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萨德(Marquie De Sade)(1740-1814)生活在法国启蒙运动与大革命时期,因其作品充满色情描写,被誉为"情色作家".然而,与当时大量涌现的粗俗色情作品不同,萨德的小说充满深刻的思想,我们一般把萨德的小说看成哲理小说[1].  相似文献   

2.
武田田  刘真 《理论界》2013,(10):127-130
通过阅读萨德的作品,安杰拉·卡特认识到性与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她试图创造某种介于严肃文学与通俗色情文学之间的文体,并使用这种“道德的色情文学”表达女性主义的理念.对萨德创作精神的充分理解和批判宣告了卡特创作成长期的结束及其创作成熟期的开始,并为她塑造全新的女性人物形象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琼 《北方论丛》2006,(2):50-54
萨德的反成规以及他的反叛行为的哲学基础是自然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色情文学对完善人的整体性的吁请与萨德的极端色情的反人性并不完全相同。在社会政治和文学两个层面上重新考察萨德的色情文学的哲学命题和文学价值在今天的后现代语境之下十分有意义,据此可以追索人的完整性之于文学自由的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色情”饱受非议,乃至遭到抛弃。而在正统文学中,它要么根本不被看作文学,要么被打上否定或负面的标签。桑塔格却发现了色情文学其实是文学的一种——与色情作品不同,色情文学本身包含了较多的思想性和拓展性因素。同时,借助于萨德和巴塔耶对色情小说的研究,桑塔格发现了色情文学的重要价值,也赞赏了他们在人类意识和思想的可能性之开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当然,桑塔格并非要引发一种色情实践或色情泛滥。毋宁说,桑塔格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我们需要直面“色情”和“色情文学”本身。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被道德判断阻隔自己的眼界,不被外物迷惑和干扰自己的判断,也才能发现色情文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在桑塔格看来,色情文学既是越界和超越性想象,也是自由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佘丹清 《兰州学刊》2010,(10):143-145
色情,常被人们固有的观念严厉指斥,长期被顽固地划分为肉欲性与黄色意念的性泛滥。其实,理性的角度来说,色情包孕了美感和丑恶两部分,是对人性的一种全面性的展示。沈从文的小说常关涉性爱,也即色情。对此,文坛一直持有两种对立态度,这就使认读沈从文的小说出现审美对抗。那么,沈从文在小说中表述色情,动机何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人性,产生人与精神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色情淫秽内容的传播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有效地规范色情淫秽内容的制作、传播,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之间的传播,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又有效地保护人们享有的表达和文艺创作自由等宪法性权利,是各国致力于实现的一个目标。本文结合西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经验,重点讨论了中国法律关于色情淫秽物品(作品)的标准,提出了认定淫秽色情物品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对相关物品、人员和涉案单位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伊恩·麦克尤恩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及小说《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叙事特征.小说文本在场景安排、人物摹写、"色情"意象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超现实主义梦幻、荒诞等特质.显然,这些超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运用凸显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本真思考与质疑.  相似文献   

8.
清初小说中的僧人色情故事,以改编晚明淫僧故事为重要编创方法,反映了清初文人划分身份界限的欲望。清初拟话本小说《五色石》卷三《朱履佛》的大部分情节都改编自晚明僧人色情故事。即使系据清初大臣赵廷臣断案传闻敷衍而成的皮匠故事情节,也与晚明淫僧故事《耳谈·徽富人某》十分相似。《朱履佛》对前代故事的改编明确以建构文人身份为目的,不仅增加了僧人迫害文人的情节,以僧人恶行衬托文人在道德上的优越,并通过叠加三则文人惩处奸僧的情节,确认了文人在与僧人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朱履佛》的改编策略,既回应了《五色石》区分文人与僧人身份的立场,也是文人在危机中寻求自我证明的特定手段。  相似文献   

