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延清 《求是学刊》2006,33(4):138-144
在明朝屡次发生的皇位继承危机中,后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少数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也起了消极作用,亦对明朝政局产生了负面影响。从总体看,在明朝出现皇位继承危机时,后妃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这对明朝近三百年统治中,保持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应予以肯定。明朝后妃之所以能在皇位承继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原因在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和明朝皇帝昏庸腐化者居多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皇位继承制度都说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制的核心要素。但是纵观中国古代史 ,以嫡长子身份当了太子并顺利继承皇位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矛盾的根源是由于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特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秦汉以降的封建社会 ,只有宗法观念或者说是宗法精神 ,而无完整意义上的宗法制。连宗法制都不存在 ,在封建社会又何来嫡长子继承制呢 ?所以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只能是父子相传的皇子继承制 ,它最符合“君天下”的专制体制  相似文献   

3.
吴春燕 《唐都学刊》2011,27(3):48-52
七八世纪的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因集中出现了八代六位女天皇而被称为,"女帝世纪"。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女天皇的频出源于顺利"过渡"、"中继"皇位。然而,在考察了这一时期女天皇继位的社会、政治背景之后,笔者发现,"女帝世纪"的形成与当时母权制遗风浓厚的社会习俗以及皇位观念和皇室继承制度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按礼制,"太祖"是追封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与其他庙号相比享有独尊地位.刘宋孝武帝改崇其父文帝"太祖"庙号的行为既不符合武帝与文帝的客观地位和历史功绩,也违背了礼制.孝武帝此举正体现了他的正统焦虑心态,这种心态与他夺取皇位的过程直接相关.即位之后,为消除正统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孝武帝以改崇文帝庙号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极力标榜孝道来建构皇位传承的正统性.  相似文献   

5.
《东西南北》2012,(3):20-23
爱情和阴谋、权力和手足、子嗣和王位……21世纪,王室、香火、禁锢、纳妾…出生名门、天生丽质、才华横溢—入侯门——压抑、焦虑、适应性障碍、抑郁症……这一切,为人们展开了一幅菊花王朝皇位继承人暗战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故去,耶律德光继承皇位,但是辽国军政大权却仍然由思想保守、性情残忍的萧平太后操持,耶律德光便在与母后斗智中,统兵入关攻伐中原区的后唐李氏政权.同时,在支援后唐叛将石敬瑭的战争得胜后,拥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获得农耕业发达的燕云十六州领地,又在新领地上创行了南面官制,耶律德光终于奠定了契丹王朝的盛世基业,从此一跃而为统治北中国雄强的大辽帝国.  相似文献   

