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主观唯心主义知行思想到知行二元论、从知行二元论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两个阶段,科学地界定了"知"与"行"的概念,阐述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确定了人民群众是知行活动的主体。毛泽东知行观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关系中,知行关系是重要关系之一。知行关系突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知行关系不只是知和行两个要素,而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认知转化和知能转化,而是需要经过从认知转化到知能转化再到知行转化的多项转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只是达到个人行为的知行合一,还要实现个人与社会行为的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3.
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知行论在道德修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学派在道德修养的知行观上,强调知行的辩证统一,重践行,肯定主体自觉.其合理思想对现代人提高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邵雍的知行观一直是个被人忽略的问题,在关于邵雍本人思想的论述中很少被论及,在专门的知行问题的讨论中也少被提及。比如蒙培元先生《理学范畴系统》中的知行部分就是一个例子。邵雍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不是很系统,而且主要以诗歌形式出现,这是被人忽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刚需。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知行范畴、知行主体、知行关系以及认识过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主要是由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促使他思考传统知行观存在的弊端,近代知识分子对知行观的探讨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启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指引,自身学习和革命实践经历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奠定了基础。系统诠释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启示,即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注重以时代诉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指导以及重视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6.
知行问题是理学尤其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讨论的问题涉及知行关系、致知与涵养、致知与主敬等方面。作为朱子重要门人和传人的陈淳,在知行关系上继承和发扬了朱熹“知行相须”的观点,提出了致知力行“随时更迭,交进互发”的思想,而对“知先行后”论有所修正,同时,对“行重于知”则以“以行为主,知行一事”作了新的概括和拓展。在主体修养上,陈淳把主敬仍看作是与致知力行相始终的修养的重要内容。陈淳还对凸现儒学工夫与境界的“下学上达”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认识论意义作了重点研究,本文作者在承认其认识论意义的基础上,大胆谈了自己对知行观伦理化特征的看法。文章以知行观的形成、发展为线索,以历代哲人(既有唯物论者又有唯心论者)的知行观为论据,论证了知行观的伦理化特征: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等,并探讨了造成这一史实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毛泽东实践观是拥有双重历史地位的伟大实践思想: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种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实践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神智慧,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传统知行观在接受作为西方实践观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实践观向现代实践观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毛泽东实践观是拥有双重历史地位的伟大实践思想: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种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实践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神智慧,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传统知行观在接受作为西方实践观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实践观向现代实践观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主张行是知的源泉和基础,是知的发展动力,是检验知的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主张通过行而求得知,然后用知指导行。在知与行的难易关系对比中,孙中山主张知难行易,且知行过程中的难易具有相对性。孙中山的知行观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具有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因素。  相似文献   

12.
"知行客家"的理念是时代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思想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深远的影响。"知行客家"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的社会活动及客家人的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准则。  相似文献   

13.
贺麟"知行合一新论"以"有我"的态度接引西洋哲学科学方法改造传统知行观。具体来讲,贺麟吸收西洋生理心理学界定知行概念,应用黑格尔正反合理念讨论知行合一,汲取斯宾诺莎身心平行论探讨知行平行并进论,从应然与实然、逻辑、事实与价值等方面的区分论述知行关系,得出其"自然的知行合一"的结论。随着当今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西方哲学、传统知行观研究的进展,贺麟"儒本洋末"的方法论需要与时俱进、加以反思。更进一步,贺麟的方法论为当前及未来知行观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启示,当今学界需要接着宋明理学与贺麟讲知行合一,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维与语言解决知行关系这一哲学问题,从而得出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孔子的教育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知行并重"、"因材施教"、"博专结合"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形势、思想观念的巨变,外来价值观的碰撞,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中存在“知行脱节”现象,这也使得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实践论》中的“知行统一”思想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性,要将“知行统一”思想融入高校德育的工作实践之中,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模式趋向实践,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工具走向现代化,这不仅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人学的兴起并形成一种思潮 ,再次引起人们对自身问题的关注。孔丘和苏格拉底作为人学思想创立时期的杰出代表 ,为人学思想的启蒙作出了贡献。通过比较认为 ,他们的人学思想贯穿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知行观等方面 ,有着相似性和各自特色  相似文献   

17.
知行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对传统哲学中知行问题论争进行了批判、总结、改造,进而科学地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相似文献   

18.
农民体育思想伴随社会发展与进步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体育健身认识的突破式转变,而深感欣慰之际却发现农民体育健身行为与健身思想之间仍有一段距离。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市农民体育健身的知行矛盾研究后认为,其本质原因在于农民体育健身态度还没有达到内化程度。基于此,应该依据态度转变理论,立足当前农民健身知行的矛盾现状,探索农民体育健身内化的形成路径,以推动农民体育健身态度尽快进入内化阶段,并有效促进农民健身行为的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19.
知行合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不仅要知此类事件的含义、特征、变化及重要性等,而且要将预防之行贯穿于此类事件的始终。"知"是思想基础,"行"是实践载体,知行必须并重,知行务必并举,知行合一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在大学生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偏离、个人本位、道德观念错位和知行背离等现象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原因,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合力弱化、目标脱离实际和内容空泛,以及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就提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优化思想教育过程,提高“两课”思想教育的实效,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提出了基本的思路与对策,对做好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