自的语言形态等方面的不同 ,人体隐喻化认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分布。英汉两个民族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 ,通过隐喻机制 ,经过英汉这两种不同语言的过虑 ,去认识世界时 ,便对世界做出了不完全相同的切割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爱情”这一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比喻容器、植物、火、旅途、战争等。同时,由于两个民族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爱情”这一概念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爱情”的概念隐喻语料,揭示了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投射的范围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9.
名词化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的转化。英汉两种语言名词化的手段及程度不一样。探讨名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名词化的不同,旨在使译者更加明确两者的区别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文化认知及英汉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相同的文化认知方式,英汉两种语言会有相同的隐喻概念;但因为英汉同时也有不同的文化认知方式,所以这两种语言之间也会有不同的隐喻概念。在翻译时如文化认知不同时,可用目标语的隐喻形象来替换原文中的隐喻形象,如文化认知相同时,可重视原文的隐喻形象又传达原文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法、汉语中“ABOVE/DESSUS/上方”图式映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笔者对英语、法语和汉语中作为意象图式概念的"a- bove"、"dessus"和"上方"等方位概念隐喻词语进行了跨语言、跨文化的图式映射实证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在三种不同语言文化中表示同一意象图式概念的"ABOVE/DESSUS/上方"的隐喻拓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分别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从始源域映射到非空间抽象目标域之上,该研究结果佐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许多抽象概念结构部分源起于意象图式结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喻思维的认知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诸多高级情感元素中,爱情是其中最为独特、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由于人们思维存在共性,因此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常用具体的事物来隐喻"爱情"情感。本文从认知角度来诠释情感概念——"爱情",通过对其认知原型的分析来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关于"爱情"的隐喻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在"概念隐喻"的层次上,比较英汉经济用语中"路径"隐喻在使用上存在的异同,若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从跨语种和跨文化方面对"当代隐喻理论"进行验证,会发现英汉在认识经济概念时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不同之处体现在"路径"隐喻使用的细节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事件结构隐喻是莱考夫(Lakoff)所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隐喻之一。论文从事件结构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并将其细化为三类,即:位置版本、物体版本以及二者的结合。文章选取了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红楼梦》中的语言体现,比较分析了这些概念隐喻对英汉语言中关于“生命”的常规隐喻性语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件结构隐喻的角度对英汉常规语言中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的分类解释是切实可行的。此外,运用类似的分类对创新隐喻进行阐释也是值得期待的。   相似文献   

15.
英语习语作为整体提取和创造性使用的语言单位一直以来是中国学习者理解和表征的重点和难点。概念隐喻理论为习语的阐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但它在英语习语词典尤其是英汉双解习语词典的释义中目前还研究得不多。本文以隐喻习语的意义理据为切入点,选取包含名词"fire(火)"的隐喻习语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语料库和词典调查的方法,探讨隐喻习语在英汉双解习语词典中的释义模式。总的释义结构要分层分类表述,首先将中心词"fire(火)"的体验义在微观结构中呈现,其次以中心词为准归纳喻义群将相互关联的习语按字母顺序编排,最后在语言层面上进行喻义释义,凸显汉语释文的国别特征。隐喻习语词条的释义以实现隐喻系统中的概念激活和语义关联的英汉双解习语词典的文本环境为依归。  相似文献   

16.
概念隐喻的构建是以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文章以"喜悦"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以经验主义认知观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概念映射系统"喜悦是物体"的体验基础,从而解释了英汉情感隐喻产生共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对英汉视觉词汇隐喻语料的系统考查和分析,论文论证了语言的隐喻化过程就是人类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产生了丰富的概念隐喻和词汇面的隐喻表达,使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论文进一步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喻—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8.
人体隐喻化对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脸、面"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运用英汉语料,对英汉"脸、面"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种语言中"脸、面"词汇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导致了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在此,将对英汉隐喻生成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产生共性及个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角度在跨文化层面上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恐惧”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情感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生理反映基础上的,存在认知普遍性;又因为文化模式的影响,呈现出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