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国荣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55-65
庄子以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方式为人"在"世的应然形态,逍遥的意义,首先便在于它体现了如上价值趋向。在"乘天地之正"的形式下,循乎外在法则与合乎内在人性相互统一,逍遥则超越了被限定与有所待的存在方式而展现了自由的品格。但同时,庄子又将自然的形态视为逍遥之境,以无为消解目的性,自由与自然的某种等同,使之对自由的价值内涵也未能给予充分的注意。不过,以逍遥之境为指向,庄子哲学中的统一性与个体性、天与人的张力,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化解。 相似文献
2.
冯定坚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3)
在庄子人生哲学中,“命”与“逍遥”、“游”等都是表达庄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其中“命”是表达庄子对客观必然性肯定的概念;“逍遥”、“游”等则表达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本文通过对庄子的“命”与“逍遥”。“游”等概念的分析,旨在阐明庄子人生哲学中必然性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并分析庄子对二者关系的观点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李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4):70-81
西学东渐以来,庄子的逍遥被视为精神自由。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哲学中的心灵自由是群体中的个人依内心的规则决定自己的行为。该结论的前提是:有一个超越形体的神圣规则世界,不朽的人心能认识并在形体消亡后能进入神圣世界。在庄子处,大道并非超越形体的规则,也无灵魂不朽,故未能建立超越形体局限的自由的精神世界,与道合一的逍遥只是幻想摆脱身体需要隐居世外,回到现实生活中逍遥人生就蜕变为放弃社会责任的保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卢影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0-22
庄子的逍遥自成一说,是庄子哲学的一种人生境界。庄子本人以此描述了一副行云流水自由无拘的图景。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四个方面细致地多角度探讨《庄子》中的逍遥之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对人类在社会高度物质化今天的精神自由追求,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依循自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17-20
"逍遥"的本义,并非通常所以为的"安闲自得",而是"苦闷"、"无所事事",在庄子那里引申为"无为"。"逍遥游"之"游",亦不等同于西方所谓之"游戏",其本义是"在水中或陆地上活动",在庄子那里引申为"精神空间中的一种行进过程"。"逍遥"与"游"在庄子那里都指向自然与自由。所谓"逍遥游",即依循自然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6.
雷艳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95-296
庄子逍遥思想从自由的角度来阐述人的存在价值,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达到无待,洒脱的境界,打破了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束缚。逍遥思想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心养"的新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卫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118-121
“游戏”语词是现代思想的关键词语,是理解思想、语言和文学的奥秘的通道。西方不同历史阶段对这一概念不同理解导致对他们文学本质的寻求也呈现出历史的变化起伏。从亚里斯多德的娱乐到康德的自由到席勒的生命冲动,从儿童游戏到上帝掷色子到后现代的语言游戏,审美游戏说在西方历史中呈现出有趣的双向演绎和延伸。 相似文献
8.
庄子与萨特自由观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庄子和萨特都将自由作为自己探讨的核心问题。他们都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庄子立足的是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一切顺其自然,孤芳自赏。萨特则关注人的自由本质,倡导自由选择,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9.
江丹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03-108
"游"代表了庄子追求的无束无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之精神。庄子之人生境界维度的"道"即自由的人生境界,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之境,可说庄子追求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体现为艺术化之人生境界。而刘勰乃从具体的艺术创作的角度论"神与物游",引入"物"这一美学范畴,将在"游"的自由之艺术化之人生境界中所感受的审美体验凝聚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将庄子的抽象的"游"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创作理论中,将庄子自由之艺术化之人生境界具象化为自由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0.
张芳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3):72-76
道家独到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精神宇宙,是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极度张扬.他们为人类个体生命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类个体生命建造了一个恬静、自然、物化、逍遥的自由境界,为中国人塑造了一个飘逸、适性、逍遥的自由美神. 相似文献
11.
庄子认为“游”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有条件的,有所限制的“游”,这种“游”指的就是现实中一切事物的活动状态;另一层是无条件的,无所限制的“游”,这种“游”指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神状态。庄子认为那种无所待的,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游”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自由。不过,庄子并没有发现在这里有所待和无所待产生了矛盾,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身心关系问题。我们可以“心游万仞”,而我们的身却不可以“云游四海”。庄子所追求无所待的自由只是一种对纯粹经验的体验,它来自我们对无限的向往和皈依。 相似文献
12.
张立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106-110
庄子《逍遥游》之文,历来多有歧见。笔者以为悟得《秋水》意趣,才可达于"逍遥"之境。《秋水》表达了庄子对宇宙图式的猜想和对人的根本处境的理解,"井蛙"之喻与柏拉图"洞穴"之喻异曲同工,而《逍遥游》其实是一个思想者庄严的人生宣言,他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及生存的法则。他告诉人们:人,只有不断突破环境及自身的局限才可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3.
14.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已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己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康德所谓自由,本旨是先天的道德法则,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的法则和行为都是以自己为根据和原因的,故而自由.自由不仅与自然无涉,而且与自然无法沟通.审美的主要功能在于沟通自由与自然两个世界.自由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它给审美活动提供一个不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功利束缚的维度,使审美判断成为自由的愉快. 相似文献
17.
梁徐宁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0-13
自由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根本问题 ,庄子创造性地构思为“物化”自由论 :通过达观中的体悟理解生命的本质 ,从心态的建设入手处理生死情节 ,进而通过审美超越的方式塑造自然主义的自由境界。“物化”自由论对传统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艺术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对“物化”自由论进行解读 ,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从自由视角观照生命本体,追求一种具有个性解放与形而上内在超越意蕴的自由,是贯穿庄子与尼采生命哲学的主线。在通向“逍遥无待”与“酒神狂欢”的自由之境中,庄子强调个体应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祛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束缚,返归与道为一的澄明之境;尼采则强调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到小孩的三种精神变形,持守生命本真,成为具有强力意志、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强者。两者的自由思想对启示人们关注生命、塑造独立人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洞察社会现实之后,指出人生中充满人与自我、人与外物的矛盾,而所有社会困境均是人力所无法扭转之必然。为此,庄子只好以命来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主张人要安命无为。庄子认为,人虽在社会中生活,但要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具体处世原则,主张过一种超脱世外、又混迹世中的游世生活。 相似文献
20.
洪琼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520-522
游戏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现象."游"和"游戏"既是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又是两种人生态度.它们的比较和融通既有中西思想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如果说"游"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话,那么,西方的"游戏说"则主要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前现代向现代、后现代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实质上在于新的游戏和游戏规则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