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讨论了两个与《集韵》有关的问题。第一,从分析《切韵指掌图》的作者并不是司马光入手,引用《类篇》等所载资料,认为《切韵指掌图》序言中所说的《集韵》成书于治平四年(1067)是靠不住的,认定《集韵》成书在宝元二年(1039)。第二,阐述《集韵》编纂目的、内容及与以往韵书的差异,分析后人对它的研究,并确认《集韵》语音系统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才性问题是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中的重要论题之一,对其讨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而以刘邵《人物志》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具代表性。刘邵的人才思想虽受到了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影响,但更注重从名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天赋素质与人德行、才能的关系,并坚持“学习有限论”。颜之推则对汉代以来“唯德是用”的人才观提出了异议,并强调后天学习对人自身发展的巨大作用。二人均主张“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体现出了共有的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九一七年一月,《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二月,二卷六期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此后,接连又发表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与胡适、陈独秀讨论文学革命问题的通信或文章。这样,以《新青年》为阵地,关于文学革命的倡导和讨论,就逐步展开了。  相似文献   

4.
盂玉楼与薛宝钗已被历代评家各自作出了许多评论,但把二人联系起来作深入分析的不多。文章绕开全局性问题不作面面俱到的分析,从读者对这二人截然相反的两种反应和评论入手,就其部分内容即二人人际交往中的相似性作概括分析,并着重对其情感侧面进行心理学分析,以期在《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以及古典小说的研究中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福斯塔夫和应伯爵是两个经过时间考验的著名文学形象,他们二人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撇开讨论二人表层的相似,而分析了他们之间由幽默因子和乐观精神的有无而产生的美学区别,以及这种区别在观众和读者心中造成的审美效果的不同。同时,分析莎士比亚对福斯塔夫的言行所作的闹剧化处理和《金瓶梅》作者对应伯爵言行的如实描画,使观众和读者更容易忘掉他们行为本身的好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二人的性格所造成的审美效果上的原因,以进一步展现两个人物在审美效应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读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论唐前期风俗冻国栋《李遐叔文集》卷1《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关涉唐代前期社会风俗数端。撰人李华为玄宗至肃、代朝著名文人,们日唐书》卷190下《文苑传下》、《新唐书》卷203《文艺传下》有传。参据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  相似文献   

7.
川师学人     
胡嗣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36年4月出生,重庆市渝中区人。1962年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及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笔名胡问涛。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与研究。1984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评传》(IS万字,二人合著),已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忡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1991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苏舜钦集编年校注》(48万字,二人合作)及1999年与罗琴合作的《文同全集编年校注》(95万字)均为四);1省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四川省教育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8.
扬雄的文学批评具有独特的体系,它建立在易学之上而又有所发展。扬雄《太玄》与《周易》有联系,亦有区别。《周易》主张二要素论,《太玄》主张三要素论。《太玄》的三要素即天地人三要素,乃阴阳二要素加上作为批评主体的人。扬雄突出了人在文学批评中的主体作用,并用它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文学批评的模式,这是扬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而且在这一点上西方各国的文学批评家尚无人能与扬雄相比。扬雄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秉持发展的前进的立场,此可以概括为发展的批评观。扬雄的文学创作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批评范式:尽可能多地涉道。在《太玄》中,扬雄还建构了四组对偶范畴。  相似文献   

