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伟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8
用汉语的被动句和土家语的被动句作为比较,进而对土家语的被动句进行分析,认为土家语的被动句有两类,一类是有标记的被动句,一类是无标记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2.
张伟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2):7-9
土家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其中黏附词比较常见,黏附词的位置都在旬尾。土家语的黏附词有它的实际意义,表现形式也多样,表现内容很丰富;有表语气、表助词、表动词等,这些黏附成了土家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向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4):147-150
土家语比较句的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南北土家语各自不同的比较标记、语序及助词运用等方面。相对而言,北部土家语比较句受汉语的影响小一些,特别是其差比句尚具土家语的固有格式,而南部土家语比较句的格式则基本趋同于汉语。这反映了土家语方言内部的语法结构差异及汉语对土家语方言影响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4.
于思湘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68-69
文章简要论证了能愿型合成词的构成条件,用对比的方法从构成材料、组合方式、语法性质、造句功能等角度阐述了能愿型合成词成立的理论根据,说明了增设该类型合成词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熊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3):13-17
语言的共时差异往往反映历时的演变,濒危语言也是一样。从濒危语言共时呈现出的差异可以印证和推测其濒危的状况和演变趋势。文章以实地个案语言情况调查为基础,从土家语群体在母语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使用、语言选用方面的代际差异来透视土家语濒危现象,旨在反映土家语逐步消亡的事实,剖析土家语衰退的原因,从而透视和反观语言濒危现象。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南龙山里耶近年发现的大量秦简,对土家语语源进行探讨。在土家语语源“巴人说”和“江西说”之间,笔者基于近三年来对大量土家语村寨的调查,认为土家语是由大量江西迁来者带来的母语。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南部土家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分别从数量、类别、形式、层次、运用等方面分析汉语借词的共时特点,剖析形成特点的原因,并以此个案为基础,归纳濒危语言词汇系统变化的普遍规律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熊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
语言态度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湖南省龙山县坡脚乡万龙村土家族人的实地语言情况的调查,可以从主观评价、民族意识、价值取向与行为倾向、语言忠诚等方面分析土家人的语言态度,从而透视和反观土家语濒危现象. 相似文献
9.
熊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4):4-8
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围.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主观态度在其社会生活中具有调节行为的作用.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态度这种社会心理因素必然会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从主观评价、民族意识、价值取向与行为倾向、语言忠诚等方面分析土家人的语言态度,从而透视土家语濒危现象,剖析土家语衰退原因. 相似文献
10.
邓佑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5):128-131
本文分析了土家语名量词的特点、来源、分类和句法功能,并在与亲属语言的比较中,探讨了土家语名量词的共时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欧阳晓芳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2):36-39
我们对三套小学语文改革实验教材的低年级常用词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对,发现三个版本(人教版、北师版、江苏版)小学语文改革实验教材的常用词在选取和构建上有限强的一致性.三版共有的教材常用词与社会常用词也有很大的交叉,这部分共核词可以作为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儿童必学词汇等级词表的核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孙秀青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53-56
在"欺骗"这一义位上"诈"、"欺"、"骗"三个词有历时更替的关系:"诈"、"欺"两词在先秦已经出现,东汉以前文献中"诈"占据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中"欺"已经取代"诈"占了主导地位;"骗"产生于宋,明代以后逐渐取代"诈"、"欺"成为此义位的核心词. 相似文献
13.
从借词看汉语对土家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佑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1):98-101
土家族与中原汉族长期接触与融合的过程,是其逐渐整合到中华民族母文化圈的过程。在这一整合过程中,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对土家族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土家语中汉语借词占40%的比例以及借词丰富的义类可略见一斑。汉语借词不仅丰富了土家语的词汇系统,也对土家语的语音、句法结构以至使用功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语借词的输入使土家语中增加了新的音位成分,形成了新的音位变体和固有词与借词并存并用的局面,甚至使土家语的某些固有句法结构也出现向汉语靠拢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翁丽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2):59-62
对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因此,在这近两千年的时段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由中国流向日本。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融入日本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空间的一种伸展现象;日本文化吸纳汉字,而吸纳是有选择的,所谓在空间上有“伸缩”,在内容上有“消长”,这从“店、馆、房、屋”四个汉字中可以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5.
以五类常用词——即吃类词、打类词、看类词、听类词、走类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考察,认为汉语常用词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异性,变异是主要的。影响常用词变异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变化、方言地位的升降、词汇系统的内部机制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系统的相互交换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日语“ま”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探析“ま”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阐释“ま”类常用动词共同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ま”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7.
章琼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近些年来 ,有些学者主张将“五四”以后的汉字离析出来 ,称之为“现代汉字” ,并以它们为研究对象建立现代汉字学。从汉字发展演变和纯文字学的角度来看 ,“五四”前后的汉字并无质的不同 ,将“五四”以后的汉字单独离析出来 ,称之为“现代汉字” ,理由不够充分 ;而作为“现代汉字学”研究对象的“现代汉字” ,应该包括汉字楷书全部发展阶段中的所有楷书字形 ,这也是现代汉字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谈两岸非通用词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殿生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5):139-143
文章通过对台海两岸现代汉语词语比较,提出了“非通用词语”的概念。并根据两岸现代汉语实际,对非通用词语的读音、词形和意义上的不同做了六种分类,并说明不同类别的特点。分析了非通用词语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非通用词语发展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路云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7-100
本文是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双音节"形名"区别词(共计71个)的专项研究,从是否接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和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进而对该类复合词的语法和构词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