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剑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53-55
本文概述了淮北隋唐大运河考古发现的经过和影响、出土遗迹和文物情况、发现地柳孜的历史沿革、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和作用等,论述了这次考古发现对学术研究和淮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瑞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7-31
对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址进行了考证和研究。经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遴选考察推荐,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的历史空白。提出了对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为推进中原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雅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线性文化遗产,指的是线状或带状分布存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大运河作为我国具有突出代表意义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的共性特征。大运河除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外,其文化、经济价值更加不容小觑。如何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合理而安全的保护,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6-28
隋唐大运河是隋唐宋金时期连接中国南北水陆交通的最重要水道,运河水道的流通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繁荣,中原地区的安定也保障了大运河的水运畅通,二者的相互关系最终影响了当政王朝的兴衰。同时,中原地区通过大运河连通到海上丝绸之路,对当时的中外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隋唐大运河及其船舶的复原研究--为淮北市博物馆大运河展馆建设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5月至11月,在安徽淮北柳孜,我国首次发掘到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有石筑码头,一批唐船和全国20余座窑口的一大批瓷器等文物.淮北市博物馆新建有大运河展馆,专题展出大运河遗迹和隋、唐、宋三代的古船.隋代以龙舟最为著称,其建筑精致豪华,根据出土的四号唐船和<清明上河图>,经研究复原的隋、唐、宋共五艘船模,今均展出在淮北市博物馆的大运河展馆.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保护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保护方法;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要和保护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审视和评价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雏度可以是多元的.应当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初始价值与衍生价值、核心价值与附属价值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历史文化遗产陷入可能同时被简单处理与被过度消费的双重险境,因此,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必须确立人文价值优先的理念,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处,最终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让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的保护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也成为近年来讨论的重要话题.文章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对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运河安徽段在保护层面的不足之处.从生态旅游视域探讨了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价值,并基于大运河安徽段整体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提出适应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策略,以期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和未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水利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承载“连通五大水系、促进区域交流、助力民族融合”等政治文化理念。当前,我国大运河相关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家立法和大运河水利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地方立法。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国应适时制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法”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条例”,以弘扬大运河的“中华文化标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斌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5):41-44,68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它对于今人研究历史、缅怀过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地遭到了破坏甚至毁灭,因此,它的保护就成为现今社会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保护不仅指不破坏,还要去修缮、维护、整治,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人们在正确树立历史发展观的同时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是沟通黄河、连接通济渠和永济渠的中枢,也是南北运河之间的纽带和承东启西的水运通途。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遗产丰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活体遗产体系,是当今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其遗产研究,为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促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雯静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日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日本作为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具有诸多独到之处。日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能为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创业是文化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可行路径。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面临着公众认知滞后、制度环境复杂、文化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挑战。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创业需要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 相似文献
14.
桂林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光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1):99-104
桂林以拥有甲天下的山水和与之融为一体的文化景观闻名于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防止建设性破坏的蔓延和发展,本文在对桂林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城市规划与建筑及历代摩崖石刻与壁书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评介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这些珍贵遗产的若干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期望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新乡段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元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10
大运河新乡段是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卫河(永济渠)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河段之一,也是目前河南境内唯一一段可以看到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新乡段历史悠久,始于隋永济渠,明以后改称卫河,历代均为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承担着漕运、灌溉、行洪等功能,对新乡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对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时期发明,在现代农业中缓慢或停止改进和发展的工具类农业文化,主要包括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17种工具类型。此类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和教育价值。目前保护利用的主要方式有馆藏展示、入选非遗目录、缩微工艺品制作、节庆活态保护等。保护对象偏重于器物层面、利用手段过度依赖于旅游业、缺乏系统全面的保护方式和手段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和区域特色,多途径、多方式保护利用,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是保证此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本真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贾兵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1-5
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遗产的表征和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学术界对大运河河南段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把握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主要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的大运河河南段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大运河河南段遗产分布、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大运河河南段运河文化研究进行论述,旨在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启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8.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古代和近代农业时期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工具类农业文化,包括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17种工具类型。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教育传播价值,其保护利用方式主要有馆藏展示、入选非遗名录、缩微工艺品制作、节庆活态保护等。目前,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偏重于器物层面、过度依赖于旅游业等问题,亟待深入挖掘其时代和区域特色,多途径、多方式加以保护利用,以促进此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本真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在认识上要处理好继承和利用的关系,深刻理解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把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放在首位,做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实施遗产的数字化战略,寻求遗产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申报“世界遗产”,旨在提高遗产的保护意识;遗产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20.
吕俊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6-29
辽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特色独具,价值突出。类别研究是学术探索的良好途径,通过对辽西历史文化遗产类别进行研究,梳理其特征与现状、解析其价值功能,为辽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及保护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