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地母型、天使型及妖妇型,描述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社会认同。本文借助于"他者"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从男权社会对三类女性形象的定位及其认可度来剖析作家的女性观,并指出斯坦贝克虽是男权体系的维护者,但并非评论界所说的"厌女症"作家,其对女性还是持一种认可和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解读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羞耻》中的边缘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女性大都集两种对立的特质于一身:一方面受到父权文化和种族主义的压迫,缺乏社会地位,最终沦为男性的玩物;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完全屈从于被动的静默“他者”,不断地探寻“言说”的权利和方式。然而,悲剧性的结尾表明,拉什迪的边缘女性书写策略只是他借以抨击独裁政权和钳制力量的工具,使得《羞耻》的批判失去其深刻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或成为受虐狂,而作为"自我"存在的男性却身染"女性气质"或心理变态,他们共同陷入危机之中。通过分析女性"他者"与男性"自我"的危机,笔者认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最终导致两性的扭曲与不安,而小说表达出麦克尤恩对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尤其是男性生存境地的忧虑。  相似文献   

4.
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紧身甲》通过主人公由外在力量说服而穿上紧身甲到自己穿着无形的"紧身甲"这样的故事,揭示了人类互为枷锁转而升华为道德自律的生动过程。《紧身甲》孕育了斯坦贝克文学创作中的诸多思考与关怀。尤其是小说对美国人民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怀使他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且不愿哗众取宠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5.
《菊花》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斯坦贝克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里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渴望与男性平等的女性人物,反映了美国社会20世纪30年代妇女的困境和命运。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者视角,分析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心理历程和情感世界,揭示出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个艺术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激发了学术界对约翰·斯坦贝克作品中女性形象阐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关注文本的不同、关注方式的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对斯坦贝克笔下女性形象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也截然相反,有的认为斯坦贝克是一个男权至上主义作家、他缔造的是一个女性缺场的世界,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具有时代意识的男性作家.对过去半个世纪来国外斯坦贝克女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能够为未来国内全面深入开展斯坦贝克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并体现了20世纪重要的政治运动和学术思想。《幸存者回忆录》通过刻画小说女主人公内心活动与心理体验找寻女性被湮没、被压抑的自我。本文应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进行了解读:主人公自我形象在艾米莉的成长中成型,在男性他者目光中生存,随着艾米莉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逐渐走出他者的镜像,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基督徒之死》是芥川龙之介基督教体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分为殉教文本和少女文本两个文本.通过对“殉教文本”这一“显文本”之下所隐含着的“潜文本”——少女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男性叙述者的叙述中,女性失去了话语权,成为被言说的他者.“潜文本”体现了“隐含作者”虽然对女性给予同情,但作为男性作家,仍以男性价值观来观照女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国内文学评论界已经从多个角度研究了美国现代小说大师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但斯坦贝克笔下的华人形象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评论家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晚年作品《伊甸之东》中怪诞的华人形象老李。老李是西方文明的救赎者,他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作者的心灵创伤;而作家同时又把他塑造成一个顺从的、无事业的仆人和被女性化而无婚姻的男人。这反映了斯坦贝克复杂的思想,一方面希望用东方道教文明来拯救没落的西方,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东方主义那可恶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斯坦贝克和欧美文学传统的关系,是斯坦贝克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问题,这种忽视导致了评论界对斯坦贝克小说诗学的一种简单化的解读.其实斯坦贝克在成名前和成名后曾阅读过大量的书,具有丰厚的文学积淀,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小说诗学追求,即小说主题的史诗性、叙事手法的多元性、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和小说语言的诗意性.不了解斯坦贝克和欧美文学传统的关系,我们就很难把握斯坦贝克的小说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界主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斯坦贝克短篇小说《菊花》中伊莉莎和自然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中女性和自然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西方社会男性主宰女性与男性主宰自然二者之间密切相关:性别压迫与自然压迫都是根植于相同的父权思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宣泄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不满的同时又表达了她对人类文明侵略自然的担忧和对构建人类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思考,从而使《浮现》具有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约德一家人经历的描写,反映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男性和人类至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忽视、压迫、摧残和统治,揭示了女性精神和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表达了作者对父权制意识形态、功利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深刻批评,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女性命运同等关注的远见和情怀。  相似文献   

15.
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雷雨》都塑造了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压制的“疯女人”形象——“我”与蘩漪。作品中两个“疯女人”不约而同地以疯癫的形式反抗男权中心话语体系,宣讲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最终都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  相似文献   

16.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是奥地利作家利奥波德·莫索克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一段关于男性受虐倾向的故事。小说中男性带着强烈的受虐倾向,自愿成为女性的奴隶,被女性鞭打、虐待。有人说在这个小说中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发生了改变,女性终于成为了男性的主人。然而,通过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等的分析,就会发现,小说表现出的依旧是男权文化下的男尊女卑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角度对残雪的长篇小说《突围表演》进行了解读,重点分析了小说中女性作为文化的他者是如何被男权世界建构出来的,并在小说的框架内对存在、他者以及我们的意识把握世界的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自我中心主义使人类无法摆脱意识谬误,突围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作家池莉的小说《小姐你早》与俄罗斯女作家奥克萨娜·罗布斯基的小说《偶然2:头舞足蹈》(《Casual2:пляска головой и ногами》)皆为反映社会转型时期两性关系的当代女性小说,二者透过女性的视角描绘了该时期两性关系的矛盾与突变。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男性形象以及两性关系的对比与分析.可揭示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探究两国两性关系形成的原因,衡量其利弊,并唤起当代女性小说中对于两性关系更多的内省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北美华裔女性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书写了隐藏自我的男性他者:缄默的、被“阉割”的男性他者,隐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自我;重整雄风的、拾声的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两性解放的勇敢的女性自我;人性张扬的、融汇多元文化的现代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复归人性、两性和谐共生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子《道德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文章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阐明了斯坦贝克与《道德经》的事实联系。在此基础上以《罐头厂街》为例深入分析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智慧在斯坦贝克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指出《道德经》有力地参与了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建构,为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