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矛盾,一个矛盾的解决往往伴随着新矛盾的产生,人类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进着自身的发展。《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精品,主人公哈里的一生都挣扎于各种矛盾之中,其中包括他对待爱情的矛盾哲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对待生与死态度的矛盾纠结。在各种矛盾的会通交织下,哈里的灵魂极度压抑,在自然的救赎下矛盾逐渐消解,他也最终完成了心灵的净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和默多克文学作品《独角兽》中的自由观的共性,深度分析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自由和他者、自由选择与处境、自由与悲剧三对术语的关系,以期阐明小说中造成人物个人悲剧的原因,同时也能够加深对默多克的悲剧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土生子》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别格的生存环境、凶杀行为以及其心理特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位黑人青年如何在社会狭小的生存空间中通过近乎变态的行动展示自由并且最终承担责任的悲剧故事.别格的人生经历很好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要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因而作者塑造了一位萨特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由"观及其所涵摄的"焦虑"与"自欺"情感逻辑,是其诊断与治疗反犹主义与反黑主义的基本哲学武器。正是通过对种族主义的理论思考与行为实践,萨特建立了与黑人存在主义哲学及其艺术的广泛联系,并在事实上影响了20世纪黑人存在主义哲学艺术的基本观念与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5.
6.
7.
《乞力马扎罗的雪》所描述的对象世界由三个层次的时空构成 :当下性的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现实”时空、人物回忆构成的心理时空和纯粹虚拟的非现实时空。文本外现实世界的叙述中包含的主体转换关系决定了文本内主体视角结构的时空分布。文本内虚拟世界的意义依托文本外世界的“真实性”而成立  相似文献   

8.
萨特的《厌恶》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整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展开叙述,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厌恶》集中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是恶心和荒谬,是本质和意义的缺失,是虚无、偶然和苦闷,但同时它也是自由。  相似文献   

9.
通过背景分析,理论探索,批判了把萨特“自由哲学”简单地视为完全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潮,提出了作者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俄国形式主义最关心的"陌生化"手法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势,使人们超越日常已熟悉的知觉感知而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全新认识.本文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语言方面的反常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对存在主义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目的就在于以历史和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和总结占据一定历史地位的存在主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死亡为主题,以复调多声部为叙事方式,通过画面交织、人称更替、内心活动等意识流手法凸显文本对话框架,并对小说主人公哈里临死前的精神感受、语言狂欢做出了合理解释,彰显现实死亡和艺术死亡的二元对立,并给文本增添了陌生化效果。复调叙事的存在,再次有力证明了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尘埃落定》是"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阿来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它以一个"既傻又不傻"的"傻子"视角描述了在土司制度即将瓦解的非常态社会里,为了生存,人与人、人与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人性本相,在人性异化的土司社会里,这一群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最终,人、人生、战争、欲望、财富都变成了尘埃,走向虚无。通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相关观点,从这一个"傻子","傻子"与他者,"傻子"的存在与自由等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这一个"傻子"形象的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存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恶棍来访》中,美国作家珍妮弗·伊根通过对十几位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历经生活变迁后内心遭受的痛苦和渴望寻求精神自由这一主题,这恰好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在经历生活变迁时,人应该积极面对生活,做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才能得到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5.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存在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代表作,它描摹了反复纠结的三角恋故事,揭示了匪夷所思的复杂人性。综观这位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的一生,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其成长和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用这一哲学理念,化解了疾病缠身感情受挫的自我困境,在文学上作出举世瞩目的成就;她更借助这一理论内核,阐明了小说中不可思议的爱恨情仇背后,那宏大叙事下爱和恨的真谛。通过对女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性格特征以及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存在主义解读,读者对人类境遇和普遍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萨特提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概念,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萨特是在对人的自由、行动、责任、价值的理解中来定义存在主义的.一方面,他将人的气质、性格等等可能影响意志而不受意志控制的内在因素都排除在道德评价之外;另一方面又以人的意志绝对自由而拒绝承认任何外在因素对承担责任的影响.这使他既在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之间进退失据,也没有为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萨特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深层次的悖论与困境,其价值仅仅在于对道德实践主体的彰显,但从根底上缺乏对具体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探讨了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所反映的人的自由与存在、选择与责任、博爱与和谐等存在主义思想 ,对《宠儿》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19.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贵妇人画像》中,主人公伊莎贝尔向往自由,积极地选择自己的婚姻。虽然自己选择的婚姻并不幸福,但她最终仍然承担起自由选择的后果,重新回到罗马。伊莎贝尔的崇尚自由、婚姻自主选择、承担责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的思考。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自由、选择、责任三个方面对伊莎贝尔的生存现状及其回归进行解读,从而反映她的选择不是放弃了自由,而是在坦然面对中重获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