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人能弘道"被视作君子的行为,是德性生命的在世方式。实际上,"人能弘道"还蕴含着对话逻辑,它以"孝悌"的亲子之爱为出发点。"人能弘道"的对话意识是生命最本真的意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可以借助"慎终追远"的方式,唤醒这一本真意识。"礼"是"人能弘道"的具体对话形态。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生命回归本然状态,还提升了生命的创造力,为理性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理想状态下,"朋-友"现象是一种以友爱为本质的现象;作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它意味着关系双方的本真存在向对方的敞开与绽放.但从汉语词源上讲,"朋"和"友"的不同含义却显出朋-友关系所包含的内在紧张.其中,"朋"侧重于利益的共谋,"友"侧重于心灵的相吸.从现象上看,作为从陌生性向亲密性和友爱性的动态过渡,朋-友关系始终包含着未定的背景因素.这些背景因素一方面会对朋-友关系构成潜在颠覆,另一方面又使朋-友关系的持存得以可能.这种朋-友关系的内在张力使德里达借古人之口说出的:"哦,我的朋友,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这一悖论性呐喊得以可能.由于朋-友关系体现出来的对他者的友爱态度构成其他一切爱的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形成其他爱的关系中友爱态度在存在论上具有优先地位.但是,友爱态度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存在着某种张力:它一方面在扩展自身的领域,另一方面又在失去自己的本真性根基.  相似文献   

3.
爱的本质是相爱者由于通过自我牺牲而实现与对方的和合,于是从这种和合接受一个新的自身存在的过程,而使它得以可能的文化基础是精神的自否定、自我反思和理性.一种爱的宗教就使爱绝对化了.而在东亚传统中,一种爱的宗教是难于被理解的.因为在这里,爱尚未成为人性中的直接现实;"仁"的经验也与爱在形式上存在本质的区别.这是由于在传统的自然思维中,精神之自否定、自我反思和理性的严重缺乏;要使这一局面得到改变,就必须克服这种自然思维的专制.  相似文献   

4.
正通常,我们说一个人不爱说话,常与性格内向有关,又或者更严重的说,这个人可能有自闭症。可再想一想,又不尽然,特别是网络流行的今天,"不爱说话"现象更为普遍。那么,说话是干什么的呢?它是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和情感的,是完成内心思维意识化的一个工具,也是完成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手段。而不爱说话的人,难道就是不需要表达?没有内心想法、感受和情感的吗?当然不是,说话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手段,有时候"不说"也是一种交往方式。那么,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不爱说话"都有哪些心理机制呢?心理专家许浩  相似文献   

5.
杨慧 《兰州学刊》2007,(3):19-23
圣婚仪式贯穿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阶段,从古代宗教对女神的崇拜到天主教对圣母的崇拜,这种仪式的象征性构成了宗教本身.圣婚中"处女生子"和"童贞受孕"的现象蕴涵着重重深意:从"处女"和"贞洁"的概念界定到"圣子"的出生,从象征赖以产生的肉体经验到象征被高度抽象后的心里体验,"圣婚仪式"体现了一种灵肉结合的爱,它不但完成了从肉体到精神的提升而且不曾失却生命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至汉这一历史阶段内,中国的话语形态经历了由"语"到"说"的嬗变过程,"语"这种场所,是以西周时代以来的社会制度为依托的,可以说是一种"安定"的话语场所;与之相反,"说"的场所则不再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处于失去西周时期那种秩序的社会之中,要捕捉住心情多变的听者的心理,"说"的对谈就要磨练话语技巧.因此谈说者们为了吸引心情多变的听者们,在凝炼种种技巧的同时,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小说这种文艺形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八卦"无处不在。虽然很多人不喜欢承认自己爱"八卦",但身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去聊"八卦",同时也会成为别人"八卦"故事中的主人公。聊"八卦"不是中国特色,除了社会历史因素,人类爱聊"八卦"有着更深的自然和心理因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认为,"八卦"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沟通,体现  相似文献   