9.
王蒙和王志武都采用评点型的文学批评研究《红楼梦》,二人都重视文本的阅读,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王蒙的创新之处是试图将《红楼梦》置于当代的语境之下,运用比较现代的话语对其进行新的解读。王志武以小说文本研究为基础,主要提出了王夫人与贾宝玉围绕着婚配对象的选择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是《红楼梦》的中心矛盾冲突的观点。但二人在研究眼光、研究方法、评点风格扣主要观点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体现了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寄沉痛于幽闲”  ———读《关于活埋》  周作人晚年曾毛遂自荐了一批自己的散文 ,除我们已经分析过的《无生老母的信息》、《关于傅青主》、《游山日记》诸篇外 ,还有收入《苦竹杂记》的《关于活埋》。这篇同是文抄公体的散文却另有特色 ,其特别之处在我看来至少有二。先说其一。《关于活埋》是讨论“死法”的。这是个大题目 :人生无非是“生”、“死”二字 ,周作人既要关注与研究“人”(人性 ,人生 ,等等 ) ,当然要大谈“死” ,周作人确也写了不少文章讨论“死法”(参见收入《雨天的书》的《死法》) ,研究与死有关的风俗 ,以至于鬼…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对于唐代张说之子张均、张垍孰死孰生的最后结局,与两《唐书》《册府元龟》存有歧异。该文以二张事件为例,以原始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勘各史料记载,分析各自的取材依据,追究《资治通鉴》在二人生死上的致误缘由,进而论证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史部分的取材问题。该文认为《旧唐书》与其他文献相一致,故而书中对二人结局确凿无误;而《资治通鉴》独取唐代柳珵所著《常侍言旨》孤证不立,在唐史研究方面应慎重使用《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2.
楚辞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七录》起,几乎所有公私书目都为《楚辞》特立一类,其原因有二:1、《楚辞》独特;2、其影响大.从“楚辞学”的角度考察,《楚辞集注》增贾谊二赋,乱了《楚辞》之体.六朝人将《楚辞》当“屈原集”看,故刘勰评价屈原,不仅取证于其作品,亦引宋玉代屈原立言之《招魂》与《九辩》为例.  相似文献   

13.
李二曲与杨甲仁分别是清初关学和蜀学的重要代表学者。二人相识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丽虚是他们讨论话题最多的一位学者,特别是刘氏的工夫修养和所至境界。对于程朱、陆王之学,双方都反对门户之见,注重将阳明的心性本体与程朱的主敬穷理、存养省察工夫统而论之;强调本体与工夫相即不离,以及本体在逻辑上对工夫的优先性。而对于《四书反身录》,李二曲重在阐述杞宋“文献不足征”及其产生的后果,而杨甲仁则强调孔子“征”的能力。二人的交游与论学是清初关学与蜀学之间思想交流的一个典型案例,对于跨地域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尼各马可伦理学》和《道德原则研究》是关于伦理学的两个经验性读本。但是,与休谟哲学相比,亚里士多德哲学有着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质,这使得两人讨论伦理学问题的方法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从而最终导致两人在许多具体问题的看法上,有着诸多可比较之处。本文在分析这两本著作的基本方法的异同之处的基础上,试图对两人关于以下两个问题的看法作些比较性的分析:一、关于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和道德评价的最终依据;二、对一般“法”与具体案例的冲突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著名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白骨》分别以人类和非洲象的视角,共同表达了现代物质文明下人类生存的孤独和异化这一主题。文章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入手,讨论了现代人病态的生存现状。和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不同思考和类似的拯救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重评“二美合一”说──兼论《红楼梦》脂本、程本之差异白盾“二美合一”说是《红楼梦》讨论中的热点之一。它牵涉到曹雪芹原稿的根本构思的思想倾向与审美情趣,是解读“文本”和探寻脂本、程本不同面目与性质及作者思想取向的重要命题。百廿回程本《红楼梦》流行近两个...  相似文献   

17.
《全宋诗》著录作者九千余人,然因书成众手,于作者列目有“误置”的情况。通过以《全宋诗》本证《全宋诗》,辅以相关文献的比勘,可总结出其中有误引原始文献、一人误分为二人、本无此人而误列、诗作归属可考而标为无名氏等类型。从引证文献角度,可分5类23则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制定落实《条例》搞好教职工住房分配及管理张体勤《山东工业大学教职工住房分配及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校二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现已公布实施。《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是校党委和校行政依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比较研究发现,《西游记》、《水浒传》二书在叙事模式上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同构性。神异降生—反叛自立—屈身投降—征讨异己—抛却肉身—成佛成神,是其共同的叙事模式。二书不失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还在于细节处理中。二书除了叙事模式同构性之外,还有着共同的原型决定,即都是对于人的社会化过程的摹写与反映。  相似文献   

20.
从《说难》看《国闻报》报人的隐衷陈伯超《说难》,是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写的一流文章,原载于1898年8月5、6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八、十九日)的《国闻报》,后辑人《国闻报汇编》.《说难》以甲乙二人对话的形式,从“酒肆中之庖人”、“北里中之女子”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