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则强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3-67
新世纪十余年来,新诗遭遇了网络的狂欢,使得本已错综复杂的华文新诗的文体边界问题更加朴素迷离。尤其是微博、手机媒体等与新诗的融合,更显出了新诗文体建设的急迫性。但不管如何,艺术发展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制约着,新诗诗体建设也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认为,要解决好华文新诗的文体问题,应从诗艺和诗意两方面入手,在把握诗歌本质的同时,倡导诗体规范与实验创新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华文新诗诗体。 相似文献
2.
严春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3-117
王夫之的三部诗歌评选在编选与评论上都体现了其诗歌文体观念,本文从诗体分类、诗体发展演变、诗体体裁特征三方面探讨了船山诗歌文体观之内容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肖学周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56
身为医生,诗人韦白把自己的职业特点全面而深入地融入诗歌,并将职业精神与诗歌精神融为一体,致使他的许多诗歌都体现出医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特点。与医生的眼光对应,韦白的诗歌存在着将世界动物化的倾向,并蕴涵着内在的疗救精神。本文试从真正的动物,被降格的动物和准动物这三方面对韦白的动物诗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孟炎;田也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7-121
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学习起源和内涵的研究情况,分析组织学习的发生机理,阐释组织学习的过程,并对组织学习过程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重点研究学习是如何发生在本土网络或更大的全球化网络中的,提出基于网络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强调组织学习的个体、团队、组织和组织间四个发生层次,揭示组织学习内部与外部的发生机理,重点研究网络下的组织间学习过程,通过与个体、团队与组织的相互学习,持续而有效地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组织应变能力,为将来关于组织学习推动因素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永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67
写作与写作者的精神困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写作对于写作者心灵的升华和自我救赎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写作的起点不是文学史的功利诉求,而是源于个人面对复杂时代语境时自我成长的必需。 相似文献
6.
陈姵君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9-113
作为《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比和兴的含义长期以来都难被区分,关于比和兴的区分问题也成为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列出古今一些学者对于界定和区分比、兴的看法和观点,找出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从理解概念的主体、文本比较分析和比、兴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三个角度来分析造成比、兴难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俄国著名诗人亚力山大·亚力山德罗维奇·勃洛克一生创作的诗歌的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一个响亮的结论:勃洛克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先锋精神与公民意识的交织与融合,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较之纯象征主义的神秘、虚幻多了一份明朗、厚实,而较之纯公民诗,则又多了一份含蓄与韵外之致。勃洛克诗歌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向往彼岸与关注现实的并存与融合;第二,沉入自我心灵和思考知识分子与公民的命运相互交织融合;第三,革命与道德的交织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公民与公民意识是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在我国,如何正确地认识公民的法律性质、法律地位,公民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国家如何做好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教育任务。本文为此作了粗浅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众包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有着网络生产力的特点和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众包模式下,劳动者文化素质高、劳动时间灵活、互动加强、劳动机会相对均等;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呈现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特征;劳动对象为信息或知识,流通速度更快。另外,众包模式下的生产力不仅关注自然科技而且关注社会科技,形成自主学习的社区,人性化的众包网络平台不断更新。众包模式下对生产力的分析,丰富发展了网络生产力概念,同时促进了众包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0.
马来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8
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是既成的历史事实。当年将自然辩证法改成科学技术哲学,并在后面加上括号,特意说明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时度势做出的决定。就学科体系而言,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恩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科学哲学的重大区别就是它和自然辩证法的一体性。不容忽视的是,否认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有违整个科学技术哲学界的共识和情感,而且,有可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和负面后果。保持科技哲学的教学体系和研究系统两层楼结构下的多元化格局,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嘉昇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32-134
作为社会基本成员的公民,其公民意识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基础.学校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当作首要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范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0-85
历史上中国曾有六个地方使用过桂阳的名称,这使得人们对历史上出现的一些与桂阳有关的人和事常常有迷离困惑之感——不知这些人和事究竟是在哪个地方发生的,这种情况给地方志的编定和地方文化建设造成了混乱和纷争。本文在详细考察与历史桂阳有关的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历史桂阳的沿革变迁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基本理清了在这一问题上的混乱状况。 相似文献
13.
张培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7-83
佛教对宋代的学术、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宋代之前,尚没有哪个朝代的文学理论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且实现了融会贯通。宋代的佛教已非单纯属于一种外来文化,它已经与中国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融合为一体。宋代佛教是经过文化整合后而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有着明显的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倾向。儒家深厚的文化根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无法摆脱也不可超越的文化基因,而佛教博大的思想体系则将这种基因发扬光大,或者赋予其一种全新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宋代儒佛能够在深层次上实现贯通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唐宋之后的中国大乘佛教将世界根源归之于心这一核心概念。心的概念始成为儒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而宋代儒学最终由道学转向心学也证明了佛教的这一影响。有关文艺思想,宋代佛教界所作的阐发甚至较之儒家学者更早,对当时整个思想界产生的震动和影响是巨大的,这包括宋代佛教的思无邪说、佛教与艺术中和观、清雅艺术观念和风气的形成等等。 相似文献
14.
郭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45
本文在吴天墀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几则新材料,对北宋早期四川地区的卓越学者和思想家龙昌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考辨和探讨。文章对龙昌期生平的几个疑点有所辨正,并对龙昌期著述的流传情况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5.
《史记·魏公子列传》遍赞宾客一句的训释历来多有分歧,教材及文选注释常相龃龉;本文对这一问题详加考求,以释前疑。 相似文献
16.
张思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0,20
《诗经》和《左传》是两部关联度很密切的经学著作,它们都经历了正典化的过程。作为儒家思想的两部正典,《诗经》和《左传》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在《左传》中有着大量的赋诗言志的记载。赋诗言志是一种修辞术,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赋诗言志是一种话语方式,具有强烈的指向性。戏剧性是《左传》较为突出的文体特征。《左传》记录了两次大型的赋诗言志活动:一次是郑国六卿为晋国大臣韩起饯行,另一次为吴公子季札于鲁观周乐,它们都得到了戏剧性的再现。《左传》有关季札观乐的记载,较为充分地论述了诗歌和礼乐的关系,初步确立了中和美在中国人审美观念中的地位,因而可视为文学批评的一份文献。赋诗观乐是赋诗言志的一种扩展形式,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3-119
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以城市居民为例,定量分析了网络政治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政治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政民互动意识和网络信息公开意识对网民参与网络政治意见交流表达和网络政治行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汤万松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5-138
从体育舞蹈之美,谈体育舞蹈的审美教育,旨在使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艺术熏陶,达到心灵自由自觉活动的目的,从而实现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张晓琴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5):133-136
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实质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是从深层次推动公民对宪法精神与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情感培养。通过对宁夏公民宪法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公民宪法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一致性、公民宪法意识对公民意识的影响,提出了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白金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5-100
星云口述自传《百年佛缘》(增订版)于2013年在两岸先后出版,引发宗教及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该书具有明确的史学意识,述者尊重历史叙事的准则,力求详尽、真实地还原与述者相关的历史,使该书成为研究现当代历史可参考的文献之一。该书具有鲜明的弘法意识,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贯彻始终,使该书成为星云宗教实践的载体之一。该书体现了星云的文学观,从中可以考察星云文学创作的轨迹和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