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颠覆与抑制:《李尔王》中的权力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在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交织作用。"颠覆"在莎剧中起到使人们蔑视权威、质疑权力的本质作用,而"抑制"在作品中起到的社会功能是附带的、次要的。同时指出"颠覆"和"抑制"有其成熟的一方面,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看,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众人物关系象征了文艺复兴时期封建贵族阶级、新兴资本主义阶级、宗教和人民大众四大权力阵营的权力关系.此剧中作者反对过度崇尚自我,呼唤宗教理性回归.剧中预测,资本主义若以极端的个人主义为宗旨,那么其结局是死亡.  相似文献   

3.
李尔王的“疯癫”是尼采美学中“酒神式的疯癫”,这是个体的解体与理智崩溃的结果。李尔王的智慧是尼采美学中酒神式的智慧,它的产生是个体与本体的融合,直觉的智慧产生的结果。李尔王理智丧失后的大智则是其个体的理智涅槃后重生的所获。  相似文献   

4.
爱德华·邦德的剧本《李尔》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李尔王》。在《李尔》中,无论从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精神追求还是最终结局来看,邦德一改原著中李尔王这一高贵的、英雄式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塑造了丧失崇高性且受困于权力欲望的李尔。通过李尔王和李尔这两个悲剧主人公的比较可以发现,邦德的这种人物改写反映了西方战后思想语境影响下当代西方剧作家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功能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5.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6.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名著。小说《黑暗》则是南太平洋岛国西萨摩亚作家艾伯特·温特的一部成功作。由于两者在历史肯景、悲剧结局、悲剧成因等方面颇多相似之处,因此,后者曾被誉为波利尼西亚的《李尔王》。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人们都很热知。它叙述的是古代不列颠王李尔,在年迈之际,拟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由于言过其实地对父王表示爱  相似文献   

7.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8.
李尔王、泰门、高老头分别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雅典的泰门》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这三个人物虽然形象各异,性格不同,但他们的悲剧命运以及产生悲剧的原因和社会文化背景却十分相似,很有必要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9.
《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经典巨作,文本蕴含丰富的伦理因素。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该文本,旨在通过对《李尔王》中的伦理主线,即王权、财产争夺战以及围绕该伦理主线上的伦理结予以梳理,剖析伦理结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以及由于伦理结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有很多疯癫形象。《李尔王》这部悲剧作品几乎体现了莎翁悲剧中的各种疯癫类型,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并就此分析莎翁的疯癫意象所传达的文化意蕴。莎翁笔下的疯癫,只是另外一种生存状态,是“文明”进步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1.
《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不同时代的多名译者曾以不同的语体风格将其呈现给中文读者。本文选取梁实秋、朱生豪和彭镜禧三位译者的译本,以基于语料库的量化方法为主进行比较研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考察其中的欧化现象,旨在探寻更加适合当代中文读者的《李尔王》译本,进而促进莎剧这一经典作品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由福柯的权力理论入手,通过对剧中人物特别是李尔王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对权利赤裸裸的争夺,以及在权利的演绎下她们几近疯狂的行为导致的悲剧结局的分析,对《李尔王》进行再解读.重点分析剧中人物在权利的诱惑下,人性丧失、道德沦丧,权利观扭曲变形,以及这种权利观必然会受到的惩戒,并由此得出树立正确权利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考狄利娅在<李尔王>一剧中出场次数虽然不多,但她的悲剧最为牵动人心.正是由于她的悲剧,才使<李尔王>这部作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感和深刻的意义.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在于父王李尔的昏愦专横、大姐高纳里尔和二姐里根的虚伪凶残,考狄利娅本人的幼稚、轻率、卤莽和孤傲.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中的弄人和他的“跷跷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弄人这“最神秘的人物”进行了探讨。作者评析了弄人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语言方式,并藉此论述了莎翁如何运用弄人“跷跷板”机制的独特视角和他那破碎的镜子般的语句揭示莎士比亚时代人与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这个主题。文章从心理、道德、社会和人类情爱世界四个方面阐述了“跷跷板”机制所起的作用,从而强化了《李尔王》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屈原》和《李尔王》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发疯”时的原因及其精神追求。屈原的精神追求更完美,道德品质更高尚。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性的不懈探索者和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在整个文艺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昭示天下的人文关怀主题反映了他对伊丽莎白这个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深刻表达了他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性本质的困惑.文章通过对<李尔王>一剧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指出该剧人文关怀主题的两个侧面分别是异化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道主义,它们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本质的戏剧化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所呈现的宇宙从毁灭到重建的图景是统一在大宇宙、个人小宇宙和社会这三个层次上的.三者之间相互对应,互为一体,统一在宇宙重建的主题下.宇宙重建源于宇宙秩序的破坏.宇宙和谐的打破促使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重申了宇宙重建这一"世纪主题",并呼唤仁爱的回归.由此加深了人们的宇宙人生意识.使他们的宇宙世界里充满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万物秩序井然又紧密联系的仁慈和爱.  相似文献   

18.
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中有关戏剧情节的论述,分析了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双情节结构对《诗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所产生的独特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莎翁四大悲剧主角人性描写的对比,提出了哈姆莱特的人性追求、奥瑟罗的人性扭曲、李尔王的人性回归和麦克白的人性丧失的悲剧定位,并据此阐发了这些悲剧属性的对应性以及剧作家的感情立场。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互文性使得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通过对<李尔王>三个中译本的比较不难看出,每个译作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因此,接近原作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不同的译本相结合从而提高互补性而降低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