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上的汀州地处福建西部,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它开发于唐开元年间,至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得到空前发展,成为闽、粤、赣三省边区的商贸重镇及客家文化中心之一。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闽西汀州八县涌现出一批颇有建树的画家,其中以上官周、华苗和黄慎最为杰出,被称为“闽西三杰”。汀州画家根植于福建传统,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把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清代中国绘画史上也应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古代福建汀州所在的汀江流域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福建客家聚居的主要区域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客家民系发展中起着人口聚落、繁衍和族群认同作用,也成为当今世界客家血缘寻根和文化寻根最重要的区域。客家只有在通过血缘与文化寻根达到客家族群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客家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3.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特定区域,根据考察和研究,客家与这一区域的渊源和关系极为密切和突出,而自古以来汀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又十分重大和明显。  相似文献   

4.
潮汕地区客家姓氏往往经由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南迁进入广东东部,以汀州(含宁化、上杭和永定)和嘉应(含梅县、大埔)为重要移居地,饶平横溪谢氏路径也不例外。饶平横溪谢姓先祖溯自宋元之交的谢枋得,经福建宁化、永定、漳州移入横溪。横溪谢姓先祖原先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逐渐潮语化。通过对客家谢姓的先祖追溯,发现客家人入迁潮汕的一般路径。发现进入潮汕的客家谢氏数量不少,而且往往经历潮语化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5.
汀州是闽西客家的中心地区,明清时期汀州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汀州商人发家致富后,积极参加地方社会宗族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汀州商人阶层的壮大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社会的思想观念。笔者试图对汀州商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做出一定程度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闽西汀州客家府第式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久负盛名,工艺最早来源于广东潮州。客家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丰富多彩,从大木构架、小木门窗装修到门楼的建造等都很精致。传统木雕工艺是闽西客家府第式民居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之一,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情趣。汀州客家府第式民居留存有大量的传统建筑装饰木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多用于梁、柱、斗棋、飞檐、栏杆、门楣、画版、匾额、门窗、桶扇等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等;雕刻题材有人物、动物、花草、吉祥图案等,装饰纹样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雕工粗放富有寓意,细致而厚实,刀法流畅。构图饱满,充分达到实用性与装饰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台湾,汀州客家人是一个易被忽略的族群,而漳州籍移民多被等同于福佬人,潮州籍移民则往往被等同于粤东客家人。通过史料钩沉与考辩,论证了汀州客家人对台湾开发的贡献,辩证了台湾漳州籍移民中有较高比率的客家人,认为不能将台湾潮州籍移民简单地等同于粤东客家人,从而澄清了台湾客家史研究中的若干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8.
客家服饰图案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福建客家服饰传统装饰图案的取材、造型及其色彩,研究了传统装饰图案的审美功能,阐述了客家服饰装饰图案既保留中原的传统特征又融合闽地服饰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的族谱大都记载先世来自中原,经由福建汀州、宁化石壁而转迁各地。这与史实不符,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却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可称之为“石壁现象”。“石壁现象”曲折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移民与土著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融合、同化。结果是强势文化在斗争和同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其中关键的因素是一元论的民族起源观点和根深蒂固的中原正统观念。正是这两种观念的交互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才得以从中原地区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汉族南方各民系才得以次第形成。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间手工艺术文化的艰难处境很令人惋惜,应该从根本上找到一条商业化的出路,以有效的市场化策略来保存传递传统的文化基因。客家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有效保护依赖于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只有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无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才能从根本上拯救濒亡的民间工艺。  相似文献   

11.
宁化石壁与萍乡一带客家文化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萍乡一带客家人主要来自闽粤的“棚民”。“棚民”是客家的别称,据其族谱与方志记载来自汀州、嘉应州,其祖先大都以宁化石壁为迁移的中转站。萍乡“棚民”的许多文化特征,均与汀州宁化相似。“棚民”对开发江西山区、发展经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客家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客家山歌音乐各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位于赣西北的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是由来自粤、闽、赣南等地不同的客家音乐元素与当地原人的音乐元素长期碰撞,经过二三百年时间的磨合,从而形成其特定的传统"唱与腔"的风格特征.音乐中的语言与发声方式、润腔组成了传统"唱与腔"的结构基础,而通过山歌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修养、自娱与表演等又共同印证了传统"唱与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土楼是南方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被誉为独一无二的山区生土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同时,土楼亦是客家文化传播的典型物质载体,充分展现出客家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特点,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烂光彩。2008年,福建土楼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将对福建土楼的社会功能这一问题作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字公度,于一八四八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出生在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县)的客家官僚地主家庭。 黄遵宪的故乡嘉应州是广东、福建一带客家文化的中心,人口十之八九是客家。在广东,客家居住的地方,虽然原来是同外来文化没有直接接触的山地,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地处沿海,很容易接触外来文化。 黄遵宪十七岁时,为逃避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来到潮州。由于这次战火使他的家庭完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类型入手,侧重分析客家土楼的结构与功能,指出作为客家人群共同体聚族而居的土楼所蕴含的客家人的价值观、宇宙观,体现了客家文化既继承了中原传统农业文化,又在与原住民的互动中再生出新的地域性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反证了客家人是由中原汉人、闽南人和畲等族群在特定地域的生产生活互动中形成的人群共同体,土楼成了这一人群共同体文化遗产的特殊见证.  相似文献   

16.
客家祖先崇拜的二元形态与客家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先崇拜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客家传统社会的重要载体,是观察分析、深入理解客家文 化的在地化及其客家传统社会特质的关键点。本文以个案材料为基础,详细介绍客家祖先崇拜的二元形态与特 点,进而重点分析客家祖先崇拜再生形态与客家社会的互动关系及其所反映的客家传统社会特质。  相似文献   

17.
透过中日两国民间工艺市场营销手段的对比分析,借鉴市场经济发达的日本民间工艺的成功经验,分析中国民间工艺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阐述现代品牌行销的关键因素,探讨了民间工艺的现代品牌之路,并对民间工艺的现代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期盼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18.
“客家”、“客家人”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种地域现象。是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汉民族独特稳定的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文化)“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载体,即被客家人共同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在音乐方面的体现。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上下近千年间,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他们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也正因为如此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目前仍有大量的原生民间音乐流传。然而,目前客家音乐的研究多数还是集中在对客家山歌研究的层面上,全面收集整理研究客家音乐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要深化客家音乐的研究及时收集挽救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为学习、研究、创作、继承客家音乐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客家学"研究热中,"客家宗族社会",应该讲,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从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料今天发表、出版的客家学学术论著,对此或多或少有所涉及的,应该讲,不在少数。然而,专门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著作,就笔者孤陋寡闻,实属罕见,而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客家宗族社会作深层次且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愚以为孔永松、李小平二先生的《客家宗族社会》(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当属第一部。《客家宗族社会》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客家文化丛书…  相似文献   

20.
叶介甫 《中华魂》2011,(10):16-18
傅连暲是最早为红军服务的“红色医生”.是中央红色医院、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创始人。他于1894年9月14日出生在福建汀州(今长汀县)。1927年参加革命后.历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兼中央红色医务学校校长、苏维埃国家医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医院院长、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等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