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星云大师著,中天主播李晶玉小姐提问的《与大师心灵对话》是开启我生命对话之窗口,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美好的景致——有时并不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也许是一个淡淡的印迹,但它深藏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潮水般涌来,浸泡你,柔软你,感动你。《与大师心灵对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最美的、最受启迪的,是大师在这本书中,他对社会诸多现象,如对教育、文化、读书、慈善、家庭、财富、生死、人生等16个“生命”的基本问题,大师在本书中都一一解惑,都有详细的陈述与建议。尤其他为带动国内整体阅读风气,和李晶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著名戏剧家徐芬木的作品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剧作在结尾的处理和表现手法上的变化,并通过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戏剧以及国外的戏剧相比较,从而试图揭示中国当代戏剧家在审美上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次对话,不仅是贾樟柯拍片八年以来首次亲耳聆听观众的意见,也是艺术家对中国当下现实的一次深层剖析。作为贾樟柯解禁后的首部影片,《世界》一方面延续了他一贯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一反他前三部影片中对于家乡、对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思考,转而从个人记忆出发关注全球化影响之下处在急剧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本片中还相应地采用了数字技术,希望赋予世界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林喦:你的散文随笔集《乡邦札记》出版以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都刊发了评论文章。特别是《当代作家评论》刊发了何言宏、吴俊、秦朝晖、苏尼娜的评论文字。今天,请你就《乡邦札记》写作的相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请先谈一谈你的写作观吧!  相似文献   

5.
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小说《记忆记忆》讲述一个出生于1970年代的俄罗斯籍犹太人书写家族史的故事。作者以“后记忆”的形式作为小说叙述的基本框架,由此对俄罗斯犹太人的族性身份建构问题予以整体性观照与反思。小说中的家族记忆叙述,呈现的是被俄罗斯民族逐渐同化的族性身份意识,犹太民族的本原族性日渐稀释;而小说中的俄苏及欧美作家所建构的历史图景,隐性传递着犹太民族的创伤记忆。新一代俄罗斯籍犹太人在现实理性与主体想象的张力中,努力实现俄罗斯与犹太民族双重族性身份的融合式建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新中国“红色”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红旗谱》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人物和历史的成长形成了意义的同构。在英雄人格化想象下人物的阶级身份意识步步彰显、清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体现的是一种对于崭新的民族国家现代性想象和合法性确证的叙事范本。  相似文献   

7.
不论从何种角度讲,"文化大革命"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历史记忆,都是应当面对的。就当代中国文学而言,虽然对于这段历史有着诸多的叙述,但是,这其间仍然存在着进行历史艺术叙事的空间,需要作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建构起更为逼近历史状态的叙事形态。当代文学大家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古炉》,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生命记忆的历史叙事。其间涉及到了诸多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对话的形式,解析着这部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明的《大记忆书》与作者的他乡经验和身份意识有关,对传统、母语的意识、对于母语文化的记忆的强调使该诗成为诗人历史记忆的诗学尝试,表达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回归。在这首大诗里,抒情主人公一方面寻求记忆的物质证据,一方面体验着记忆已经被物质世界所改写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记忆是一种回溯过去的心理形式,其在功能上显示为一种储存机制。而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它既是记忆的载体,又是记忆的场所。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对记忆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她的作品中记忆元素贯穿始终。如果从记忆书写的角度去审视《接骨师之女》则会发掘出该作品多层次、多角度的多重记忆书写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共产党重视借助媒介建构革命记忆,以发挥历史记忆在形塑政治认同、建设政治文化和实施政治动员方面的价值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红旗飘飘》丛刊,是中国共产党记忆建构实践中的典型。《红旗飘飘》通过多途径汇集革命史料、多形式呈现革命记忆、多主题聚焦时政热点,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史事记忆、主体记忆、价值记忆和精神记忆,彰显出保存革命历史、引领革命理想、传承革命精神、凝聚记忆经验等多方面价值。《红旗飘飘》办刊实践对新时代继续建构党的历史记忆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亦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箭喻经>中,佛陀以一种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形而上学问题,对于诸如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身体和灵魂是否同一、真如死后是否存在等问题不予回答.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当今宗教对话.在形而上学等问题上,理性无法达成最终的统一结论,合理的方式是放弃对它们的探讨,在实践上转向经验现实层面.这种态度和方法在佛教内的对话中可以避免不同宗派之间的诸多隔阂,将注意力集中于不同宗派共同追求的解脱以及服务世界上.同样,在佛教和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中,这种态度和方法可以避免彼此宗教教义上的抵触,转而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并顺利地进入第二轴心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一夜风雨,果园里掉落了许许多多花瓣儿。花瓣儿挺生气,责怪风说:“风啊风,你自个儿居无定所,到处游逛,我可只想长在树枝上,哪儿也不愿去。你不该将我刮到地上来。”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萧红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但是综观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我们发现传记类颇多,评论类较少,而兼取评传与论述所长的则是我最近看到的单元女士的<走进萧红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但是该书感动我的还不仅仅在于它独具特色的体例,更主要的是那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心灵契合,或者说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独特人生经历和独具风姿的文学作品对研究者的深切感动才造就了该书的独特体例.著者以女学者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触觉和艺术敏感去理解、把握萧红及其作品的魅力,与萧红的心灵进行对话、交流,所以感情与理性的高度结合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在充满感情的描述中不乏理性的批判,而在理论阐述时又融入了浓浓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是论者与论述对象一起完成的,在许多章节我甚至感到著者似乎把自己当作了萧红,与她一起歌哭,一起体验欢乐和痛苦.而这种情与理的交融则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瓦尔特·本雅明的<单行道>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开端,<巴黎拱廊>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束.本文主要是从这两部著作来考察本雅明的文学理论.布莱希特主张写作应当以丑恶的、新的事物为出发点.本雅明的救赎文学,就是从资本主义腐朽的一面着手,用文学的震撼,来激发社会的道德力量,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等待弥赛亚时代的降临.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宝砚庄》是一个文学的“异数”,它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多角度重构砚乡的文化记忆。《宝观庄》可视为“非虚构”写作,但因其取材于过往旧事,故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学叙述,而非生活实录。  相似文献   

17.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一种新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解析,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高贵与卑下、神圣与滑稽、高雅与粗俗、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相互接近或融为一体,打破界限、填平鸿沟,使各种语言众声喧哗、平等对话,表明狂欢小说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多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狂欢化的精神基质、结构形态和民俗学上的意义等方面探讨了《西游记》的狂欢意识。  相似文献   

18.
曾静平 《社区》2010,(29):25-25
它是那种最普通的草本花。纤细的茎上是小小的蓝色花朵。淡淡的蓝,小小的瓣,圆圆的形状,很平常的野花。春天的花太多了,这种静静开放的野花少人问津和注意。那天我遇见了它。它生根在一条小溪边沿的两块石头之间,四周没有它的同伴。溪水从一座小山的顶端发源,清溪岩石相与激荡,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记忆     
这张泛黄的照片是父亲珍藏了60多年,直到他去世前才留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