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日入夜行》是奥尼尔的自传体剧作。作品人物的命运总是与美好愿望作对,不管回首往事,还是面对现实,他们都似乎走不出命运的迷宫。文章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深刻地反映出奥尼尔的人生悖谬感  相似文献   

2.
作为奥尼尔的代表剧作之一,《长日入夜行》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典型写照。蒂龙一家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以及母亲玛丽时而承认时而否认的矛盾之举,衍射的是西方社会的家庭悲剧,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与信仰缺失、精神家园失落之间的巨大冲突,而这恰恰是现代文明灵魂的彷徨和迷茫。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奥尼尔自传体剧本《长日入夜行》中的人物玛丽、蒂龙、杰米和爱德蒙,看出他们几乎都有分裂的双重性格。他们爱其他家庭成员,却又相互抱怨甚至憎恨,爱和恨交织在一起。奥尼尔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和剖析,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怀恋和宽容之情。  相似文献   

4.
尤金·奥尼尔在《长日入夜行》中成功地运用日常生活对话和独白描述了蒂龙一家的悲剧生活。在该剧中,三位男性家庭成员蒂龙、杰米、埃德蒙频繁地同时登场,其结成的同盟迫使玛丽在精神上承受着残酷的虐待,从而形成了一个三比一的不平等格局。此外,玛丽和她的女仆凯瑟琳的关系也处于一种疏远隔离的状态。因此,和蒂龙家庭的男性成员相比,玛丽身上的悲剧性处于一个更深的层次:当男人们在痛苦中相互宽慰之时,玛丽既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又得不到来自家人的精神上的抚慰,处于双重的困境之中,最终走上癫狂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评论家大多承认奥尼尔创作前期和中期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浓厚,但对于其创作生涯的扛鼎之作《长日入夜行》,他们认为这是剧作家自东方思想中的退避与对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回归.本文认为《长日入夜行》中东方理念不仅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整个剧作充满着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迷宫小说中的代表之作,小说以迷宫式的元叙事手法描写了一战期间的一个间谍故事.在现实与虚幻、生命与死亡、时间与空间中自由穿梭,揭示人的命运与迷宫建构、破译之间的联系,深刻地阐释了“时间”的多种可能性对人生的影响.现实像一座迷宫,充满了各种偶然性,人们只能朝着线形的时间前进,无法选择所有的可能性,人生难免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悔恨.  相似文献   

