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人们对人文传统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关注,人文传统在经济增长和变迁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认可。文章以浙江和辽宁为例,就人文传统差异对改革开放后两地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振兴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重塑辽宁人文精神、再造东北传统人文新质。  相似文献   

2.
传统人文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如何相互融合,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土壤基质,对大学生加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素质教育,厚植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弘扬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这些人文思想具有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它们对全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统摄作用,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激发、认同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土木工程概论》课主要是介绍土木工程的发展、专业特点及学习方法的,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门课程,达到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效果,教学中可结合水利、建筑、桥梁建设者的先进事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运用太极图的相辅相成理论对学生进行才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在职业教育中传承人文教育传统的意义,它从人文的内涵入手,认为人文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人文教育是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中传承人文教育传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且决不能将人文学科工具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结合自身传统、地域文化、时代背景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具有群体凝聚、价值导向、激励鼓舞和环境营造等功能。东北农业大学经过6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东农人文传统,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面前,探究东农人文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对高校大学精神培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四个方面通过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的辩正分析,展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优点与不足,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清代桐城有山53座,川24条,自然环境秀美,既闭塞又开放,民生富足;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桐城更久、更多地保留着传统的古风文化;特定的开放性使文化在对外交流中不断更新。在这个素称人文之邦的地方,乡风淳朴,礼教严明,尊师重教,文化氛围浓厚。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犹如一片沃土,培育了清代桐城繁盛的家族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0.
简要列举先秦由神本走向人本 ,直至成为我国文化轴心时代的几千年间 ,在天文、历法、算术、农业、医学及手工业等方面科技发展的瞩世成就。探讨分析先秦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思想和科技发展的人文特点 :以统治者的实用性为尚 ;以诸子哲学思想的整体性为要 ;以文学与哲学的传播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面临着知名度低、艺术水平下滑、缺少资金、没有市场、传承艰难等困境。当代社会流行艺术的冲击、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缘化的原因。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培育策略,是一个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推近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应从五个方面来实施:加强传播和宣传体系的建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综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寻求法律保障与政策扶植。  相似文献   

12.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自21世纪始进入中文视野,2004年在辽宁地区重新引起社会重视,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诸多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消失。虽然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其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应注意民间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开发和保护并重;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管理,同时合理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社会人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和受益并依赖人与社会生活而发展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形态。文化的历史积累构成了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文化历代递传的历史连续体。这一历史连续体由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要素构成。文化传统对于后续时代的文化建设具有历史本体价值、理论认识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传统和小传统,是研究上下层文化关系的通行概念,但在理解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征方面,大致存在着六种不同的解释观点.这些观点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强弱不等的解释效力和借鉴价值,但需要研究者根据具体探讨对象加以理解和运用,尤其是要对亟待澄清的三个关键问题作出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本文着重于辽宁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诠释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相互促进关系,以更好地提升大学文化,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为辽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辽宁而发挥地方大学文化创新传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峡旅游与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三峡旅游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重点分析三峡旅游文化中的重人、重文、附会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洪长晖  罗妍 《南都学坛》2013,33(1):104-109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形成了自身得以绵延的传统。这种传统主要在儒家文化,特别是以人为圆心,向外扩展延伸的诸关系中获得呈现和凝聚。主要包括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外在)的关系。内省的特质使儒家思想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构建了生存于社会中的人所要努力的目标,同时它也是整个社会氛围对个体的角色期待,这种理想人格不仅作为一种人生指向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还进一步塑造了现实人格,也不可避免地对人的自我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钳制。平等原则、理性原则、人道原则是中华传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或统一,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仁爱、良知与中和观念,彰显出中华传统处理以人为圆心向外扩展的诸多关系的独特东方智慧,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辽宁要建设文化大省,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核心问题是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以“钻石模型”为基础理论,在其4个基本要素和2个辅助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结合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各个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从5个方面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优化文化产业生产要素;进一步拉动文化市场需求;明晰文化企业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良机;扩大政府政策扶持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是内在联系的,培育现代民族精神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把优秀文化传统与新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人们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二是将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对接,培养人们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祖灵”意指祖先及其所确立的亲属制度与信仰系统,以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祭祀仪式,倾向于强调天地、礼仪、象征和宇宙观。祖灵信仰及其相关文化范式,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血脉和伦理系统,是“天-地-人”认知文化,“儒释道”入世文化,乡土地方文化多向、多层次的互动、选择、吸纳、调适的过程,促成人类行动与宇宙天地相一致,社会生活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状态,体现着人类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