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库恩的"范式"与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以"不可通约"的"范式"为核心概念的新的科学革命模式,描绘出了一幅基于范式及其变革的既区别于逻辑经验主义"逐步累积式",又不同于批判理性主义"不断革命式"的科学发展动态图景。这为我们深入研究理论创新的机理提供了一种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不可通约性是库恩哲学理论中重要的也是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库恩不可通约性建立在其新的科学语言观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概念变化所引起的不可通约性,既与语言结构变化有关,更与认识主体世界观的变化有关。库恩科学语言观的转变对知识论、真理观、存在伦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并使科学具有了人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科学哲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和观点出发讨论不可通约性问题,以致30多年来,不可通约性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析和对科学哲学家们的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诸多冗繁的研讨中,夏皮尔关于不可通约性问题的理论和研讨方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科学哲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和观点出发讨论不可通约性问题,以致30多年来,不可通约性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析和对科学哲学家们的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诸多冗繁的研讨中,夏皮尔关于不可通约性问题的理论和研讨方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5.
库恩科学解释学基于其历史主义科学观。"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科学解释学的3个核心概念,其它诸如"范例"、"反常"、"危机"等基本概念都可以从这3个核心概念中推演出来。这3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哲学关系可以依次从哲学解释学"理解"、"解释"和"实践"3个理论维度加以解析。其中,库恩科学解释学研究的意义和解释界限也应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以求融贯一体地理解库恩科学解释学。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比较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的哲学思想渊源、研究对象、理论的核心内容等,提示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或者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产生发展或者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通;中医理论研究对象是"气"与量子理论的研究对象量子在性质特征方面具有可通约性;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都以整体观为基础,且其整体观都包括天、地、人特别是人的精神;阴阳学说与量子理论的互补原理在本质上具有可通约性。认为中医理论哲学观和量子理论科学哲学观具有可通约性。为量子理论转化传统的中医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也是受争议最多的哲学家.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颠覆了关于科学形象的"公认观点",开辟了对科学活动的社会历史理解,因而被认为是革命性的.库恩使用的"范式"、"常规科学"、"不可通约性"等术语在学术领域内受到广泛讨论,甚至扩展到日常用语中.范式(paradigm)是理解库恩思想的核心概念.《结构》出版后,库恩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回应不同读者对《结构》的批评,更清楚地阐述自己对科学发展的看法.六七十年代主要是修正其关键概念,而进入80年代后库恩的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越来越倾向于强调,在刻划科学革命特征和不可通约性时,分类词典和语言学习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中,王国维以哲学家的身份和眼光对辜鸿铭所译《中庸》进行了批评,其批评对象的选择则体现了他对术问题的一贯关注,其批评的视角表现出了可贵的不可通约性思想的萌芽,其提出的反向格义是通向部分通约的一条可能途径。将该文放到王国维思想体系的框架里进行考量、从不可通约性的视角对该文进行解读,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换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整体论视域下的科学理论选择问题的研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个体的心理上信仰改宗;一是作为科学共同体整体的范式转换。这两个层面中都体现出库恩理论的整体论方法的取向。试图从整体论的视角阐释理论选择中的主客观统一问题,选择与不可通约性问题以及科学理论的接受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耶阿本德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看法截然对立的科学方法论论点———"怎么都行"。他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科学观基础上,阐述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提出了"不可通约性"来说明理论选择、评价及科学进步问题;他扩展了无政府主义含义来论述科学与其他知识、社会现象的关系。尽管其思想中包含着许多不合理性因素及神秘主义色彩,但它体现出的宽容、民主的科学精神及具有辩证法特征的能动的科学实践观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论范式理论在经济学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恩范式理论的提出,给传统科学哲学带来了突破,改变了科学哲学的面貌,也改变了其他学科的面貌。库恩认为范式不适用于经济学,实际上,范式理论对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和研究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面对这一矛盾,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库恩范式理论进行解构,从而寻找范式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可通约性,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库恩的范式理论。  相似文献   

12.