7.
《法尼娜·法尼尼》悲剧命运所形成的逻辑“怪圈”深蕴人生哲理,具有永恒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的悲剧《送冰的人来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们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演绎中 ,隐喻着一种现代主题 ,即当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来自社会、自然的严峻挑战时 ,应以狄奥尼索斯的乐观精神勇敢应战 ,在困境中寻求生命的支撑点 ,在维护起码的生存权利的同时 ,去发掘生命的意义 ,为悲剧人生添几分喜剧色彩。剧本这一人文关怀的深层意蕴来自对弗洛伊德本能理论、叔本华和尼采唯意志主义的认同和改造。我们在指出奥尼尔因忽视“经济决定论”给剧本主题带来局限的同时 ,更应张扬剧本所蕴含的生命哲学的现代价值 ,这正是现代解读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过去评论界和多数读者都把《雷雨》归为社会悲剧一类,归结于周朴园这类资本家对鲁侍萍这类下层人物的始乱终弃;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平等,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本文就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尤其是从命运的悲剧的角度谈谈《雷雨》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奥尼尔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为其提供了感悟人生的素材.其自传体戏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处处流露着其本人生活经历的痕迹.剧中父亲泰伦在读者和评论家脑海中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格为"吝啬鬼",而文章结合剧中造成家庭矛盾达到白炽化的主客观原因,从作家的创作经历中吸取信息,试图对泰伦为家庭所做的贡献,甚至牺牲做出肯定,辨证地重审造成家庭矛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虽然故事简单,但主题内涵却深刻而丰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从"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追问"和"对人性的展示"三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主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直指人的内心,叩击人的灵魂,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力,体现出作品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2.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第一位把戏剧看作是一种严肃文学的剧作家。他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金钱所异化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得人们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甚至互相仇视。奥尼尔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琐碎、杂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新的题材,使美国现代戏剧散发出古希腊悲剧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在<奇异的插曲>与<悲悼>中,尤金·奥尼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充满母性情怀和奉献精神的女性的赞赏,同时就两性关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不满父权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但并不主张女性为反抗压迫而凌驾于男性之上,他所期望和欣赏的是和谐的两性关系.奥尼尔虽受父权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以传统的妇女观来评价女性,但他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现状.对女性的不幸境遇充满同情和理解,因此仍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4.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都突出地展示了女性的欲望。在这两部戏剧作品中,作者均透过男性视角,通过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描写女性人物,揭示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9,(5):48-53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古今文人墨客创作了数不清的作品来歌颂母亲。但是,研读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为女性,却把母亲写得非常不堪,她塑造的母亲形象大部分都冷漠、自私、拜金、变态,尤其是《小团圆》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更是独立特行,解构了人们对传统母女关系的书写,把至纯至亲的母女关系写得疏离、冰冷、无情,可以说是母不慈子不孝。《小团圆》带有很大的自传色彩,里边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关系,主人公盛九莉复杂的母女关系就是张爱玲复杂母女关系的写照,盛九莉对母亲角色的认知和称呼的悖谬,使她对母亲产生距离感,因生母、后母、过继的大伯母都不能尽到母亲职责,母爱缺失使她的童年蒙上了不幸阴影,产生了恨母情结。张爱玲看世界的眼睛是她母亲赋予她的,是童年生活给她打上的烙印,母亲的新潮、拜金、浪漫、滥情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小团圆》中把九莉的母亲蕊秋塑造成一个自私、不负责任、奢靡、风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母亲形象的认知,把九莉塑造成一个冷酷绝情的女儿形象,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九莉也没有去看她一眼,实际上也是张爱玲对自己的鞭笞。这种悖谬的母女关系书写,让人唏嘘,反映了童年经历及母爱缺失对作家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戏剧《安娜.克里斯蒂》通过主人公安娜的坎坷命运以及人与人、人与大海之间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对奥尼尔的宿命观进行了揭示、讨论和剖析。  相似文献   

17.
奥尼尔把自己的所有剧作看成是他在“荒野中的探索和呐喊”。作者在荒野中的探索和呐喊,在本剧中表现为女主入公纳维妮亚(Lavinia)在黑夜中对命运的反抗。纳维妮亚在剧终的选择不仅表现了她面对现实的胆量,而更重要的是她对命运的反抗精神,彻底清除孟南家族罪恶的决心和她的自我牺牲精神。她的最后选择不仅包含着本剧的悲剧意义,且反映了奥尼尔的悲剧意识:人的伟大在于明知同命运搏斗,结局必败,但仍不放弃同它斗争。  相似文献   

18.
《村庄秘史》以阶级话语模式揭示和反思了近百年来中国南方农村正在被遗忘的历史伤痛。作品的叙事表明:阶级关系与阶级意识在阶级消亡后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并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在阶级斗争语境下,以古老民间文化、外来宗教和传统文化为精神文化资源的个体救赎都无法拯救人类迷失的精神和灵魂,超出阶级话语的个体拯救模式成为历史的悖谬。  相似文献   

19.
亨利·汉德尔·理查森在三部曲《理查德·麦昂尼的命运》中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刻画了麦昂尼怀着发财的梦想移居澳大利亚而最终失败的移民形象。笔者认为,作者大量采用了反衬这一修辞方式,有效地刻画了麦昂尼的形象、突出了悲剧主题,并使三部曲之间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无疑,反衬是作者使用的较典型的修辞方式,使作品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揭示了奥瑟罗不可避免的悲剧不仅归咎于本人,还应归咎于剧中其他人物。尽管种族偏见和社会习俗加速了它的发生,但剧中人物的性情影响着其言行,是推动灾难发生与发展从而导致奥瑟罗和苔丝德梦娜脆弱爱情毁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