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多模态环境辅助英语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下的视听说教学不仅有其语言学及心理学基础,而且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教学环境及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手段及策略的革新。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设计了课前培训、课堂导学及课后自学的教学策略并辅以多元评价机制,以期提高听说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源于哲学的主体间性教学理论倡导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互为主体或交互主体性关系.这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实现了教学交往中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动与协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践行主体间性教学理论并结合在互联网和多媒体辅助下而进行的多模态互动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3.
以语言学、心理学、信息学、美学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多媒体时代大学英语多模态互动课堂构建原则:可理解性输入原则、注意力保持原则、短暂停顿原则、适时介入和退出原则以及美学情境创造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英语多模态互动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本文基于多学科理论对大学英语多模态互动课堂研究是对张德禄等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教师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多模态的。为了调查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手势语的使用特征,以多模态互动分析为理论基础,构建多模态英语课堂话语分析框架,并应用标注软件ELAN 5.9对所选样本中的四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进行逐帧编码、转录和分析。结果显示:四名大学英语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手势类型均为节拍性手势,然后依次是隐喻性手势、指示性手势和象似性手势,不同类型的手势承担着不同的认知功能。其中,教师在教学呈现环节使用的手势频率明显高于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使用指示性手势实现前景高层活动的转换,引导学习者在不同教学环节的注意度,表明多模态英语课堂话语分析框架对教师共言手势研究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人们的交际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多模态特点。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和交流工具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个领域中学术英语写作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是我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本文探讨如何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构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术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产出导向教学法(POA)"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为进一步探讨POA理论在大学生听说课堂上的应用,通过回顾国内外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发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找出多模态理论和POA理论的拟合点,设计出适合大学生听说课的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环境下POA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用语言做事的综合能力,且对学生可选择性输出语言的成效和口语输出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外语教学的不断变革和科技信息的日新月异,外语教学课堂的互动,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多种媒体和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介入,改变了传统课堂.当代外语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等手段,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建构、合作"互动式"的过程.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语言教学研究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教育生态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探究多模态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上对现实课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已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但课堂生态各因子的分布频率呈现不均衡分布态势。其中,教师参与的得分平均值最高,然后依次是教师支持、大学生合作、课堂秩序和大学生参与的得分平均值最低。因此,提出在多模态教学环境下优化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建议,即控制大学英语班级规模,优化多模态生态化教学环境;运用多模态生态化评价模式,激励和督促大学生努力学习;实施多模态生态化教学模式,构建大学生个体互助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式下,我校从2006年对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进行了改革,通过网络进行英语的听说教学.网络听说教学大大促进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本文对研究生网络英语听说教学进行了特点分析,并通过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这为完善日后的研究生网络英语听说教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研究教师课堂话语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旨在探讨研究生导师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各模态之间的协同以及实现模态意义的各形式之间的互补。着重对福建省某高校研究生导师课堂教学中的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进行分析,阐明实现两者意义的各种形式。文章旨在揭示导师是如何利用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及模态的表现形式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以期对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多模态理论认为,人类不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通道获取信息,还会通过身体运动、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式获取信息。大学英语应用多模态理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调查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氛围沉闷等问题,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要建设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创新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方法,重视课堂多模态教学评估。  相似文献   

12.
增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互动。但生生互动受到一系列限制因子的影响,本文即分析了英语听说课堂生生互动的限制因子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式下,我校从2006年对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进行了改革,通过网络进行英语的听说教学。网络听说教学大大促进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校研究生网络英语听说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参考,这为完善日后的研究生网络英语听说教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鑫河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2):160-161,166
本文重点探讨用多模态话语理论为英语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并通过对传统外语教学和测试基本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分析,认识其不足,并通过对多模态语际活动的了解,发掘其优势。以此为外语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教学过程和实践的指导。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在多模态语际框架下,选择模态体现三方面的意义:教学情景的活化;教学辅助工具的多样化;语际意义表达方式的情趣化。从而,为英语教学和测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及必要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以多模态为载体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开创了新型的考试模式,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本文详细介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进行的多模态考试比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从而为提高大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张德禄建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着重分析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综合组十位获奖选手设计的演示教学作品中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符号系统的意义潜势及其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演示教学主要包括视觉模态、声觉模态和视频模态等,且多种模态间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今高校英语教师意识到了运用多模态手段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多模态教学模式普遍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对提高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多模态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旨在构建适用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中所涉及的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构成的多摸态教学模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多模态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多模态读写能力。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已有一定的普及,但在应用中存在一定问题。根据多模态教学原则,从课堂教学的七个必要教学阶段对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不足,提出建议,以期有效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多模态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分析已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演讲视频是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文章运用Norris提出的多模态互动分析理论,采用“模态密度前景?背景连续统一体(modal density foreground-background continuum)”的分析框架,以ELAN多模态分析软件作为模态标注工具,结合Norris提出的交流模态,对一则TED教育类动态多模态演讲视频中各交流模态在构建演讲信息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些模态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演讲视频的问题导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这四个部分中各模态使用的强度和密度存在差异,言语交流模态与其他交流模态之间呈现强化、互补和并列关系从而共同构建多模态互动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审视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和考查多模态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阐释了多模态在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设计、PPT制作、试讲和课堂管理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多模态在教育研习,包括在观察、反思和教师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