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也是离与合的统一,其具有象征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特征。文学意象是中西方理论家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等方面关系和性质所构建的文本形象理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模仿中国古诗而创的意象诗派和他们在二十世纪自创的具象诗都把画而感摆在首位,而忽视了形象背后的韵味:而中国传统古诗和模仿西方具象诗所作的现代诗把画面“言外之意”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凭借意象建构意义世界。意象是艺术创造主体生命意识与客体融合同构的结晶 ,是艺术形象诞生的前提。李煜词中的意象蕴涵着生命意味 ,它通过文本的意象来展现艺术创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圣杯意象作为西方文学中追求某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原型,见证了西方人不同时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西方文学与文化追求向上飞升的超越精神。圣杯意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西方的价值体系,而且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道德理性的规约、超越精神的外化及生命意识的焦虑是圣杯意象的三大文化内涵,而圣杯意象的传播性、故事性和世俗化是其产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英诗歌中水和风的自然意象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象是其标志特征;西方诗歌同样异彩纷呈,形象生动。虽然中西方诗歌的传统和创作背景存在差异,意象理论也是同中有异,但是无论中西,诗歌中的意象都指心与物的融合,是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本文在分析了中西美学和诗学对意象的定义和分类后,选取了中英诗歌中重叠较多的水和风这两个自然意象进行对比,考察相同的自然意象在中英诗歌中的不同呈现和不同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中英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表象·语象·意象——论文学形象的呈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是对应于文学感性内容的整体性概念。所有的文学形象都要凭借表象来实现。文学形象又有语象和意象之分。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 ,它依靠语词的指物和描述的功能 ,通过与表象的直接对位来实现。意象是“立象以尽意”的形象 ,以象征、隐喻、神话启喻为基本活动方式来承载或破译文化密码 ,是“不外于言亦不尽于言”的形象。在文学活动中 ,表象、语象、意象的呈现都有一定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地理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边城》是京派作家沈从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边城》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象,其中自然意象有水、黄狗、鸭子、鱼、虎耳草等;人文意象有赛船、鼓声、马路与车路、碾坊与渡船等,这些意象都是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服饰、美容等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把焦点集中在常人所难企及的理想身体上,而这种身体形象对于个体的理想身体意象构建,有着极大影响。将媒体所倡导的身体形象内化为自身理想身体意象的个体,往往会产生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进而出现焦虑、抑郁、过度锻炼与节食等状况。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梳理西方已有研究与相关的理论阐释,探讨个体将媒体所倡导的理想身体内化之后的负面影响,以及几点可能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里仅就造型艺术来谈具象、抽象和意象,旨在对意象问题研究作进一步的思考。从思维角度来考虑,形象思维具有多象性;从造型意识方面来看,形象又具有多变性。 1991年8月在西安召开的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上,对意象艺术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西方艺术基本上属于具象或抽象艺术。这种观点是将具象、抽象、意象作为三种并列的艺术形态展开研究的;另一种认为,意象是一个标示本体的概念,无论具象、抽象都是艺术家头脑中审美意象的物化形态。我们认为,具象、抽象、意象,都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物象的形象反映。形象思维是具有多象性的。  相似文献   

10.
