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媒介素养是公民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和谐网络空间的基本前提。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亟待提高,高校应积极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家庭、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也应承担起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透过对大学生博客使用行为和习惯的调查分析,揭示出大学生博客素养本质上亦即网络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高校应有效地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以促进其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社会。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学生是互联网应用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对高校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从分析自媒体时代媒体的变化和当代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如今网络媒介素养的新内涵,并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给出高校网络媒介素养的微课程结构,以促进网络媒介素养在高校的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但网络媒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引导大学生适应媒介化社会生活势在必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网络行为异化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迷失及其人格支离破碎;网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冲击着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网络媒介负外部性侵蚀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立体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应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媒介伦理素养与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理性使用网络媒介;大力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实践育人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全力优化网络生态,降低网络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教育职能是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激励大学生全方位的素质拓展.文章主要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德育职能、教育育人职能、信息素养职能进行具体论述,凭借高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和信息素养,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6.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德育思想相当丰富,是其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探索和发掘孔子的德育思想,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极有借鉴价值:可以拓宽现代高校的德育渠道;提高德育者自身素质,加强德育的说服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个性发展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在德育视阈下详细阐述了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主动型"与"实践型"两种德育模式,强调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模式,重视个性发展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着深远影响.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正确合理地对待和利用网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大力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和运用水平,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潜在课程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实质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这一交往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中心环节,由此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可视化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分析入手,着重论述了知识可视化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影响,认为知识可视化应该成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分析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知识可视化创作的促进作用,指出网络信息的深度解读能力和传播能力对知识可视化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阐明了知识可视化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同目的—一促进网络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创造,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明确了知识可视化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性,提出知识可视化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视角看,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犯罪实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犯罪的制约,其本质是高校德育先进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犯罪这种腐朽亚文化的抗衡与引导.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作用,应加强高校德育文化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形成高校联盟,构建大学生犯罪腐朽亚文化的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校德育长期徘徊在低效状态 ,原因有三 ,一是德育目标过高 ,二是德育手段单一 ,三是德育过程简单化。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作用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表达信息丰富的特点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撞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 ;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迅捷性、互动性特点 ,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教育者应迅速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的素养。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的优化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网络德育信息的传播过程 ,是德育工作者与受众之间凭借网络媒介进行沟通或信息交流的过程。研究网络德育信息传播的过程 ,优化网络德育信息传播的模式 ,是发挥网络德育作用的有效途径。提高网络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和加强信息源的组织、开发与管理 ,对优化高校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高校德育的缺失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义虚无、生命困顿和践踏生命等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比较突出和困惑的问题,高校德育对此显得无能为力,这与高校德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密切相关。生命教育不是独立于德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但是作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整合和方法论依据,融入到高校德育的实践,是对高校德育生命价值缺失的补救,也是提高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监管体制,提高网络传播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传统优势与新媒体联动,加强舆论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对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人文教育是有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尽管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但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是大学德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目标,而且人文教育为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加强人文教育拓宽了大学德育的视野和内涵,开辟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普及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感染着人们的精神面貌,网络媒介素养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效果至关重要。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着对网络媒介素养与思政课关系认识不足、网络媒介应用能力不高以及通过网络媒介解决学生困惑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应增强与时俱进的能力,自觉运用网络媒介进行教学;学校应加大培训力度,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党委应把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摆上重要位置,构建"全员德育"格局,切实加强领导;加强邓小平理论学习,解决好人生观问题;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效果,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被社会接纳、受人民欢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9.
道德信仰教育不仅在大学生个体道德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对克服当下高校德育缺乏深度追求的弊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现实性、自主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客观上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终极关怀,从人学的视野来建构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克服德育系统中道德信仰教育的不足,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臆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