9.
吴组细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①而这所谓“动态”并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细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括《小花的生日》、《栀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193年)《黄昏》《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樊家铺》(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正邪兼赋”说与正面人物塑造李庆信如果说写人是小说叙事的中心环节,那么,塑造正面人物,在小说创作中往往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正面人物在一般作品(侧重讽刺暴露或抹去了一切理想光采的作品除外)中,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直接关涉到作品的...  相似文献   

11.
张怀宝  冯建功 《理论界》2008,(2):182-183
色情文化是精神的海洛因,是诱发性犯罪这一社会痼疾的首要社会病理原因。其通过激活和强化人的性欲求、刺激形成条件、降低对非法性行为的评价尺度以及为性犯罪提供行为模式等途径,一步一步地使人颓废堕落,最终堕落为社会的边缘人,克制这一社会痼疾恶性发展的“瓶颈”之策在于消除色情文化的流毒,斩断其传播途径,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社会的实现,同时也导致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泛滥,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对网络淫秽色情的监管很被动,删除淫秽色情信息是没有用的,只有在服务器上进行封堵,才能真正有效及时控制.网络的原始结构并不适合管制的实施,但随着网络结构的精致化,将有利于网络规制.网络淫秽色情内容规制分为两种类型:分区管制和内容分级过滤.分区管制要求网络经营者采取措施阻隔青少年进入特定区域,内容分级过滤则赋予接收者阻断特定信息的权限.当前我国宜将淫秽色情信息进行界定,区分“淫秽”“色情”“低俗”的内涵,推动网络内容分级过滤制度的建设;同时,在法律上课予网站经营者在发布信息时采取隔绝措施的义务,在判断行为人所采取的某种隔绝措施是否足以构成法律上的免责事由时,必须考虑到当时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政府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评述了清代色情业若干发展状况和晚清政府所采取的若干应对措施。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等原因,娼妓问题到晚清时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实的压力迫使清政府放弃了道德主义的立场,在法律上许可了娼妓的存在,但同时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加强对色情业的管理。这对后世整治色情行业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多部作品都采用多角度叙述,在《押沙龙,押沙龙!》中作者安排四个叙述者讲述萨德本的故事,四个叙述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了美国人们对南方奴隶主盛衰际遇的认识、看法,为读者提供小说文本的多种可能性,引发人们关于南方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15.
"欲望"是乔治·巴塔耶最重要的文论术语和创作母题之一.首先,巴塔耶将色情视为神圣欲望.认为色情具有一种否定性的、突破性的力量;其次,欲望是"理性的他者"和"被诅咒的部分";最后,巴塔耶受到了色情作家萨德、超现实主义流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直觉主义等的共同影响.本论文认为,"欲望论"的提出是基于时理性和理性主体的批判,直接指向对自主权的吁求.但是,这一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尝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尚需辨析.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美国内战前后南方社会为背景,反映了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由创业到走向灭亡的悲剧历程。本文试图从“人性”和“种族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萨德本庄园神秘杀人命案,研究并解读命案的因果关系、谋杀性质、社会意义。命案造成了萨德本家族的悲剧,同时也是南方社会悲剧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孙燕 《理论界》2008,(3):142-144
桑塔格认为,艺术不同于思想,批评的功能不是进行道德提升,它诠释的应是一种美学世界观,即什么是美学感觉,因此,桑塔格主张用"艺术色情学"取代"艺术阐释学"。"艺术色情学"延续了桑塔格的反阐释理论,使批评由外在的价值领域转向内在身体领域,它体现了20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新感受力",是文化由高级走向通俗、大众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8.
谈中国古小说中的范式陈辽中国的古小说浩如烟海,其中的范式也不少。何谓古小说的范式?中国古小说中的范式约略有多少?在古小说范式的发展中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本文打算对这三个问题作些探讨。(一)古小说的范式,简言之,就是古小说中那些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20.
命运长河中搏击、浮沉的人们──王蒙笔下的新疆兄弟民族群像夏冠洲迄今为止,王蒙正面表现新疆各族人民生活的小说,共有二十余篇(部)之多,在其全部小说创作中占了重要地位。在这些作品里,作家大体勾画了新疆(主要是伊犁地区)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历史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