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公子季札访问鲁国,欣赏保存在那里的周王室的乐舞时,对诗、乐、舞依演奏的顺序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史记·吴太伯世家》也录用了这段记载,文字未有大的出入。季札的这段评论很值得重视。应当说它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篇绝无仅有的比较系统比  相似文献   

2.
凌廷堪为清代经学大家,其以经学家身份研治词乐,与乾嘉汉学转向关系密切.凌氏以考证经史之态度研究词乐,著有《燕乐考原》.然而凌氏研治词乐的目的却不在于词乐本身,他试图通过打通隋唐燕乐一关,上溯先秦雅乐,求乐明礼,以传统礼乐来救治日益衰败的世道人心,实现其经世致用之目的,这与乾嘉汉学转向的理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龟兹灿烂的文化,既反映了原始古老的龟兹民族艺术,也反映了外来艺术影响的多元化。西域乐舞中以龟兹艺术最具代表性,其舞蹈如习俗舞、面具舞、模拟舞、道具舞等与中原舞蹈源渊流长。  相似文献   

4.
先秦两汉文献中出现的“节”字,基本意义为“节乐”与“和乐”,同时还兼有“乐章”与“乐器”之意.“节乐”是实现“和乐”的前提和条件,“和乐”是“节乐”的结果.“节”的这一基本意义与音乐美学中的“中声”、“和”等概念范畴共同指示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方向大致形成于春秋末期.“节”的音乐内涵实际上处于传统音乐美学的中心层面.  相似文献   

5.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系上古先民建构的一种关于宇宙万物普遍性法则的系统结构理论,并且逐渐成为阐发宇宙三才之道、建构整体意义世界的解释框架。当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框架来认知审美实践活动时,便形成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文化底蕴的"和合"美学观念。先秦时期的阴阳五行文化及其"和合"美学观念,对于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文学理论、艺术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文艺思想对于美与善、文与质、乐与悲、物与欲、音与心、礼与乐等关系的认识,都集中体现了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倾杯乐》源于北周,隋时施于郊庙祭祀,唐初以新辞用于宫廷内宴,盛唐时,作为羯鼓曲与宫廷舞马戏密切结合,配以张说《舞马词》,使用达于鼎盛。安史乱后,随舞马戏快速衰落,盛况不再。唐宣宗亲制《新倾杯》,是为芦管器乐曲。入宋则用于宫廷朝仪乐,同时以旧调创新声,翻入词调。元明以后颇入曲牌。  相似文献   

7.
《韶乐》是一部歌颂、宣传舜帝九功之仁德,集诗、乐、舞为一体的尽善尽美的乐舞。《韶乐》经历了4000多年的延绵史,韶乐神秘,韶乐奇妙,是“华夏第一乐章”。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乐器、文献的复原、研究,让我们对韶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西曲”是南朝时期流行在相当于今湖北荆州、襄樊一带的民歌,其形式有歌、有乐、有舞,歌乐结合者为“倚歌”。西曲歌计三十四首,其歌词全部保存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西曲舞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的发现,具有极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周公之琴舞》类似于《周颂》,是一组十分珍贵的先秦佚诗,其中的"启曰"、"乱曰"等词汇与先秦诗乐舞传统的关系,也很引人关注。《周公之琴舞》体现出修身与治国相结合,敬天保民,力行文王之德政的治国思想,为现在的"以德治国"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与诗歌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是先有歌谣而后有乐调,还是先有乐调而后再配上歌谣?或者古代歌与诗同时产生?这个问题搞清楚,有助于了解古代《诗经》“乐”和“诗”“舞”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南、雅、颂、龠”四种乐器,究竟是通行的“六诗”“六义”为主,还是以最新观点的“乐调”为名。仔细考虑,似乎先民时代,在初,终是先有歌谣各色各样的调门,彼此传唱独唱和合唱,形成一种固定的旋律,唱起来协调,听起来悦耳,世代相传。其中擅长音乐(或爱好)的人才,较有兴趣将音调的符号,把唱腔随时记录,配以表达歌调的乐器,就成为配乐的乐曲。一般情况,终是先有歌谣,而后配以声乐,这是通常程序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傩舞作为我国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上古氏族的图腾信仰与外在展示,作为一种原始文化信仰的传承,广泛流传在我国的江西等地.傩舞在动作结构与音乐使用方面,与健美操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将傩舞改编成傩操形成区域性地方课程,对于传承傩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周代六大乐舞之首《韶》乐舞的考察,可用《尚书》等先秦两汉典籍作为主要依据,借鉴现代研究理念,从名称、音乐、舞蹈,及其与周代文舞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文献的梳理,对《韶》乐舞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揭示先秦乐舞的原始形态和文化内涵,为了解早期乐舞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了解早期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从产生之日起,便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其音乐性,对后代的诗歌影响很大.诗与乐的关系有着漫长的历史,一直受到关注;诗乐合一有着深刻地文化背景、历史原因;诗与乐的分合,在诗歌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4.
戏剧与人类共生,有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有了原始戏剧。《尚书》中记载的尧舜时期以及西周初年的诗、乐、舞结合的大型乐舞表演,其实质就是一种戏剧的雏形。这类乐舞不但具有歌舞剧的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表演古老的或现实的故事情节,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本文将《尚书》中记载的原始戏剧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加以探究,以期去除蒙在《尚书》中的历史尘埃,揭示上古原始戏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民族声乐与传统乐器的结合,无论是对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还是对民族乐器本身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与支持、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关系,既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和声乐教学领域开拓出更为宽阔的领域,同时也推进了传统乐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本文以传统乐器中的吹管类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箫和笛子、唢呐为代表性乐器,通过分析论述,阐明该类乐器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关系,并力图从中发现和探索出一定的与乐器发展,尤其是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有段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相似文献   

16.
自然风物从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转变为生活的、艺术的审美对象,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历来认为我国的这一转变,应发生在春秋末叶──逐步摆脱巫术宗教的种种传统观念,并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理性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从孔子的“奖券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①、“子在);瞪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的审美发现,到庄周知鱼乐与不乐⑤的反观自然、“天地有大类而不言”③的自然审美观,都充分…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汉廷乐制崩坏,乐官、乐工、乐器等多亡于战火,幸存者也流散四方。官渡之战后,曹操平定北方,流散四方的乐官逐步回归中原。随着杜夔等音乐人才的回归,曹魏音乐官署与乐制得以重建。这一时期的宫廷音乐有雅俗之分,并互相竞胜。曹丕之后,俗乐占居优势地位,逐步取代先秦古雅乐,形成混同雅俗的新雅乐,并用于元会等重要礼仪场合。汉魏之际乐官的迁徙、分化及竞胜直接作用于音乐,对当时音乐中心的转移、音乐官署的兴废、音乐曲调的变化、雅俗乐地位的消长等有着显著的影响。乐官的回归中原、音乐官署的重建,促成了雅乐、俗乐歌辞创作的兴起和建安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遵循这样一条轨迹: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发展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直至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琵琶与潮剧     
琵琶作为一种传统民乐演奏乐器,在潮剧音乐伴奏具有承担主旋律和伴奏的演奏任务、独特的情感表达等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对潮乐琵琶如何走好自身发展的道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南音"指的是南方民族的风土音乐.先秦时期,"南音"在北方民族文化中有强烈表现,而且与"北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南音"的北传渊源有自,其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迁徙以及南北民族间政治、文化交流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