7.
试论崇祯皇帝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崇祯皇帝的历史地位董郁奎崇祯帝朱由检(1610—1644)在天启七年(1627)继承皇位后,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统治,曾作了许多努力。然明最终还是覆亡,他自己也落得个自缢煤山的悲惨结局。对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张岱日:“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5,(2)
契丹皮室军前期为中央宿卫军,后期转变为受中央调遣之野战机动部队,前后职能发生明确转变。契丹建国至景宗末期为中央宿卫时期,道宗朝以后为野战机动部队时期,中间存在过渡转型阶段。这种转变主要是缘于皇位继承机制趋于稳定、边界形势变化、殿前都点检的替代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明代正常的皇位更迭之际,大多数内阁首辅并无特殊表现,亦很难因此而出名,但杨廷和不同,他因皇位更迭而名噪一时,并为后世学者所关注.因为在他担任首辅时,明朝皇位更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局,明武宗的绝嗣和皇位一时的空缺将他推到一个特殊的位置.对于这一特殊时期的杨廷和,学界的评价很不一致,其中大多数沿袭部分明清学者的说法,一味地放大他在这一时期的政治行为,并刻意为其辩护.但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对这一时期杨廷和的一味粉饰显然是有问题的,无助于对明代政治特别是嘉靖政治的客观认知.目前对杨廷和总体研究的水平还不高,缺乏有深度、有见地的高质量成果.大礼议是一个政治问题,而绝非简单的礼仪问题,那种试图以礼仪为视角来解读大礼议是不可能认清这场争论本质的.本文以有明一代的政治演变为视角,就杨廷和与大礼议的相关问题作一较为系统的论述,进一步阐明自己在此问题上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胤礻真“通权达变”、“立法必行”的法律思想徐岱有清一代,胤礻真是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继承皇位后,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改革康熙末年出现的种种积弊,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巩固发展了康熙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为清朝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自然是政...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性的实践探索:继承"民本"思想,提出"执政为民"理念;继承"天人合一"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继承"德治"传统,践行"以德治国";继承"和合"传统,推进祖国统一及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庞骏 《阅江学刊》2014,(4):68-73
储君的名号称谓自秦汉以来通称皇太子。西晋武帝在立储问题上的三个失误:立愚子、立悍妇、立庶孙导致太子司马衷即位后严重失权,由此引发八王之乱。在八王之乱中出现了两个新的储君名号:皇太弟与皇太孙,它们皆是宗室诸王争夺最高皇权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西晋出现的皇太弟制、皇太孙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补充,也是统治集团对最高权力转移机制的适度调整,从客观上而言,对于丰富和调整秦汉以来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君子"一词在嵇康诗文中多次出现,也是嵇康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嵇康的"君子"思想,除继承儒家固有传统之外,还吸收了道家的思想资源,体现了其对正始玄学的继承和对魏晋禅代之际特殊时代背景的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君如 《探求》2004,(2):4-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纪之交我国面临着世情、国情和党情一系列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学习、研究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要了解"继承和发展"的成果,而且更要总结"继承和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死之间的抉择、海瑞精神、"大丈夫"人格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民族精神的演变作了系统的考察.作者认为,自上古以至明清,民族的真精神一脉相承.在明清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显然导致了精神观念层面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出现了诸多基于新的社会土壤的新观念.以民族精神为例,无论是忠孝、生死、节义精神,还是为国为民而"实心"任事的担当精神,乃至对忠臣、清官、英雄豪杰人格的追求,无不是在继承儒家真精神基础之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朱辉 《东西南北》2009,(11):39-39
据说古代的皇帝们继位,常常要“三推让”一番,甚至篡位的皇帝也是如此。比如,明成祖朱棣。冒着生命危险,千辛万苦终于干掉了侄儿,谋到了梦寐已久的皇位。然而滑稽的是他并没有一屁股坐到龙椅上,反而在一帮臣子劝他称帝时磨磨叽叽,一会儿说自己才疏学浅、一会儿说自己无德无能,推磨子一般来回推让了三次,最后才“勉为其难”,“被逼”坐上了皇位……  相似文献   

17.
杨简  李清文 《学术交流》2005,(12):185-188
"大雅"讽谏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继承、发扬了原始氏族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贵族士大夫的文化人格,反映出贵族士大夫理想中的君王形象.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价值,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对于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嫡长子在家庭内的地位之重要是无可怀疑的。刘盈(汉惠帝)和司马衷(晋惠帝)这些茸懦无能或类似白痴的庸人蠢材,之所以得以继承皇位,唯一的理由就在于他们是嫡长子。在上古,情况却完全两样。例如: “尧杀长子。”(《庄子·盗跖》。王先谦《集解》引崔氏云:“尧杀长子考监明。”文内着重点为引者所加,下同) “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居妫汭,内行弥谨。……瞽叟尚复欲杀之。……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史记·五帝本纪》)  相似文献   

19.
论杜甫的文学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巍 《社科纵横》2001,(5):50-52
"清新"与"老成"可谓杜甫文学审美理想的两翼.这种审美理想是杜甫对此前儒家论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盛唐诗人共同艺术追求的概括与升华,并强烈地影响到了后来者.  相似文献   

20.
"汉承秦制"反映出汉王朝对秦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关系反映在秦汉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都城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汉长安城本来就是在秦都咸阳渭河以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毫无疑义地要受到秦都咸阳的影响。但汉长安城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继承,在继承中求改革,求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