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在对通感的认知基础、原则和机制的分析基础之上,本文试用概念整合的理论分析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过程,指出: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通感隐喻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是生理、心理和神经的体验;各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是有一定规律的,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通感隐喻遍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象征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不是无生命的对象。它特别关注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融合。通感隐喻被象征派诗人发挥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为其语言风格的标志。象征主义对通感隐喻为何如此青睐?本文运用文学批评和认知语言学理论,通过分析象征派诗歌中通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哲学基础及审美特征,阐释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依据劳斯、库恩等人的文献,讨论了科学实践哲学中库恩的地位、作用影响。指出劳斯引用和根据库恩提出了科学实践哲学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库恩关于作为范例的范式的观点,以及在范例中强调工具等具有地方性知识特性的观点,对于科学实践哲学的主要观点——科学实践优位和地方性知识的科学观的确立有明显的直接作用;比较了库恩1与库恩2,库恩1是劳斯备受推崇的提倡科学实践观的库恩,而库恩2是还带有表象主义色彩的库恩。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是既成的历史事实。当年将自然辩证法改成科学技术哲学,并在后面加上括号,特意说明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时度势做出的决定。就学科体系而言,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恩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科学哲学的重大区别就是它和自然辩证法的一体性。不容忽视的是,否认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有违整个科学技术哲学界的共识和情感,而且,有可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和负面后果。保持科技哲学的教学体系和研究系统两层楼结构下的多元化格局,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感隐喻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Talmy的动力图式理论是能够解读通感隐喻动态映射过程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根据通感隐喻产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认知角度将通感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感觉挪移、表象联想和意象感通,并运用动力图式理论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通感隐喻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以期论证在动力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认知解读的可行性并揭示通感隐喻背后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6.
对通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通感不仅是人类共有的生理现象,而且还是一种心理现象。从通感隐喻的本质、构成条件和内在规律三个方面揭示通感隐喻的认知理据,并以日常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通感隐喻为例,根据不同的感官来源域大致将通感隐喻分为触觉通感、视觉通感、听觉通感、味觉通感和嗅觉通感。  相似文献   

7.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概念的形成依靠人的身体和心智的体验,依靠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意义源自人的身体体验。文章在收集和归纳英汉语“下(DOWN)”的空间隐喻基础上,尝试探索“下(DOWN)”的空间隐喻在英汉语中的认知模式和分布格局,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剖析“下(DOWN)”的空间隐喻背后深刻的体验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否可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身后,他的后继者既产发出"马克思的幽灵论",又开出教条主义。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今天,如何正确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通感实质上是一种隐喻,即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反映了各种感官特征的映射过程,这种过程遵循了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这一普遍的认知规律;感官域特征的相似性是基于心理联想的,并且受到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经·国风》中包含了大量的"水"概念隐喻,文章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情感是水"及"困难是水"的跨域映射,对水喻爱情、思念、哀愁、怨恨及障碍、禁忌、离间等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抽象概念"词语"的中英跨文化语料,采用Lakoff的认知体验哲学观点,考察了"词语是食物/饮品"和"词语是物体"等10种概念隐喻.揭示了人类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繁复和以具体喻抽象的隐喻思维模式.并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词语"概念的隐喻延伸及其范畴化,给出了"词语"的认知模型和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通感研究一直限于修辞学的范畴之中,没有上升至认知的高度,且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不很充分.传统的通感辞格究其实质是一种概念隐喻的子类别,其运作方式与其他普通概念隐喻并无二致.鉴于此认识,有必要在大量收集和归纳汉英语言通感隐喻的基础上展开微观对比研究,探索通感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格局,揭示通感隐喻的普遍性与差异性,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及民俗模型性动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是关于历史发展的哲学,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是阶级革命与生产力发展。当马克思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与发展"两大视阈应运而生。随着现实背景发生变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视阈实现了从革命到发展的历史转换并在中国产生巨大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认知维度是企业进行有效市场细分与沟通的重要依据。本文从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界定与分类入手,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刻画了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认知图式,并用语义差异量表分析法验证了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认知维度为行为动机和与生产的相关性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茶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思维现象。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茶隐喻的认知基础。文章采用概念隐喻和体验哲学理论,对"人生如茶"和"婚姻如茶"这两个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分析,探讨了茶的隐喻系统的认知特征及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程度范畴既是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语义、语法范畴,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范畴。根据参照对象的存在形态及其特点,程度范畴可以重新分类为客观性相对程度范畴、主观性相对程度范畴、限制性绝对程度范畴和普适性绝对程度范畴四种。另外,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化语言学在词汇格局中分析词的方法,对汉语程度范畴表达手段的演变进行历时梳理,可以认为汉语程度副词的发展及形容词形式的演变是汉民族对程度范畴认知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刑法解释中,客观解释、实质解释、目的解释、实质推理及司法能动主义等各种法律方法无不充斥着实用主义精神。概而言之,实用主义刑法解释观催生出三个统一:法律规则与生活经验的统一,法条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统一,系统性后果与个案性后果的统一。实用主义解释观滋生负面效应:实用主义刑法解释观蕴涵"反动"因素,缺乏民主约束,容易滋生犬儒主义。对于实用主义刑法解释,应从事前预防与事后救济两个层面进行完善,以保障解释结果的合法、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意义传递的符号表征,基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感知。但语言学的发展是以哲学作为基石和摇篮的,在语言认知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因为不同哲学流派的存在,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及其阵营,导致了不同语言学派对于语言认知的分歧,先后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认知观。体验哲学观认为对语言现象的认知与研究,建立在认知主体的体验实践及其哲学基础上。因此,厘清语言认知哲学对于语言认知的影响,把握语言认知体验观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其基本特性,理解其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对于促进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萧萐父先生以提倡"明清启蒙说"而闻名于学术界。他在继承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特点的多元并存、多维互动的中国哲学史观。他从科学释古的立场来探索中国文明的源头,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把握中国哲学史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明清之际"掘发中国现代性的根芽,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世界文化的前景。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萧萐父先生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理与情感的融合、纯化与泛化交互采用、通观与涵化相互印证,从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比"和"兴"的含义长期以来都难被区分,关于"比"和"兴"的区分问题也成为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列出古今一些学者对于界定和区分"比"、"兴"的看法和观点,找出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从理解概念的主体、文本比较分析和"比"、"兴"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三个角度来分析造成"比"、"兴"难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