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探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综述发现,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确实存在。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引入较多,母语文化涉及很少,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在实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以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真正实现多元文化交流。进而在课程设置、教材编纂建设、测试与教学一体化、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失语”
  (一)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内涵
  在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西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中国文化的导入和输出,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利用目的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这一学说最早是从丛教授在2000年的《光明日报》中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的,文章指出许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明了国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不是完全的西化教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母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和输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过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英美文化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但是中国文化却日渐呈现出"边缘"和"失语"。文章针对于英语教育界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所做的一系列研究测试,分析了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源,阐释了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如何实现母语文化回归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以唤起英语学习者的民族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曾提出东方(中国)文化"早熟"之说,亦即一种在西方对比下的非常规发展。这一说法的核心,是要展现一个已经难以自我表述的文化比它不得不借以表述的文化还更高明。而东方能被这样认识,是因为近代形成了从西方眼光看中国的倾向。外来的视角揭示出许多过去视而不见的面相,却也转换了观察者的"解释系统",造成了李文森所说的"语言转变",导致东方从学术到文化都不能自我表述,更出现"相互失语"式的表述障碍。由于深入体认到表述对文化的重要意义,梁漱溟对东方的失语不仅有现象的观察,更从"解释系统"的归属去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看法,晚年更有突破西方"解释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表现为中西方民族、心理、价值观等不同。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文化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转型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很多西方人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在两种文化的互动和转型中,人们开始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出主流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和日趋功利性的教育是导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思路,即从宏观上确立"双文化教学"的生态观,微观上探究教材编写的生态思路,以及主体上贯彻多元文化教学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研究中,"失语症"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所以"失语",并不是由于西方的新方法、新观念的引入使我们原有的话语失落,不是我们原有的文化理论的丧失,而是我们无法用原有的话语来解释当前的文化问题;文化研究引入的备受推崇的诸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理论、后结构理论等,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主流话语,西方主流文化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所传递的价值观并没有征服中国;我们之所以面对西方学术"失语",主要是我们仅仅满足于操作这些学术术语本身,而对现实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很少涉及,"文化失语"是我们对新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缺少新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杨卫东 《国际论坛》2013,(4):33-38,80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英语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社会中的一种语言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民族思想与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资本。英语在全球的广泛普及,其实质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日益占据全球的主导地位,并促使英美等西方国家从中获得巨额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导入已成为教学界的共识,但由于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也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本文分析了 "母语文化"在实现外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呼吁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还要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承,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立的文化,牛是一种动物,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驰骋于中西方文化中,在两种文化中却扮演不同角色。在中西人心目中,对牛褒贬不一,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便是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中西方民族的文化语义不尽相同。翻译既是跨越语言、文字,更是跨越两种文化的信息交流。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所形成的主观意象是大不相同的。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可能弄清与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等相关的语言现象,审慎处理特定民族的文化意象,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文化语义的翻译失误。  相似文献   

13.
1、立项理据本研究项目是基于我们近年在教学及每年主持高考英语口试中发现的问题而设立的。就是学生在表达英语国家历史文化时比较顺畅 ,当要求用英语表达中国历史文化时 ,却非常吃力。《光明日报》2 0 0 0年 1 0月 1 9日登载的南京大学外语教师从丛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育的缺陷”一文也揭示了我国青年学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把Men cious(孟子 )奉为异国圣者译为“门修斯”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由此 ,反观近 2 0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用的英语教材 ,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极少 ,而由这些教材培养出来的 ,现在在教学第一线…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低龄留学日益盛行的现象,简单追溯了中国留学历史,以及各时期的留学动机,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留学生文化归属感的影响,指出低龄留学会导致留学儿童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缺失,谙熟民族文化才是立足世界的根本,故青少年不宜过早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文化"东渐"产物的中国现代大学发扬的是异族的文化传统,消解的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现代大学的西化过程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大学精神的解构过程,这是导致民族精神危机,民族文化本体失落的深层历史原因之一。因此要重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必须彻底变革中国现代大学的西化性质。  相似文献   

16.
一、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共生现象语言与一个民族的风俗、宗教、历史、自然等密切相关,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了解和学习一种语言但不了解与该语言共生的文化,那就根本不可能学会这种语言。汉语言受其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影响有着明显的中国汉文化独特的结构和寓意。例如惜花献佛、半路出家、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都带有浓烈的宗教文化色彩;对症下药、痛下针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源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而胸有成竹、弦外之音、紧锣密鼓、星罗棋布则出自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在西方,语言同样表现着本民…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失语"概念一般有四种用法:先锋小说的"失语症","失语的南方","女性失语症"和"当代文论失语"。"失语"一词更普遍地用于批评与反思当代文论的西方化倾向。"当代文论失语"说对"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的基本估计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所谓重回古代文论这一绵延数千年的完整而统一的传统则明显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情绪,甚至有削足适履的嫌疑,因为它企图使变化了现实去适应传统的理论。文论失语说是一种总体性命题,印象式的评论与概观性成份显然多于具体的辨证的分析。其否定性与批判性的冲击力有余而具体性、深入性的实证分析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分析与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现象却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由于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只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树立知已知彼的文化观,才能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也传授文化知识的课程。文化学习包含的不仅仅是学习 西方的先进文化,也包括母语文化的学习。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文化 内容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失衡甚至是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完整地来表达 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即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教学应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的原则,将中国文化元素融汇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现代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告,既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制约、影响。中国现代广告也不例外,它明显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人本思想的熠熠闪烁,重义轻利观念的涓涓流淌,主体客体的融洽合一,以诚取信道德规范的娓娓诉说,积极入世进取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一切都规范着中国现代广告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中国现代广告还积极吸纳西方文化中合理的、有利的因素,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告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