陈向、汉妮·安德森和彼得·巴克尔用概念的动态框架模型解释库恩后期的科学革命理论,本文依照这一进路对科学理论的渐变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进行考察.动态框架模型强调了特征的层次性,使得上下层概念联系起来,最后形成了整个分类系统.由于分类体系的各层次变化使同一概念在变化前后产生距离.常规科学内的分类体系仅在低层次变化,变化前后距离较小;而科学革命期间,分类系统在上层变化,变化前后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13.
库恩提出了以范式概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论,同时,提出范式转换不可通约性的思想,从而把范式转换神秘化。文章试图揭示范式转换背后的推动因素及其中介环节,提出在范式转换过程中存在着联系前后两个范式的过渡性的范式的观点,以解释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14.
约翰·格雷坚持一种价值多元的自由主义,而反对正统自由主义普遍的、理性的共识。他认为:当今社会,伦理学只能是价值多元主义视角下的一种探询,其不可通约性只会消除对于理性的误解而不会颠覆理性,在不可通约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中,那些不相容的选择都可以是正确的;在多元主义背景下,没有普遍价值标准的政治合法性目标,且满足人们愿望的政权形式也可以有多种,权利的存在形态也随历史的变化而改变,并与利益的改变相互影响。格雷提出以“权宜之计”来解决权利与价值的冲突问题。“权宜之计”放弃对一种普遍政权的规划,并很好地适应了各种在现在和将来都包含多种生活方式的社会;但理论上的极端性和现实中的局限性,使其并不能真正成为一种普世伦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利与价值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史中存在着许多科学革命与科学还原共存的真实案例,这与大众观点所强调的二者在科学理论观和科学问题观上的对立性和互不相容性正好背道而驰。历史上,主要存在两种驳斥革命与还原对立说的主张:一种是Shap-in的"无革命说",另一种是Schaffner的"革命、还原同一说"。其中,前者否认科学革命的本体存在,而后者否认科学革命的相对独立性,即否认革命在认识论上的可区分性,这两种驳斥对立说的主张都过于极端。事实上,为了辩护革命与还原之间的共存,可以直接诘难库恩早期的那种革命观:首先,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模糊的;其次,"革命"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彻底性;最后,彻底的相对主义是不存在的。此外,革命与还原的共存还可以从"还原所具有的革命性"得到验证。还原的革命性体现在还原理论与被还原理论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尤其是体现在二者的术语在意义上的变化性。  相似文献   

16.
不可通约性与科学合理性--库恩科学合理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学派将科学合理性原则看成科学假说检验的逻辑规则,力图建立普遍的、超越历史和文化的科学合理性标准。库恩用科学史的大量材料论证,科学是在范式指导下解难题的活动,科学革命是范式的转变,不同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在这个基础上,库恩建立了一种历史的或局部的合理性理论,揭示了科学合理性与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方式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了合理性观念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7.
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学派将科学合理性原则看成科学假说检验的逻辑规则.力图建立普遍的、超越历史和文化的科学合理性标准。库恩用科学史的大量材料论证,科学是在范式指导下解难题的活动。科学革命是范式的转变。不同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在这个基础上·库恩建立了一种历史的或局部的合理性理论.揭示了科学合理性与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方式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了合理性观念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8.
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基于公认观点的理论还原观与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突现观展示了截然不同的科学进步的途径。对比两种观点可知,单纯的还原观和单纯的突现观都不能客观地看待科学的发展,从静态分析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理论并非完全可还原,而是部分可还原;从动态(社会历史角度)分析科学理论的演变,科学理论具有突现的特征,但范式间并非完全不可通约而是部分可通约。范式的部分可通约可借助公认观点的对应规则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9.
卜巧玲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67-68,108
从解构主义对文本终极意义否定的角度,针对文本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借鉴当代文化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一些理论,结合翻译研究中有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研究结果,探讨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活动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之间共性和个性的体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使得同一原作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本,从而给文学翻译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看待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考察托马斯·库恩一生的代表作 ,可以看到 ,关于科学“文本”的解读和科学“文本”发展的模式一直是他研究的主线和核心。在其后期 ( 80 - 90年代 ) ,库恩全面审视了自己以往的思想 ,提出用“语汇的词法结构”的方法重新诠释科学“文本”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