许宛春 《南都学坛》2002,22(5):117-117
<正> 树是中国古代诗赋中重要的审美对象。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树或是一种客观环境里的存在物,一个风景;或是一种寄托情志的载体,一种比兴。树的形象大都是意象化了的,蕴含着多层的历史沉淀和象征意味。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中国古典作品中松、竹、梅形象的主观化运用。这类树木只要出现在诗文里,就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君子气节之类的美好情操。庾信也很重视树的意象,他曾有《咏树》诗和《枯树赋》。在他的作品中,树这一意象的人格化特征尤为明显。庾信前后期的重大变迁、精神的高扬与萎顿多是通过树的意象昭示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人作家笔下的东方故土意象,常包含着在“边缘”漂泊安身立命的历史叙事、生命记忆转换成的文化认同、民族寻根中的中华想象,表达着母体归依、生命传承的文化意义。处于西方强势文化环境中,海外华人作家以日常性的故土东方意象表现出强韧的“拒绝同化”的意向,提升出东方的哲学境界。在故土东方意象的多方位对照中,交织着对传统的依恋、向往、反思、质疑等复杂情感。而在遥远时空的由想象引发的想象中,东方故土意象被不断解读出新意味,从而呈现出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外流变中的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语言,文学意象和审美的关系。文章阐述了如下几点:意象可以分为一般意象、观赏性审美意象和创造性审美意象。从创造性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产生,可视为从生活到创作的内在脉络;文学创作不是要把饱含感情的创造性审美意象转化为概念的堆砌,而是要用一系列概念去表现创造性审美意象;语言作为文学这一艺术样式的媒介,有其独特的优长与局限;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的意象和意象的表现的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为其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广阔境域,但也增添了其媒介运用的难度;语言的艺术需要艺术的语言,文学意象的酝酿和文学语言的提炼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论文选取了在女性文学中有着普遍意义的"阁楼"这一幽闭空间意象,以林白和陈染两位作家的文本为例,对其中的"阁楼"意象进行解读,来挖掘其中的"阁楼"空间与女性的精神世界的微妙关系。女性内心力量在阁楼中是收缩还是扩张,阁楼中的窗帘、镜子、窗,这些意象有着怎样的隐喻意义都是论述的关键问题。论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对阁楼意象呈现的三种不同的女性精神世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中西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典诗词特别强调意象的表达。但由于语言的相对性以及文化缺省现象的存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必然会出现误译或误读现象。那么如何传达出这些意象,如何解决文化内涵和意象不一致,归化异化法、侧面-基底理论、注释法都是翻译过程中可采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说的意象,不是指在作家的头脑中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零碎意象,而是指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语言符号化)的产物——文学文本中的特殊“形象”——整体意象。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客体主观化与主体客观化交融渗透的产物,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意象的产生过程也是如此,但是当它以整体意象在作品文本中出现的时候,从“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就是客体主观化了的。诗歌意象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  相似文献   

16.
秦观词中经常出现水意象。水意象具有动态性、静态性,以及空间、时间情感内涵。词人通过运用形象简洁的语言,意象组合的方式,将水意象传达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达出来,其词因而具有了清丽凄婉、窈渺深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荒原意象是重要的精神象征形式。从《圣经》记载的失乐园神话原型,到20世纪迅速蔓延的荒原意识,荒原意象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并最终完成了由自然荒原向精神荒原的转变。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荒原意象的象征意蕴及表现方式的分析,以期寻求西方文学精神流变的轨迹,并进一步认识人类精神探索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意象指称蕴涵的界定,存在着"作品客体说""主体心象说""主客合一说"三类不同见解,尽管其间存在着分歧,然其皆认为意象中包括四个要素:属于意层面的情与理和属于象层面的物与事,而意象研究即是一个通过破解存在于作品中的具有"符号"性质的"着意之象"而去探求主体所附加在"象"之上的多重蕴"意"及其它相关因素的过程。从发生学角度看,"意象构成"问题乃是为文之关键,亦是读者进行审美批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幽灵: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狼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叛逆精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这种叛逆精神植根于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与被重新审视的人类文化。战争与科技在满足了人类膨胀的欲望的同时,又揭露了人类本性中的人性与兽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西方文学中以一种独有的“狼意象”表现出来,人类一度“仇狼”并以战胜狼来表现人的力量与智慧,在20世纪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这种思想转而让位于对“狼”的重新认识与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西方这种文学中的“狼意象”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也表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虚拟语气的形成有赖于言者以何种方式表述心中之意,而意象的构成离不开主体情感的对象化。以主体情志去诠释客体,并赋予客体某种情志的指向性,让无形之意取得可感可观的物质形式,势必会造成概念结构的隐喻化,导致语用句法层面上的语法化。这一系列的演变都悄然发生在意象心理空间投射映现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