8.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是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德性是什么"是其关键性问题.亚氏用下定义把德性的种差规定为中道,把德性的属规定为品质.品质是一种特殊的状况,更是一种稳定的习性;这种品质是一种卓越,是人之为人本性的圆满;这种品质的实现,是指德性作为一种倾向性会产生与这种品质相同的德性行为.亚氏的伦理学既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也是一种品质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师活动的潜在动力是"爱与奉献","让教育充满了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实施德育影响的过程,"爱与奉献"教育理念中蕴含着巨大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10.
"参差对照"是张爱玲的写作观,这种对照的写法在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中也得到圆满体现.<小团圆>的题目和内容是爱和幻灭的对照,整篇小说都是围绕九莉"万转千回"地寻求爱和一次次爱的破灭写就的.九莉对爱的渴求源于母爱的匮乏,爱的幻灭源于对母爱的幻灭.正是在疏离紧张的母女关系下,九莉才会有自我的分裂和冲突,才会对爱一边呼唤、一边绝望.<小团圆>就是一出母女冲突下的"对照记".  相似文献   

11.
王恩来 《理论界》2009,(5):134-135
最近一段时间,有三件事情让我闻之便想起本文的命题.一是某地党委将"孝"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品行的标准,不孝之人不能提拔重用;二是中州大学一位老教授,退休后带着92岁的父亲周游七省讲孝道;三是鲍尔吉·原野在报上发表一篇倡孝的文章:<哪一种爱更为稀缺>.官员、学者和作家不约而同地呼唤孝道,这或许说明,眼下,在一些国人心中,"孝"已经有些迷离.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1920~1922年在康桥留学时期形成了以"爱""自由"与"美"为中心的"单纯信仰".1928年重游故地写作<再别康桥>时,"单纯信仰"已经无情幻灭.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惜别诗,它是诗人"单纯信仰"幻灭后的一份感伤的诗意祭奠.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底,网络上兴起了一种"恶搞"短片.随后,这股"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恶搞"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以至蔓延到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广大受众对"恶搞片"的接受心理也从开始的"一边倒"到后来的渐趋理性.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明确两个观点一是不能把红色经典等同于历史事实;二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传播方式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陈得媛 《河北学刊》2003,23(1):175-178
<诗经@静女>中"彤管"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彤管"的本义应该是"彤菅",即一种紫红色的嫩茅草,是上古时期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正是"彤管"的这种本原意义,后来"女史"执"彤管"记事,专记君王的私生活.  相似文献   

15.
时间助词"时"在一串音节链末尾时经历了由实到虚的演进过程,当另一串与之处在同一个意义关系中的音节链在叙述事件不再强调时间概念时,"时"的语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其时间意义趋于模糊,而语法符号的作用逐渐突出.由于语义焦点前移,结构经过重新分析,"时"虚化为助词成分,语音表现为轻声,附带停顿功能."时"在这种句法位置上多表示假设关系.归纳起来,"语义虚化"是起因,"重新分析"是手段."时"的这种用法在今天的赣方言仍很活跃,湘方言及闽赣等地客家话中也有反映.  相似文献   

16.
邓新华 《江汉论坛》2007,(4):113-116
从诗学解释学的角度看,"摘句"并不像研究者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批评方法,而是一种诗性阐释方式.这种阐释方式之所以是诗性的,除了受中国诗性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古代的说诗者和批评家们在面对诗性文本的时候先在地持有的一种与解释对象相匹配的东方民族所特有的诗意的态度和诗性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诗性的思维方式铸就了"摘句"作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重要阐释方式的独特理论品貌.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寓"廉"于"莲",寓"爱廉"于"爱莲",用"爱莲"的动情语言表达"爱廉"的深刻思想。倡廉反腐,"诚为本"、立公去私是根本,"肃之以刑"、制度化、法治化是关键。传承周子倡廉反腐的宝贵思想材料,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的"柳河东"之称谓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统有关,"柳柳州"之称谓与出任地方行政长官有关,而没有称之为"柳永州",与其晦暗的政治经历有关.这种一名多种称谓的现象,是由于民族文化心理所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而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李尔王》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伟大的悲剧”。其中,“爱”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大家探讨。剧中,“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神圣的爱,这种爱维系着人的心灵及世间的和谐;另一种是肉欲的爱,这种爱臣服于世俗的私欲,是祸端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