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纵横家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一个群体。战国时,他们纵横捭阖,施展权术与谋略,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秦汉之际,他们再度活跃于政坛,建功立业。然而由于时代环境及自身特点等原因,此时的纵横家出现了融通儒家思想、对君主依附性增强、活动空间由外交转向内政等变化。这种变异让纵横家在短暂的复兴之后便逐渐在中国文化史上消失,但也正是这种变异,使纵横思想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影响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从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统治者自身的需求以及当时普遍存在的干谒之风等方面分析可知,纵横家思想在唐代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纵横之术深入人心,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之中;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结合文人们的经历和创作可以发现,很多文人都深受纵横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浅论纵横家     
纵横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角色。自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以后,纵横家和儒、道、墨、法等诸家并举,长期沿用不衰。事实上,与其他诸家相较,纵横家没有系统稳定的学术的、伦理的、政治的思想,同类人群中也没有师承关系,它是不能和其他诸家相提并论的,它应运而生、相时而动、趋利避害、长于权谋。他们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只要条件成熟,他们就会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具有巨大的适应性、灵活性,是一个最具活力的实践群体。  相似文献   

4.
先秦纵横家对传统道德的叛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横家破除了传统的圣王合一观念,提出了圣王相分的主张,使得以权力为本位的"王"的观念与以知识为本位的"圣"的观念相互分离;二是他们以功利主义态度来对待义等传统道德规范,提倡一种超人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战争观较为特殊,即带有浓厚的"贬战"色彩,他们一方面承认战争的现实性,对战争问题并不回避;另一方面,在规避战争的选择上,并不推崇以战止战,更倾向于运用外交策略解决战争问题。这种战争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当时的总体局势看,各国力量的分化组合为外交策略的推行提供了条件;从国家层面来看,脱离外交选择的战争也是极具风险的;从纵横家的发迹史来看,外交策略的成功也促使他们将战争视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战国纵横家籍贯的分国考察,阐明了纵横家分布的重心在三晋两周。中原文化的长期浸染为纵横家的滋生提供了学术给养;三晋严峻的地理条件,独特的文化氛围,长期讲究攻伐交合的历史实践使其成为连横的重心所在和合纵的策源地。该文从历史文化渊源和地理环境两方面对纵横家分布地域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游说四方,择主而从,朝秦暮楚,玩弄谋略,握一国之外交于手掌,谋战国之形势于口舌。他们的言行左右着君王思想,对战国的局势产生很大影响。本文试以《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张仪之事为例,探讨纵横家对战国局势的影响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司马相如的末代纵横家心态及其对汉大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有纵横家余韵.作为"文士",司马相如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纵横家心态的末代纵横家,正是他的末代纵横家心态,成就了汉大赋铺张扬厉、歌功颂德、劝百讽一等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纵横”流为侠士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横家在后世的流变,主要派分谋士、文士、侠士三支。流为侠士的一支,实为纵横家中以鲁连为代表的具有所谓“高行义节”的那一品类人物的流变。他们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排难解纷,救弱抗强,继承和发扬了鲁连精神。不同的是,他们已从政坛转向和深入到民间;又往往目无法纪,自由放纵;末流者甚至称霸一方,横行乡闾,而与“豪暴”同流合污了。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中"德"概念的内涵,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独特的价值取向。战国时代,"德"的政治功能式微,纵横家将"德"与"利"紧密联系在一起,"利"成为纵横家之"德"的重要构成因素。"德"含义在纵横家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中偏于外化。"德"的实行方式具有功利化、物质化、具体化的特点。纵横家过分强调功利性,造成了"德"实行方式的片面化。  相似文献   

11.
蒯通、邹阳及公孙騛的游说活动表明了纵横家学说在汉初的复兴。这个时期的纵横家一方面继承了战国末期纵横家擅长“权变”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有了融通儒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2.
合纵连横是七雄并立的"国际"格局被打破后,战国中期军事外交活动的重要主题,并构成战国中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合纵连横军事外交的成败往往影响着战国中期的历史走向。纵横家作为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该阶段军事外交活动的最重要角色,他们对战国中期历史走向仅仅产生影响,而非发挥决定性作用。纵横家提出的许多军事谋略、权变决策艺术,具有深邃性、哲理性、实用性等特点,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新宾 《南都学坛》2012,32(2):14-18
"纵横家"在先秦诸子中较为特殊,其进入学术视野时间较晚,至《汉书.艺文志》才跻身于"九流十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纵横家本身更多体现为一种实用性的权术,学派的色彩单薄;另一方面因为先秦诸子争论的内容多限于形而上层面,纵横家被排除在外乃是自然之势。而《汉书.艺文志》中之承认纵横家的学派地位,一则由于纵横家在西汉中前期尚有一定的存在痕迹,一则由于《汉志》出现的背景也促使其对诸子之学持更宽容的态度。"纵横家"的出现,实则是先秦秦汉"学"与"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上行文书,其内容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撰写并呈献于君主的他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这些文书内容是经后人抄写整理编辑而成的,它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纵横家亲自上传给君主,由史官保存,后交与编写者;另一个是散见于社会上的部分纵横家上书,被门人弟子抄录或被追随者抄录保存,后又辗转到编写者手里。它的形成原因有两个:战国时期争霸活动的需要、选官制度的缺失、个体精神的释放等,应该是这些上行文书形成的主要社会原因,而为回复君命、为传递情报、为仕途升迁等,应该是这些上行文书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纵横家是中国古代一个活跃的政治和文化群体,战国纵横家活跃尤其频繁,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后,对战国纵横家行为和思想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文章对三十年来学界对战国纵横家的研究论文成果作了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16.
纵横家思想与当时的儒家学说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其中儒家思想成了我国文化的源头,而纵横家思想却日渐式微。当人们了解纵横家生存困境时,会或多或少清楚其结果的必然性。而其在只重方法、技术和手段,缺少终极关怀这点上,与现代人有极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是从战国到秦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相对于<左传>、<史记>而言,其言辞的灵活善变胜于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在策士们的各种游说和外交活动中,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力的雄辩口才,以及在面临困难时对才智的充分运用,都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战国策>一书充分表现出纵横家们长于辞令的特点,言辞的丰富多彩,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政治舞台上一幕幕精彩的瞬间画面.  相似文献   

18.
辽被金所灭后,契丹人作为辽国遗民,在金代的历史舞台上继续发挥作用,虽然不能进入高层统治阶层,但他们中的德才兼备者和名门望族却是金朝地方官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担任金代路、府、州、县等各级地方官,成为金朝治理地方的重要依靠力量,为金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世界衍生于“无形”,演化于“阴阳”,这是纵横家主要的辩证思想。然而在世界的衍生、演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和核心作用的是人这个主体,这具体体现在“守司门户”揭示和掌握规律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变动阴阳”的社会历史观中,更体现在对立面的转化过程中。可以说,没有人的主体性的弘扬,纵横家的辩证思想就毫无特色可言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纵横家兴起,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纵横家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也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底蕴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